首页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二十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二十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凄美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对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主题。
小说发表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相继被改编成了话剧和歌剧。1972年,导演罗斯托茨基又把它搬上了银幕,并由他和小说原作者共同编剧。此后又数次被搬上银幕,引起世界范围关注和好评。1975年,小说作者曾因此获得全苏儿童文学一等奖和苏联国家奖金。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苏军女战士的形象,评论家诺维科夫认为它是苏联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

远处的枪声渐渐地平息了,已经听不见热妮亚的呼叫声,只有阵阵松涛滚过,应和着风声。森林平静得宛若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丽达已经昏了过去,苍白的脸上满是泪痕。瓦斯科夫失神地守在她身边。没有人会因为战争而原谅他这个准尉。一个又一个姑娘被他送进了死神的手掌心,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良心的谴责将永远压在他的心坎上。他原本可以带着姑娘们安全离去,为什么他没有那么做?她们不需要非死不可。全是他的错。

瓦斯科夫默默低下头,感到胸口一阵阵疼痛。

下雨了。

瓦斯科夫抱起丽达,吃力地向林子深处走去。

“热妮亚牺牲了!”醒过来的丽达第一句话就问热妮亚。

瓦斯科夫点点头:“我们什么都没了,枪没了,子弹没了,现在连热妮亚也没了。”

“一下子……就死了?”

“一下子。”瓦斯科夫神情极度沮丧,他不知道该往哪儿走,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去,只是不停地走着,走着。

绵绵细雨,飘飘散散,落在瓦斯科夫身上。他的头发湿漉漉地耷拉下来,那张粗糙的脸盘显得更加苍老了。他呼哧呼哧喘着粗气,却仍然不肯停下前行的脚步。

“放下吧。”丽达用微弱的声音哀求着。

“他们还没把我撂倒,就不算赢了。你明白吗,我还活着。”瓦斯科夫神魂颠倒,语无伦次地唠叨着。

“放下吧,准尉同志。”

瓦斯科夫仍旧往前走着:“我疼,我的心疼,丽达,疼极了!我害了你们,害了你们五个。可是为了什么,就为了这十几个德国鬼子吗?”

“为什么要这样说……事情是明摆着的。”丽达的呼吸急促起来。

瓦斯科夫在一棵连根翻倒的大云杉树下停下来,轻轻地把丽达放在能遮住雨的地方,又用树枝替她遮盖好。他自己却坐在雨地里,痛苦地捶着自己的头。

“准尉……同志……”

“你别管。”

“这是……战争……”

“也许是,可是以后呢?到那时也能理解为什么非死不可吗?为什么我不能把这些个德国兵放走,或者,我带着大家从西牛兴岭一直往西,去找少校,去找我们的部队。也许会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死,却把我们的妈妈们交给了死神?最糟糕的是,我为什么活下来了,如果我真的活下来的话。”

“不,不要这样。”丽达又呻吟起来,她的目光透过云杉的枝叶,凝视着天空,轻轻地说:“我要死了。”

“不,丽达,你会活下来的。”

“你问我:你怎么会在树林里碰上了德国鬼子?”

瓦斯科夫点点头。

“我去进城看我的儿子,他三岁了,叫阿利克,他住在我妈妈的家里,妈妈病得厉害,也许等不到战争结束,就会……”

“别担心,丽达,我全明白了。”

丽达呻吟着,灰白的脸上冒着大滴大滴的汗珠。瓦斯科夫拉开丽达捂着伤口的手,发现刚才包扎的伤口又洇出大片的血迹。面对这样的伤口,瓦斯科夫感到了一种回天无力的衰弱,只能紧紧地抓住丽达的手。

“你能,能答应我最后的请求吗?”

“不。”

“我真的很疼,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我去侦察一下,马上回来,然后我就背着你回到自己的部队。”

“来不及了。掏出手枪来……”

瓦斯科夫下意识地捂住枪套。

“你是不是想要我疼死?”

瓦斯科夫惊愕地看着越来越虚弱的丽达。她真的不行了,瓦斯科夫瞧得出来。可是他不能。

“或者,让德国鬼子把我打死?”

