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胜战计 第五计 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胜战计 第五计 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注释】刚决柔也:《易经•夬》中说:“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

这里指强大者乘机征服弱小者。

【译文】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乘机进攻夺取胜利。这是强大者利用优

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讲解】此计名出自吴承恩的章回小说《西游记》,原意是趁别人家里

发生火灾,正处于一片混乱时,乘机偷抢人家的东西。

《孙子兵法》说:“乱而取之。”《十一家注孙子》说:“敌有昏乱,

可以乘而取之。”大凡敌方发生混乱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内忧,二是外患,

三是内外交害。这些混乱就是敌方之“火”,我方应抓住机会,乘势“打劫”,

这样不仅容易成功,而且能从中获得意外的好处。“打劫”要讲究时机和方

法,否则如火中取栗,烫了自己的手,伤了自己的身。

此计的含义如下:

(1)乘危取利。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获利的意图有关。正常情况

下求利,当然满足不了贪婪者的胃口。而在对方危机时取利,往往会收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

(2)落井下石。本来敌方己有危难,我方乘机再给它制造更大的危难,

直至把敌方致于死地。

(3)明助暗夺。对方后院“起火”,我方装出“救火”的姿态前去凑热

闹,这样既不会被对方拒绝,也不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在“救火”过程中,

我方便暗中捞取好处,或在暗角再点“新火”。

(4)入伙分利。火是别人放的,别人在趁火打劫,这时我方乘机插手,

助上一臂之力,事成之后,论功分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返回顶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