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并战计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三十六计》:并战计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注释】云雷屯也:《易经•屯》中说:“云雷屯,君子以经纶。”意

思是:冬季的雷电不露声色地积蓄力量,等到春天时便猛烈迸发而出,这里

用来比喻大智大勇的人要深藏不露。

【译文】宁可假装糊涂而不采取行动,也绝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劝。要

沉着冷静,深藏不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力待发一样。

【讲解】假痴不癫是一种麻痹对手,待机而动的计谋。《孙子兵法•九

地》对此有专门论述:“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

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这段话的大意是:能蒙骗士卒的

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一无所知;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使人们无法识破

其中的奥妙;改变驻地,迂回绕行,使人们无法推测真实意图。

此计多在蓄而待发之际,面对难关之时使用。实施此计关键在于“假痴”,

“假痴”有多种表现形式:(1)假作不知。(2)假作不为。(3)假作不懂。

(4)假作不管。(5)假作不能。仅做到了“假痴”还不够,同时要做到“不

癫”,即不走火入魔,否则“假痴”就变成了真痴。所以说,“假痴”时一

定要掌握分寸,千万不能过火。

本计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大智若愚。在环境不利于我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保护自己,

可以采取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办法蒙混过关。表面上看好像与世无争,给

人留下懦弱无能的印象,实际上却精明至极。可见,假痴不癫属于“韬晦之

术”。

(2)深藏若虚。把内心的想法深深地隐藏起来,伪装得如同什么都没有

一样。在时机不成熟时暴露自己的意图,一定会遭到失败。所谓“谋出于智,

成于密,败于露”,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愚兵必胜。在作战中,想办法蒙蔽敌人的视听,不让敌人了解我方

的意图,这是取胜的根本保证。有时候,还需要对我方的士卒采取愚兵之策,

以便于减少恐慌,稳定军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返回顶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