瓦斯科夫痛苦地摇摇头。

“那,你来。”

丽达清楚自己的伤势,她是没有指望了。浑身像搁在烙铁上一样烧着疼,冷酷的无底洞正张开大口在等着她坠落,死神就坐在最深处的黑暗里。她几乎能够感受到他冰冷的气息。她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什么可逃避的。

见瓦斯科夫不肯动手,她开口说:“枪。”

瓦斯科夫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他慢慢地掏出手枪,递到了丽达手里。可她连拿枪的气力也没有了,枪掉到地上。

“帮帮我。”丽达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了。

瓦斯科夫从地上把枪捡起来,随即惊慌失措地一松手,枪又掉到地上。

“害怕了?”丽达凄然地笑着。

瓦斯科夫又一次捡起了手枪。他打开弹仓,里面只剩下两颗子弹。

丽达痛苦地呻吟着,目光逐渐涣散。瓦斯科夫看见丽达腹部渗出的血已经淌到地上,和着浑浊的雨水流走了。

丽达闭了一下眼睛,衰弱地说:“把……把枪,把枪冲着我……”

瓦斯科夫把枪放到对着丽达太阳穴的地方。她又示意他把自己的手指套进扳机。瓦斯科夫又默默地做了。

丽达满意地闭上眼睛,当她再一次睁开眼睛的时候,突然对瓦斯科夫说:“吻我一下。”

瓦斯科夫笨拙地俯下身,拘谨地用嘴唇碰了碰丽达的额头。

“真扎人……”丽达又闭上了眼睛,从嘴里吐出来短暂一生最后两个字:“去吧。”

瓦斯科夫朝远处走了两步,坐在树下,背向着丽达。

丽达闭着眼睛,眼角淌着泪水,手指缓缓地扣动扳机。

“噗”一声沉闷的枪响。

一切重新恢复了宁静,只有雨雾飘荡在树叶间。丽达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仿佛陷入了沉睡。鲜血从她的太阳穴缓缓流出来。

瓦斯科夫仍旧呆呆地坐在地上。俄顷,他发疯似地抓住自己的头发,任凭泪水混杂着雨水尽情地流淌。瓦斯科夫扒开覆盖在丽达身上的树枝,最后看了一眼丽达。然后用大堆的树枝把丽达的尸体盖好,捡起手枪,向林子外走去。

瓦斯科夫不再猫着身子设法隐藏自己,他直身挺胸,木然地走过空地,跨过河流,重新走进林子。地上散落着德国兵丢弃的炸药箱,瓦斯科夫用脚踢了踢箱子,箱子完好无损。他继续往前走去,德国兵的尸体出现在他的面前。

瓦斯科夫走到热妮亚牺牲的大岩石前,停了下来,细密的雨水冲刷着岩石上的血迹。他终于看见了热妮亚那张美丽而高傲的脸。瓦斯科夫掏出手绢,小心地为她擦净了脸上的泥点和血迹,把衣服整理好,然后小心地用手绢盖住了热妮亚的脸。

一切做好了,他从林子里抱来树枝,轻轻为热妮亚盖好被血染红的身子。

瓦斯科夫站起身来,认准了德国兵撤退的方向,大步地向前走去。沿路,他看到了被德国兵丢弃的一个个炸药箱、钢盔、没有了子弹的冲锋枪、水壶……

就是这些物品把瓦斯科夫带上追击溃逃之敌的路。

此刻,玛丽娅依然伫立在村口等候着。细雨打在她宽大的披肩上,她依旧面无表情。几乎全村的人都来了,安德烈和波琳娜也在其列。女兵们焦虑的目光伸向远方,老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在自己身上划着十字,嘴里不停地为迟迟不归的人们祈祷着。

