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万经之王”。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引语]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评析]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道德经》: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德道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返回顶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