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注释】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见《易经•比》。比,原意是相亲相辅。
【译文】在敌人给我方布置的疑阵中再反设一层疑阵。如果利用敌人内
部的策应去争取胜利,那么我方就不会遭受损失。
【讲解】《孙子兵法》曾用专章论述如何使用间谍,其中讲到用间谍的
五种方式:一是因间,利用敌国的本地人当间谍;二是内间,收买敌方的人
当间谍;三是反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效力;四是死间,故意
传播假情报给敌方间谍,敌方上当后会将该间谍处死;五是生间,派来去方
便的侦探敌情,再回来报告情况。
孙子十分重视反间的作用,认为“知之必在反间”。反间计是一种“以
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计谋。在发现敌人派来间谍进行刺探和破坏活
动时,可以佯装不知,故意将假情报透露给他,也可以利用优厚的待遇收买
他,使他为我们所用。这样,我方便在毫无损失的情况下达到了战胜敌人的
目的。
此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使用敌间。用敌人设下的疑阵反过来再迷惑敌人,借敌人自己的手,
打敌人自己的嘴巴。使用敌间有两种方式:a.示以伪情。把假情报故意透露
给敌人,使敌人不辨真伪,上当受骗,中我圈套。b.厚利贿之。孙子说:“反
间不可不厚”,只有给敌人优厚的待遇和重金,才能使敌间乐于为我效劳。
(2)分化离间。一般来说,兵不贵分,分则力寡。在敌人之间挑拨是非,
制造事端,破坏敌人内部的团结,削弱敌人的力量,为我方的胜利提供有利
条件。分化离间的主要方法有:a.散布谣言。b.制造误会。c.扩大矛盾。d.
拉一打一。
古人云:“非圣智不能用间”。意思是说,不是才智高的人不能很好地
运用反间计。反间计要求大胆筹划,小心实行,果断结束。只有这样,才能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