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

巽也。

【注释】童蒙之吉,顺以粪也:见《易经•蒙》。意思是:幼童蒙昧无

知,只要顺从他,他就会由你摆布。

【译文】人们通常不会自己伤害自己。如果受到伤害必定不受怀疑。我

方以假做真,令敌人信假为真,这样离间的计谋就能实现了。要像欺骗幼童

那样迷惑敌人,顺势进行活动。

【讲解】此计是用自我伤害的办法取信于敌,以便进行间谍活动的一种

计谋。“人不自害”是人们习惯的心理定势。苦肉计就是利用这一心理定势,

造成受迫害的假象,以迷惑和欺骗敌人,或打入敌人内部,对敌人进行分化

瓦解。

苦肉计的含义如下:

(1)骗取信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把自己伤害得非常痛苦

和可怜,就会博得对方的同情,取得对方的信任。

(2)离间敌人。用自我伤害的办法打入敌人内部,暗中进行离间分化活

动,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3)激励士卒。故意留出破绽,使敌人获得暂时或局部的胜利,以此激

励士卒奋起反抗,决一死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哀兵必胜”。

(4)欲取先予。自己先做出一定牺牲,捞取资本后,便可获得更大的利

益。

(5)加害于人。暗中自害,并加以伪装,然后嫁祸于人,使别人因此受

到惩罚。

使用本计一定要小心慎重。因为施行苦肉计,首先要进行自我伤害,有

时这种自我伤害是非常痛苦的,即使成功了,胜利果实中也包含着血和泪。

苦肉计不仅是一个“苦”计,而且还是一个“险”计。如果敌人是铁石心肠

或者多谋善断,就不易上钩。一旦此计被识破,不但自我伤害之苦要白白忍

受,而且连性命也保不住。因此,在可用可不用之时,尽量不用本计。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返回顶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