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佛,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晤而后成就。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白话直译:
须菩提!未来众生如果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要以无我(没有自私心)、无人(没有对待心)、无众生(没有分别心)、无寿者(没有欲望心),如能照这样去修持,那就是修一切的善法了,修一切善法就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
须菩提!我所说的善法,其实是让人人的佛性渐渐地觉悟而已,一旦人人的佛性觉悟了,那还有什么善法可言,所以这里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叫做善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