玛丽娅突然虚弱地摇晃了几下,女兵赶紧上前去扶她。玛丽娅轻轻推开女兵,又重新站直了身子,眺望着远方。雨丝不停地在飘荡,飘向山丘,飘向森林,飘向远方。

“刷”的一声,“眼镜”划着了火柴,然后把火引到一根松木做的火把上。他高举着火把,沿着修道院墙上一幅幅阴森的壁画走下去——圣子的出生,最后的晚餐,圣子受难……

显然,壁画的主题并非全是宗教意味的,其中有许多表现俄罗斯的历史,且有一些还是半成品,没有画完的草稿。

“眼镜”走到《刺杀安德烈大公的阴谋》的画前,停住了脚步。这幅画沿着修道院大厅的楼梯攀援而上:一群“阴谋者”突然行刺大公,大公在做了殊死的搏斗后,身负重伤,沿着城堡里的楼梯,边打边撤,最后死在楼梯上。显然作者有着精巧的构思,他把大公战死的楼梯与现实的楼梯结合在一起,让观摩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眼镜”步履沉重地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从画前缓缓经过。他走过“阴谋者”,走过华丽的亭柱,走过嗜血的剑锋,走过楼梯上的窗户,沿着楼梯上点点滴滴的鲜血,“眼镜”终于看见躺在楼梯拐角处的大公。他的身上被鲜血染红,但仍未瞑目。大公用一种安详、恬静的目光俯视着楼下的“阴谋者”,苍白的脸,嘴角淌下的鲜血,这一切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眼镜”举着火把的手不经意地抖了一下。当他回头去看“阴谋者”的时候,才发觉“阴谋者”决不是第一眼看见的那样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而是心惊胆战,浑身战栗。

“眼镜”自言自语地说道:“安德烈大公,俄罗斯力量的化身,他的力量和剑法都是天下无双的,没有人敢于和他正面较量。阴谋者,偷去了他的长剑,趁其不备的时候突然向他发难。大公赤手空拳,与阴谋者搏斗,身中数剑。他拖着重伤的身体,爬上了城堡的楼梯,一步,一步,当他流血过多,最终不能支持,倒在楼梯上时,阴谋者仍然不敢靠近,浑身颤抖着,看着大公气绝身亡。”

“眼镜”的叙述似乎更像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不知为什么,“眼镜”在叙述大公故事的过程中,双腿始终在颤抖着。“眼镜”筋疲力尽地坐到安德烈大公脚下的楼梯上。在他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刚刚过去的往事:德国伤兵临死前的绝望神态,“蓝眼睛”歇斯底里的喊叫,指挥官沉默的最后嘱托……

突然,高悬在塔顶上的大钟响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充斥着整座修道院。“眼镜”恐慌地看着大钟,向角落缩去。

起风了,风夹带着柔弱的雨丝,飘进了修道院的钟楼。

钟声一声紧似一声,“眼镜”被钟声震得头皮发麻,全身痉挛,他伸出手,想让大钟停下,但系着大钟的绳子早已断了,剩下的绳头随着大钟的摆动摇曳着……

“眼镜”失控地狂叫起来。

大钟依旧不停地摆动着,淹没了他的叫声。绝望的“眼镜”走向塔楼的栅栏。向下望去,修道院的大厅变得十分狭小。他再次伸出手,想去扯住系钟的绳子,猛然双手抓空,他的身体向楼底坠去……

那副眼镜被摔出很远,镜片在地上碰碎,犹如一张蜘蛛网。“眼镜”趴在地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鲜血从他身子下淌出。

钟声骤停。

外面细雨潇潇。

德军指挥官带着剩下的四个残兵败将刚走到修道院,钟声骤停。五个德国兵犹如惊弓之鸟,不敢走进修道院。这时一个德国兵发现了死在井台旁的德国兵,马上惶恐地向后退去。指挥官身心力竭,再也支撑不住,一屁股坐在井台旁的泥水中。

德国兵摆出战斗的姿态冲进了修道院,俄顷,又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

“也死了。”德国兵向指挥官报告。

指挥官想站起来,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两个德国兵费力地把指挥官扶了起来,走进修道院。在士兵的搀扶下,指挥官捡起了地上的眼镜,看了看,交给了身旁的士兵。

