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处女的处字。
在口语交流中,我们很多人都会将处女的处字读作“chù”,但其实,这样读是错误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处女的处字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chù”,“ chǔ”。在处女这个词里的时候,就读作chǔ。
处(拼音:chǔ、chù)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状似一个头戴皮冠在几上坐着的人。
“处,居也。止也。制也。息也。留也。定也。”——《广韵》
“处”本义为暂时停下来、止息,引申为居住。
用于使动,引申为使事物各得其所的行为,特指对过失或坏的行为进行处理。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外出做官称为处士,而未嫁的子女称为处子或处女。以上义读chǔ。
“处”读作chù时,作名词用,意思是所处的地方、场所,又指机关或机关里的一个部门、机构。
“处”字的字源演变
“处”字演变图
“处”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图1、2。《汉语大字典》认为,“处”的金文字形像一个头戴虎皮冠的人据几而坐的形象;几是古人席地而坐时供依靠的器具或搁置物件的小桌子。
古人家居时,习惯席地而坐。坐累了就靠在或坐在几上,这样做只是暂时休息一下,故处的本义为暂时停止、歇息一会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处”表示一只猛虎暂时蹲踞在某个地方。从“处”字的金文字形来看,它的上面是一只“虎头”,右下是个依坐的“几”,左下的“止”表示虎脚。合起来表示停止、休息的意思。
小篆形体(图3),将金文的上半部分变成了“虍(hū)”,下面是一只脚(止)和依坐的“几”,变成了从“虍”声的形声字。
隶变后的楷书写作“處”,即繁体字形。有的小篆将上部的“虍”省去(图4),隶变后的楷书写作“処”。
现代通行的简化字形“处”则是由“処”变化笔画而来的。
处由暂停、歇息进而扩展为停止、留下。三国魏·曹植《浮萍篇》:“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大意是时间是不会永远停止在那里的,人生是匆匆而过的。
“处”是在屋内暂歇,故又引申为居住、栖息、安顿。如屈原《九章·涉江》:“幽独处乎山中。”
处由居住又引申为一道生活,有交往的意义。《诗·小雅·黄鸟》:“此邦之人,不可与处。”不可与处,即不能交往、不好相处。
和平共处,更是现代的常用词语。
居住自然是在一定的处所里居住,处由此又产生出处所、位置等关联意义。如《史记·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靠在或坐在几上暂歇,这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把它的内在意义抽象化就是安置、处置、办理等概念化的意义。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我早起在太太跟前说的这样好,如今怎么处呢?”处就是处置、办理,怎么处即怎么办。
处又由此引申出惩处、处罚义。如《晋书·食货志》:“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凡事要处置、办理,必须要仔细辨察、区分,故处字又因而有了辨察、区分的意义。《国语·鲁语上》:“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王引之《述闻》:“谓辨物也。”
古时未出嫁的女子,只是在娘家暂住,是还没有出去的,故称为处(chǔ)女。同样,也把那些未出去当官的读书人叫处士。
如《庄子·逍遥游》:“绰约若处子。”成玄英注:“处子,在室女也。”《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