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注释】扼;控制。主机:首脑机关,要害。渐之进也:见《易经•渐》,
循序渐进之意。
【译文】乘着空隙插足进去,设法控制敌人的要害,这必须循序渐进。
【讲解】此计的原意是:主人不会待客,反受客人的招待。引申为在处
于被动地位时,想办法争取主动,变客位为主位。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是用
兵的最高原则。被动意味着挨打,居于客位意味着受人支配。只有摆脱被动
局面,处于主人的地位,才能控制对方,稳操胜券。
古人十分重视反客为主之计。《十一家注孙子》中说:“我先举兵,则
我为客,彼为主;为客则食不足,为主则饱有余。若夺其蓄积,掠其田野,
因粮于敌,馆谷于敌,则我反饱,彼反饥矣,则是变客为主也。”
循序渐进是实施此计的要诀。首先要安于客位,时刻寻找机会。第二步
要乘隙而入,将自己的势力逐渐向外渗透。最后一步是果断行动,变客位为
主位。
本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1)喧宾夺主。在自己处于被控制、被支配的客位时,要在对方不备的
情况下,先插进一只脚,待站稳脚跟后再把对方排挤出去,自己取而代之成
为主人。
(2)先发制人。在两军对垒时,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采取行动,
居于主动,即使暂时力量弱小,也逐渐会变弱为强,反败为胜。
(3)转攻为守。一般来说,发动进攻者是“客”,在阵地上迎战者是“主”。
敌人大兵压境,远道而来,我方不妨积极防守,利用有利地形阻击敌人。这
样,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