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
宠也。
【注释】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见《易经•师》。这里意思是:军中的
主帅英明正确,就像有天神救助一般。
【译文】敌人兵力强大时,就不要去硬拼。应当运用计谋使他们自我牵
制,借以削弱它的力量。主帅如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如同有天神
相助一般。
【讲解】此计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使敌自累”。在敌人相互勾结,
形成强大的实力,我方无法直接攻击时,为削弱敌人的实力,我方可采取制
造矛盾、各个击破的手段,使敌人自相钳制,待其由优势变为劣势,再谋攻
围歼。二是“机巧贵连”,即对同一谋划对象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谋,
这些计谋环环相扣,横向相辅,纵向相贯,相得益彰。正如 《兵法圆机》所
说:“太凡用计者,非一计可以孤行,必有数计以勷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