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
【注释】鸿渐于陆,其羽可用力仪也:语出 《易经•渐》。鸿,大雁。
渐,进。仪,仪表。
【译文】借助别人的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兵力虽少,但气势颇大。鸿
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
【讲解】此计原意是树上本无花,但人为地把五颜六色的绢花粘在树
上,美丽的假花与真树相互衬托,造成一种全新的局面。在军事上指借别人
的声势以壮大自己的军威,以慑服敌人的一种计谋。
在此计中,“树”指那些被借来张势的东西,它可能是别人的声势,可
能是别人的力量,也可能是客观的态势。因此,在我方的“花”没有着落时,
不妨借“树”。“树”是“花”的依傍,故首先“树”要精心选好,其次“花”
要巧妙布置,善于伪装,以达到以强隐弱的目的。
此计有以下含义:
(1)借局布势。自己的力量还很弱小,无力独自形成一种强大的声势。
这时可以借助别人的局面,布置成有利于自己的阵势。
(2)虚张声势。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掩盖自身弱小的事实。借局布势
所借的是别人实在的力量,而虚张声势只是人为地创造一种虚幻的现象。
(3)求之于势。紧紧依靠客观环境,充分利用现成的条件,因势利导,
让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