士兵把指挥官拖到墙角,让他倚在墙壁上。指挥官摆摆手,让士兵把“眼镜”的尸体抬出去。士兵把两具尸体并排放好,悲悯地看了一眼他们的面容。雨水洗刷着这两张日耳曼的面孔,冲去了他们脸上的血迹和污泥。

一个士兵掏出镜片破碎的眼镜,为“眼镜”带上。

雨中的天空依然明亮。

松明火把把室内照亮。指挥官突然醒来,他仰头望去,耳畔仿佛听见合唱的弥撒曲。指挥官呆呆地看着塔楼的屋顶,沉浸在音乐中。突然,他有些错乱地问躺在身边的士兵:“这是哪儿?”

“修道院。”

“什么地方?”

士兵莫名其妙,迟疑地答道:“俄,俄罗斯。”

“噩梦。”

“我们该走了,这个地方不能再待了。”士兵忧心忡忡地说。

“上哪儿去。”

“回家。”

指挥官苦苦一笑,闭上了眼睛。他预感到一切即将结束,也许梦里才是他们的家。

雨不疲倦地下着,仿佛要将天地万物重新清洗。此时,一路追踪的瓦斯科夫踉踉跄跄走到了湖边。

湖水浩淼,连天一色。站在湖边,能够看见不远处的廖共托夫修道院。瓦斯科夫的眼睛里冒出了刺人的目光——泥泞的道路上是一个个杂乱的脚印。

他拔出手枪,最后看了一眼枪膛中仅剩一颗子弹的手枪,然后毫无畏惧地挥舞着手枪,向修道院跌跌撞撞冲去。

瓦斯科夫一眼就看见了井台旁两具德国兵的尸体。他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神思恍惚地?着脚下的积水,走过德军的尸体,跌跌撞撞扑向修道院的破旧的铁门。

听见屋外的脚步声,指挥官害怕地将身体蜷缩成一团。门被猛烈地撞开,室内的松明火把被倏忽冲进的风吹得飘摇不定。

瓦斯科夫举着手枪,冲了进来:“亨德霍赫!”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接近崩溃边缘的德国兵的最后防线垮掉了,他们盯着瓦斯科夫手中的枪迟疑着。瓦斯科夫深知自己再也无法支撑下去了。他跳进屋子的一刹那,便选择好了退路,他背靠墙壁,一步一步地退去。

“亨德霍赫!”瓦斯科夫又大喊了一句。

一个德国兵不顾一切地向身边的冲锋枪扑去。

瓦斯科夫的枪响了。

德国兵身子向前扑倒在地上。

“里亚嘎依!里亚嘎依!”

德国兵像狗熊一样的死态,让其他人残存的最后希望破灭了,在指挥官的带领下,德国兵举起了自己高傲的手。瓦斯科夫终于靠到了后面的墙壁,坚硬的墙壁使瓦斯科夫感到了周身极度的衰弱,他顺着墙壁滑到了地上,双手依然紧紧握着枪。

德国指挥官看着瓦斯科夫疲倦的面容,似乎还存在着侥幸的希望,但一看到黑洞洞的枪口,他的双手立刻举得更高了。瓦斯科夫恶狠狠地用俄语骂着,他捡出最肮脏的字眼儿,再加上最凶狠的表情,胆战心惊的德国兵没有理由不按照他的吩咐去做。瓦斯科夫用眼睛盯着离自己最近的冲锋枪,只要一伸手,就可以够到,但他实在没有气力了。他用手枪比划着,命令四个德国兵互相用皮带捆住对方的双手。最后,他又把指挥官叫到跟前,自己动手捆了起来,捆得结结实实。

