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敌;损刚益柔。
【注释】损刚益柔:《六十四卦经解•损》中说:“损刚益柔有时者:
损于昼而日渐短;益于夜而宵渐长。此以一日言也。”意思说的是损与益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道理。
【译文】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损
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讲解】此计名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同逸)
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在两军对垒时,逸者胜,劳者败。所以,
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敌劳,使己逸,这是掌握作战主动权、伺机歼敌的
法宝。
以逸待劳之计有三种含义:
(1)养精蓄锐。足够的兵力是歼敌的必要条件。在自己的兵力尚不足以
击败敌人时,要尽量避免与敌直接交战,在退守中扩充力量,一旦抓住有利
时机,便英勇出击。
(2)疲敌劳敌,在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气势比较凶猛之时,为减少不必
要的牺牲,应采取诱敌深入、疲敌劳敌的战术,使敌人体力疲惫、士气低落,
再后发制人,一举破敌。
(3)等待时机。时机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时机,可以采取退避三舍、虚
于应付、慢火煎鱼、故意拖延等办法与敌人巧妙周旋,时机一到,转守为攻,
一鼓作气消灭敌人。时机不成熟不动如山岳,时机一到动如脱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