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

太阴。

【注释】怠:松懈,太阳、太阴:此种提法最早见于《易经》。阴阳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代表矛盾对立的双方。一般来说,刚、明、正、

利、动、福、暑、实为阳,柔、暗、奇、害、静、祸、寒、虚为阴。此计中

的阳指公开、暴露,阴指机密、秘密。太阳为阳的极端形式,非常公开之意。

太阴为阴的极端形式,非常机密之意。

【译文】自认为防备周到的,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常看惯了的,

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与暴露的事物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经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讲解】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御驾亲证,

统兵30万,向高丽进发。乃至海边,只见波浪滔天,高丽远在千里之外的对

岸。30万大军如何渡过大海?此时的太宗对远征高丽产生后悔之心。前部总

管张士贵问计于薛仁贵。薛仁贵说:“皇上担心的是大海阻隔,难征高丽。

我有一计,让皇上在不知不觉中渡过大海。”数天后,张士贵与诸将领来见

太宗,说当地有一个豪富老人愿为皇上远渡重洋提供军粮。太宗非常高兴,

立即传见老人。随后,太宗跟着老人前往海边一间华美的房子去验收粮食。

只见房子的四壁挂着锦绣帷幕,桌上早已摆满了佳肴美酒。太宗与老人觚觥

交错,把过海之事忘得一干二净。过了一会儿,四壁的帷幕被风吹得哗哗作

响,桌子上的杯盏倾斜摇曳。太宗不由心生疑惑,忙命人拉开帷幕,只见帷

幕之外乃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张士贵忙对太宗解释说:“陛下及30万大军正

乘船渡海,前往高丽。”原来太宗所在的华丽房子是由一条大船装饰而成的。

可见,瞒天过海原意就是瞒着“真龙天子”唐太宗,使之在不知不觉中

渡过大海。从引申的意义上讲,“瞒天过海”指采用伪装手段,制造公开的

假象,使对方失去警戒之心,寓暗于明,寓真于假,避开麻烦,渡过难关,

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

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

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

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瞒天过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为以下几种:

(1)阳奉阴违。表面上顺从,暗地里不从。这样就使对方失去警觉,为

“过海”创造有利条件。

(2)制造假象。抓住对方弱点,制造假象迷雾,以假乱真,从中取利。

(3)转移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使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真正

意图。

(4)隐迹潜踪。《孙子兵法》说:“形人而我无形。”即用欺骗的手段

使对方暴露企图,而自己却不露形迹。自己无形而对方有形,当然会无往而

不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没有了

已是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