这一切都稳稳妥妥做好了,瓦斯科夫扶着墙,艰难地站起来,蹒跚着走过去捡起了冲锋枪,拉开枪栓。枪里面有足够的子弹对付德国兵,他把手枪扔在了地板上。

五个德国兵又惊又怒地看着眼前的情形。

“走。”瓦斯科夫用德国兵自己的枪对着他们,嘶哑地吆喝着。

站在院子里,德国兵奇怪地看着犹如白日一般的夜空。应该是晚上了,可天空却依然那么明亮。奇异的景象让人觉得不安。

“这是白昼,像白天一样的夜晚。”瓦斯科夫唠唠叨叨地说。看着鱼贯而出的德国兵,瓦斯科夫语无伦次地大声嘶喊:“怎么样,胜利了吧?胜利了吧……五个姑娘,总共五个姑娘,总共只有五个!……可你们别想过去,统统死掉……哪怕上级饶了你们,我也要亲手把你们一个一个地毙掉,亲手!让他们审判我吧,由他们去!……”

德国兵一个接一个走过瓦斯科夫面前,尽管不知道他说些什么,但他们知道那是极度的一种愤怒,是足以杀人的一种愤怒。他们一个个地低下了头,无可奈何地走上了战俘之路。

俘虏们沮丧地走在前面,德国指挥官不时偷偷回头看一眼瓦斯科夫的脸色。他的心惊胆战并没有过去,他知道,这个俄国士兵有可能随时会枪毙他们。愤怒可以让一个人彻底疯狂。

瓦斯科夫已经快不知道自己的脚是如何迈动的了,他感到全身火烧火燎的疼,疼得他迷迷糊糊。还有渴,似乎整个身体都需要拼命地喝水。他竭力保持着清醒,用凶狠的目光盯视着俘虏。

俘虏排成一行,涉过小河。就快走出森林了。瓦斯科夫疲惫地眨了一下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盯着俘虏的背影。他只有一个念头,如果真的支撑不住了,在倒下之前他一定要开枪。不能让一个德国杂种活着跑出森林。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走过里莎牺牲的地方,他不由地拉动了枪栓。听到枪栓的声音,俘虏们立刻警觉地站了下来,回过头,惊恐地看着瓦斯科夫。准尉已经像个醉鬼一样东倒西歪了,但他还保持着清醒。不是现在,时机未到。瓦斯科夫看了一眼俘虏,又拉动枪栓,关上了保险。

俘虏们放下心来,回过头,继续慢慢向前走去。

沉寂的森林里,只有沉重的步伐响着。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瓦斯科夫看着前面俘虏的背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他赶紧晃晃头,背影又变得清晰起来。他回头远远地望着姑娘们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唠叨着:  “我的丽达、热妮亚、里莎、索妮娅、嘉尔卡,我不知道怎么跟你们说,我活下来了。咱们再见的日子又远了。仗,还没打完,也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们的准尉来不及哼上一声,也就躺下了。我不后悔,我也不害怕,找你们去做伴。现在想起来,是多美妙的一件事……”

瓦斯科夫回头看了一眼跌跌撞撞走着的俘虏,又回身面向森林,默默地唠叨着:  “再见了,等以后再回来看你们。丽达交待的事我一定办好,你们相信我……”

他回过头,疲惫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晶莹的泪珠。

瓦斯科夫押着俘虏终于走上了大路。

这是最后的路程了。瓦斯科夫感到自己燃烧起来了,他身体摇晃着,俘虏的背影变得更加模糊,他一次又一次晃脑袋。但不管如何,背影还是模糊的,周围的一切也是模糊的……

突然,从四周的森林中,山丘上,河畔冒出无数的红军战士。他们呼喊着向瓦斯科夫涌来。是少校和基里亚诺娃带着大部队正在森林里搜寻他们的踪迹。然而瓦斯科夫似乎什么也感觉不到,他摇摇晃晃地朝前走去,走过了俘虏身旁,一直走向村口。

玛丽娅踉跄着向瓦斯科夫跑来,身后,是女兵们和乡亲们,安德烈也拄着双拐艰难地迎向瓦斯科夫。

四面八方都是红军战士,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然而这一切落在瓦斯科夫的眼里,都是一些晃动的影子。他分辨不出眼前的是谁,只知道一味地晃动着身体朝前走着,走着。

