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针灸的“灸”字。
这个字我们生活中常常将它读作一声jiū,但其实不是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针灸的灸字是一个单音字,读作jiǔ。
“灸”字始见于战国金文。本义为烧灼,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由于中医的这种疗法需要点燃艾柱或艾条,由此引申指拄、支撑,后又引申为堵塞之义。
“灸”字字形演变
“灸”是“久”的后起字,由“火”“久”二字构成。
下面的“火”,古今文字皆像火苗形,“久”是灸的本字,像用艾卷为卧床的病人熏灸之形,故“久”的本义即为“灸”,由于这种治疗方式需要较长时间,所以“久”引申出久远义,而“久”字“灸烤”的本义被后世分化出的“灸”字所替代 。
“灸”是形声兼会意字。从火,表示用火燃烧艾绒熏烤穴位;从久,承接“久”字之本义,且兼表声。
“灸”通常用作动词,本义为烧灼,特指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将艾绒所制的艾柱或艾条点燃后烧灼或熏烤人体穴位,以刺激皮肤或血脉,达到治疗的效果。由艾柱、艾条引申指拄、支撑。
《说文》引《周礼》曰:“久诸墙以观其桡。”(按今本《周礼》用作灸,见《考工记·庐人》)又引申为堵塞之义。
针灸的含义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
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
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故而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的多是艾条灸。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200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针灸经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23年8月11日,20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相关记载文献
《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被疾病则遽针灸。”
唐吴兢《贞观政要·征伐》:“道宗在阵损足,帝亲为针灸。”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毕》:“宗气营卫,有生之常,针灸之外,汤药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