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并战计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三十六计》:并战计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注释】遇毒,位不当也:语出 《易经•噬嗑》。《诚斋易传》这样解

释:“若腊(肉)之坚而难噬也。噬之则遇毒而伤齿矣……此弱于齿而噬夫

坚者也,能不遇毒乎?故曰位不当也。”

【译文】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

然后切断其前应与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讲解】此计语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刘表生性懦弱,听信老婆

的话,偏爱小儿子刘琮而不喜欢刘琦。刘琦在处境很危险的情况下,几次向

诸葛亮求教自安之策,均遭拒绝。一天,刘琦将诸葛亮诱上高楼,暗中令人

抽去楼梯,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

可以言未?”诸葛亮无奈,给刘琦策划出“外出而安”的计谋。刘琦遂请求

父亲派他去江夏任太守,得免灾祸。

此计原意是诱人爬上高楼,然后搬走梯子,使其进退无路,只能束手就

擒。在军事上,指设法诱敌进入我方的圈套,然后断其后路,阻其援敌,围

歼敌人。

上屋抽梯既可用之于敌,也可用之于我。《孙子兵法•九地》中说:“帅

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意思是:主

帅给士卒布置任务,要像登高后抽掉梯子一样,使他们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主帅率众深入诸侯国境,要像射出的箭矢一样,使他们只能一往直前,不可

返回。

诱敌“上屋”,是实施此计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诱骗的对象有四种:

一是贪而不知其害者;二是愚而不知其变者;三是急躁而盲动者;四是情骄

而轻敌者。

“抽梯”之前,经常要自行“置梯”。“置梯”主要有两种方法:(1)

示之以利。用一些对方希望得到的利益来引诱。(2)示之以弱。欺软怕硬是

人的本性。如果我方佯装弱小,敌人就会肆无忌惮地前来,钻入我方事先布

置好的“口袋”。

“抽梯”既要及时快捷,又要讲究技巧。从不同角度可把“抽”法分为

三大类:(1)明抽与暗抽;(2)急抽与缓抽;(3)实抽与虚抽。究竟采用

哪种抽法,要依当时的客观环境来确定,切忌先行武断、主观臆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返回顶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