他从玛丽娅身边摇摇晃晃地走过去,玛丽娅捂住脸伤心地哭泣起来。

他从安德烈身边走过,安德烈向瓦斯科夫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他从女兵们、从乡亲们身边走过,恍若出入无人之境。

他仍然跌跌撞撞向前走去,一直走向空无人迹的村庄。

瓦斯科夫终于明白他已经回来了。他想站住,却觉得眼前一阵发黑,整个人重重地跌在地上,昏死过去。

红军向德国发起了总进攻。

“喀秋莎”万弹齐发,射向了柏林。红军战士冲进国会大厦,将高高飘扬的旗帜插在国会大厦顶上。

1945年5月9日,柏林,卡尔斯霍尔斯特,在德国军事工程学校的一幢两层楼房里,在苏军最高统帅部和盟军最高统帅部代表的面前,德军元帅凯特尔签署了投降书。

欢呼声充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柏林,莫斯科,巴黎,伦敦,华盛顿……

战争终于结束了。

战后的俄罗斯土地上一片废墟。

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没有停下来哀悼,他们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中走出来,用百倍的热情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忙碌之中。推土机把废墟推倒,压路机压过坑坑洼洼的公路,年轻人一队队扛着工具,唱着欢快的歌子向需要他们的地方走去。

瓦斯科夫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打满了遭受摧残伤害的烙印,然而俄罗斯人民却让它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用欢声笑语点缀那些破败的街道。只要有生命的迹象,就有欣欣向荣的可能。这就是繁衍的力量。

几经周折,瓦斯科夫终于找到了她母亲的家。他穿着整齐的军装,仍然留着那翘上去的山羊胡子,与几年前的样子没有大的改变,只是看上去更苍老了。在他的胸前又多挂上了几枚勋章,但从军衔上来看,他仍旧是个准尉。

瓦斯科夫踏着废墟,向一处低矮的房屋走去。

门前,阿利克正坐在地上留心着每一个从门口过路的行人。他应该有五六岁了,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要瘦小。他总是眯缝着眼睛,盯着别人死死地看,像是要从中研究出点什么门道。在这个时候,他的神情便流露出与外貌不相符的若有所思。他的手里宝贝似的攥着一只铜制的钥匙,细绳把它拴在阿利克的脖子上。

阿利克眼瞅着瓦斯科夫一路走来,停在他面前,脸上没有显出丝毫惊惶失措的神色。他平静地打量着这名上了年岁的军人,目光在他胸前的勋章上逗留了好大一会儿。

瓦斯科夫蹲在了阿利克的对面,一言不发地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阿利克漠然的早熟让他一阵心酸。

“跟我走吧?”瓦斯科夫开口说。

“为什么?”

“因为我是你的准尉呀。”

“准尉?准尉是干什么的?”

“准尉是打仗的。”

“我不去。”

“我认识这个钥匙。”

“我妈妈的,她叫穆施达可娃。奥夏宁娜。你认识她吗?”

“丽达。”

“对,丽达。”

“你外婆呢?”

“死了。”阿利克的眼睛里溢出透明的液体。他开始抽泣,脏兮兮的小手在脸上抹来抹去,留下一道道淡灰色的痕迹。

瓦斯科夫一把抱起伤心的阿利克,替他擦掉脸上的泪痕,然后肃穆地转身朝街上走去。要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军人,像他父亲和母亲那样优秀。瓦斯科夫心里想着,阿利克从小就要学会步兵操典,按照正确的要领练习正步走。这是检验一个军人是否合格的起码标准。丽达一定很高兴看到这一切。

是的,她一定会高兴的。

高八十二米的祖国母亲雕像屹立在玛玛耶夫高地上,她高举的利剑直欲刺破天际。

伏尔加河蜿蜒流长,一泻千里。它滚淌的波浪就像心脏跳动的声音,每时每刻都回响在高地上,咚,咚,咚,沉重而富有节奏,仿佛是来自天庭的一种声音,把人们带到了庄严而肃穆的无名烈士墓。

