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说《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优秀作品之一。全书共25个短篇,自1847年起在俄国进步刊物《现代人》上陆续发表。小说以俄罗斯中部地区的自然景色为衬托,以农民与地主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地描绘了19世纪中叶俄国农村的习俗风貌,展示了在罪恶的农奴制度下人民苦难的生活图景。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勤劳淳朴、心地善良、聪明能干的农奴形象,如善于营生的霍尔和对大自然有高度审美感的卡里纳奇(《霍尔与卡里纳奇》);无师自通的天才歌手雅可夫(《歌唱者》);热情真挚,品德高尚的农家女阿库丽(《幽会》),等等,同时也描绘出一幅幅逼真的地主贵族肖像,其中有刚愎自用,骄横专制,奢华无度的彼得·伊里奇伯爵(《莓泉》);被别林斯基称之为“举止温文尔雅的恶棍”宾诺奇金(《总管》)等。小说文字流畅而富有音乐性,其充满诗意的笔调,精确地再现了恬静优美的俄罗斯风光,表现出浓厚的抒情色彩。作品发表之初,其强烈的反农奴制倾向及温和的人道主义思想,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注视,当时的进步思想界称其是对农奴制的“一阵猛烈的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作品成集出版后引起了沙皇政府和地主贵族的极大恐慌和仇视,作者因此而被沙皇放逐。继《猎人笔记》之后,屠格涅夫除写了许多诗歌,剧本,散文和书简外,还创作了《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多部著名长篇小说。
附录 屠格涅夫生平与创作年表
于韦 编
1818年
11月9日,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生于奥廖尔省一破落贵族家庭。
1821-1827年
在斯帕斯科耶·鲁托维诺沃村地主庄园度过童年。
1827年
随父母迁居莫斯科,进寄宿学校读书。
1833年
9月,考入莫斯科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1834年
秋,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
1836年
6月,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文史系。
1838年
4月,《现代人》杂志发表屠格涅夫的诗作《黄昏》;9月,去德国,在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语文学。
1839年
秋,返回俄罗斯。
1840年
1月,再次出国,起初周游意大利,后到德国;5-12月,在柏林大学对黑格尔的思想体系做深入研究。
1841年
5月,回到莫斯科;9月,《祖国纪事》刊出屠格涅夫的诗作。
1842年
5月,获硕士学位;7月,去德国;12月,回彼得堡。
1843年
2月,与别林斯基相识;4月,长诗《帕拉莎》出版。
1845年
1月,长诗《交谈》出版;11月,在彼得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识。
1846年
1月,《祖国纪事》刊出长诗《安德烈》。
1847年
1月,《现代人》开始有计划地发表屠格涅夫的一系列随笔。
1848-1850年
旅居法国巴黎。
1849年
9月,《现代人》刊出屠格涅夫的剧本《单身汉》;10月,该剧在彼得堡首演。
1850年
6月,返回俄罗斯。
1851年
10月,在莫斯科拜会果戈理。
1852年
3月,《莫斯科新闻》刊出屠格涅夫纪念果戈理逝世的文章;4月,因该文的发表被捕,拘禁一个月,其间写成短篇小说《木木》;8月,单行本《猎人笔记》出版。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