瓦斯科夫坐在汽车内,神色凝重地望着窗外。

岁月催人老。现在的瓦斯科夫是真的老了,可再也没有人用亲热嘲讽的口气喊他准尉大叔了。瓦斯科夫有了一头霜染的白发,山羊胡也白了,却依然神气地向上翘着。让瓦斯科夫十足像个趾高气昂的倔老头。

他一身西装革履,胸前挂满了勋章。这让见过的人都忍不住好奇他的故事,猜测勋章的背后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然而瓦斯科夫很少提及往事,并且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英勇。他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自己的荣誉。

汽车行驶在伏尔加格勒大街上。这里的名字原来是斯大林格勒大街,继续往前,就能路过一直保留下来的战争废墟。陈列在露天中的火炮、坦克在路边一掠而过,却足以让瓦斯科夫感觉到那熟悉的岁月悄然降临,仿佛一只温柔的手掌拂落了记忆上的尘埃,重新露出业已发黄的影像,171会让站,仓库,那些长眠在地下的姑娘们……

瓦斯科夫靠在椅背上,深沉地思念着。

汽车驶过了伏尔加河畔……

按照瓦斯科夫的吩咐,汽车在一座军营门口停下。

“请帮我找一下阿利克上尉。”瓦斯科夫走到卫兵面前说。

卫兵乐呵呵地说:“上尉今天结婚。”

“我知道,我就是来参加婚礼的,我是他的父亲。”

“可是他们已经走了。”卫兵瞪大了眼睛,有点不知所措。

“去哪儿了?”

“婚姻登记处。”

“然后呢?”

“然后会去玛玛耶夫高地,这是这里人的习惯,他们会去的。”

“那好,我去高地等他们。”

此时在婚姻登记处门口,一群年轻人正簇拥着刚刚注册完的新人走出来。新郎阿利克一身戎装,挺拔英俊的外型,格外显眼。新娘是个娇小玲珑的金发女孩,晶莹的双眼一直含情脉脉地看着阿利克,小鸟伊人的模样显得楚楚动人。

朋友里有人问阿利克:“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刻穿上军装?”

“我爸爸。”阿利克说着,目光中流露出一股焦灼的样子:“他为什么还不到?”

“也许飞机晚点了?”

阿利克摇摇头。有人招呼着大家上车,在众人的簇拥下,新娘新郎坐进了花车。

“阿利克,下一站?”

“玛玛耶夫高地。”阿利克说。

“爸爸还没有来?”新娘问。

阿利克不安地沉默着。

“他是不是个挺怪的老头儿?”新娘好奇地问。

“他是个准尉。”阿利克说。

“比你呢?”

阿利克不知道如何回答,沉默下来。

瓦斯科夫走进雕像公园,踏上高高的石头台阶。他一路走,一路观看着沿路的雕塑。那些记载着往昔岁月的画面,让瓦斯科夫感觉到突如其来的忧伤。当渐渐走近“祖国母亲”的雕像时,他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脏在胸腔内发出“咚咚”跳动的声音。

瓦斯科夫仰起花白的头,久久地注视着那巨大的雕像。母亲的脸庞,俄罗斯人民繁衍生命的母亲。她像谁?像丽达,热妮亚?还是里莎,嘉尔卡,索妮娅?都像,又都不像。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姑娘们,那些本来不该被卷入战争的女人们。

瓦斯科夫累了,他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注视着眼前岩石上的雕像。那是宋卫玛。耶夫高地的故事。瓦斯科夫思忖着,无法控制地被卷入回忆的漩涡之中。他的耳边仿佛又响起战时的歌曲,枪炮的轰鸣声,还有高射机枪射向敌机的枪弹愤怒地在空中飞舞。

他清楚地记起上校带领的那列火车,高唱着战歌开往前线,他那双忧郁的眼睛注视着美丽的情人。他记得热妮亚像羚羊一样在森林中跳跃着,手上的冲锋枪不停地怒吼着;记得淳朴的里莎拄着木棍,坚强地跋涉在沼泽中;记得嘉尔卡随着枪声,像一只蝴蝶,翩然扑向大地;记得索妮娅目光悠远地朗诵普希金诗句,身子瘦得像只春天的白嘴鸭;记得云杉树下,丽达痛苦地呻吟……

往昔如昨,一切都历历在目。

雕塑公园门口突然热闹起来,响起吵吵嚷嚷的喧闹声。新郎新娘在朋友们的簇拥下,登上了石阶。阿利克一眼看见孤零零一个人坐在石凳上的瓦斯科夫,他疾步上前,把新娘甩到了身后。

瓦斯科夫站了起来,张开了双臂,阿利克一头扑进瓦斯科夫的怀抱中。

“爸爸,你总算来了。”

“我的小鹰。”瓦斯科夫抱着阿利克,欣喜的呼唤着。他看到新娘走过来,问:“这是阿利克的姑娘吧?”

新娘亲切地去吻瓦斯科夫。

“真扎人。”新娘开着玩笑。

瓦斯科夫望着快乐的新娘。真扎人。那是丽达的声音。他俯下身轻轻在丽达的额头上碰了碰。她躺在云杉树下,生命的迹象一点点微弱,目光逐渐涣散。她提起了阿利克。

瓦斯科夫神情黯然地想,丽达一定很高兴,阿利克结婚了,而且他还是个中尉。

注意到了瓦斯科夫异样的神情,阿利克连忙关心地问:“爸爸……”

瓦斯科夫摇摇头,说:“她是个好姑娘,非常非常像你的妈妈。”

在众人的陪伴下,新人向无名烈士墓前走去。

换岗的士兵肩上扛着步枪,迈着正步走向烈士墓。人们怀着无比肃穆的心情,静静地观看着换岗仪式。

长明火燃烧着熊熊火炬。

卫兵们互敬持枪礼。换岗下来的卫兵,以同样的姿态,同样的步伐,走出大厅。值勤卫兵一动不动,守卫着无名烈士墓。

新人携手将一只素洁的花圈摆放在墓前,新娘深深地鞠了一躬,阿利克则向烈士墓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瓦斯科夫眼睛里噙着泪花,注视眼前的一幕。

阿利克依照风俗抱起了新娘要离开烈士墓,却发现瓦斯科夫仍伫立在墓前不肯离去,嘴里仿佛在说着什么。他放下新娘,轻轻走上前,陪伴在父亲身边。

瓦斯科夫感到阿利克的大手抓着了自己的胳膊,他回过头看了一眼儿子。又继续低声向烈士墓倾诉着:“丽达,我来看你了。我带着阿利克一块来的,他今天结婚,特地来告诉你一声。他找了个好姑娘,你该放心了。

“热妮亚好吗?索妮娅,里莎,嘉尔卡她们都好吧?唉,我一直活了下来,活得非常安静。我后悔过,内疚过,战争带走了我们的一切,却无法带走我对你们的思念……”

阿利克沉默着。

“……每年都是这些话,每年都要唠叨一遍。好了,我该给里莎唱首歌了。”

瓦斯科夫的嘴唇蠕动着,却没有人知道他在唱着什么。但里莎知道。那首歌只唱给她一个人听。唱完了歌,瓦斯科夫静静地注视着燃烧的长明火。

“爸爸,我们走吧。”阿利克对瓦斯科夫说。

瓦斯科夫慢慢转过身去。

“敬礼!”卫兵向这位胸前挂满勋章的士兵敬礼。

瓦斯科夫本能的要还礼,突然意识到自己一身平民的装束。他冲士兵憨厚地笑了,慢慢地离开了无名烈士墓。

墓前的火炬熊熊燃烧着,仿佛叠印出丽达、热妮亚、索妮娅、里莎、嘉尔卡的飒爽英姿。一阵微风细碎卷过,瓦斯科夫仿佛又听到了姑娘们若林中雀鸟般的笑声,他站住,蓦然回首。

再见了,1942年的春天。

再见了,黎明中静静长眠的姑娘们。

(全书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十九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十八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十七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十六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第十五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创作的中篇小说。1969年,该作品在前苏联《青春》杂志上首次发表。...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