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著导读 七年级(上册)名著《湘行散记》读书笔记9篇

七年级(上册)名著《湘行散记》读书笔记9篇

部编版初中语文书——名著阅读清单 年级 必读名著推荐 自主阅读推荐 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白洋淀纪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书——名著阅读清单
年级必读名著推荐自主阅读推荐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作者:鲁迅《白洋淀纪事》作者:孙犁
《湘行散记》作者:沈从文
《西游记》作者:(明代)吴承恩《猎人笔记》作者:(俄)屠格涅夫
《镜花缘》作者:(清代)李汝珍
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作者:老舍《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创业史》作者:柳青
《海底两万里》作者:(法)儒勒·凡尔纳《基地》作者:(美)阿西莫夫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作者:(英)J.K.罗琳
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作者:(美)埃德加·斯诺《长征》作者:王树增
《飞向太空港》作者:李鸣生
《昆虫记》作者:(法)法布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作者:卞毓麟
《寂静的春天》作者:(美)蕾切尔·卡森
八年级(下册)《傅雷家书》作者:傅雷、朱梅馥编者:傅敏《苏菲的世界》作者:(挪威)乔斯坦·贾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作者:朱光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苏)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名人传》作者:(法)罗曼·罗兰
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作者:艾青《泰戈尔诗选》作者:(印)泰戈尔
《唐诗三百首》注:清代孙沫选编(共选77位唐代诗人三百余首作品)
《水浒传》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世说新语》注: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蒲松龄
九年级(下册)《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吴敬梓《围城》作者:钱钟书
《格列夫游记》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
《简爱》作者:(英)夏洛蒂·勃朗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作者:(俄)契诃夫
《我是猫》作者:(日)夏目漱石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一

情缘墨香画卷,梦行纯美湘西。
——题记

充满朝气的清晨,花儿休息了一晚上,愣是没反应过来就要“上班”了。阳光洒在阳台,看太阳花那精神样儿,真像个青春洋溢的小姑娘。我十分有幸在这个平凡的早晨阅读了《湘行散记》,有幸与作者一起,领略湘西一幅幅画一般优美的景色,一个又一个淳朴至极的人。  在《桃园与沅州》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湘西之美。“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桃园小划子,三个水手,一位乘客,漫游在这令人沉醉的桃源中,伸手便是花瓣,呼吸便是花香。溪谷,兰芷,崖石,在这白燕溪中坐船溯流而上,在这迷人风景中心情甚悦,又何尝不感叹这个“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就像书中说道的,这桃园小划子最先记载到的乘客便是屈原,他同样是坐着这样的一个小船,同样是溯流而上,同样捞起堕入溪水的兰花,同样望着这美景出神……再一想到他作的那些美丽至极的文章,联想着这美丽至极的风景,霎时间,风景变得更加迷人,甚至连那淡淡的兰花香中,都渗透进了墨水独有的芬芳。
当然,在书中,湘西的景很美,但比景更吸引人的,便是湘西的人了,他们那纯朴的心灵,在这趟行程中,熠熠生辉。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很多位水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的水手牛保,他与吊脚楼里那位妇人的感情是如此的珍贵。那位妇人会因为与牛保关系要好,常常送很多栗子,干鱼等,还会说很多关于“回来过年”的痴话。而牛保也会把从作者那儿得到的四个苹果马上带回吊脚楼去,献给那位妇人并说明来源,说来说去,后来又自然地轮着来听妇人说的痴话,竟连下河的时间都完全忘掉了。就像作者幻想的一样,他们会在过年的时候贴上红喜钱,一起干活儿,期待,叮嘱,眼泪,那船上满载着的,又是胡桃与栗子,干鲤鱼与……这是多么珍贵的情谊啊,相信这位多情的水手,也会在那充满了危险的工作中不时回想起吊脚楼妇人的一切,那时的他一定会温暖且充满了干劲吧。《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水手七老,同样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行程中作者见到临船上有人上岸去玩耍取乐,便问七老想不想上岸玩玩,掌舵的老水手也让七老去,说这两吊钱先生出得起,七老便十分兴奋地上岸了。在作者想着这个履历上记着做过土匪的人该怎样地去取乐时,七老却回来了,他在大家惊讶的注视中边摇头边笑嘻嘻地解开腰带,那棉袄里竟藏了一大堆橘子!腰带解开,橘子滚向了舱板各处。一番询问过后,这才明白他上岸后在街上打了个转儿,见到有店铺里买橘子,知道作者喜欢吃橘子,便乐呵呵地把钱全买了橘子,带回来给大家吃。这是多么纯朴善良的人啊,他在微笑,我作为读者,心中也淌过一丝暖意。水手这个职业是很危险的,但这些人却怀着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去为了生活而努力,任劳任怨,最平凡的生活里也过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远处传来缥缈的橹歌声,歌声扬起的是最纯朴美好的生命,天空中飘着片片晚霞,那是在为这湘西画卷,郑重地添上美轮美奂的一笔。画卷展开,墨香升腾,画卷合拢,墨香只残留在空气中,渐渐淡去。而久久不能平静的,只有我这颗炽热的,一直在跳动的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二

今年10月偶然看了某人去年写的【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X”与“X”】后,好奇心之下立马买了一本,拿到书还没看就发了一篇【《湘行散记》引发的胡思乱想】,然后断断续续一拖再拖直到二个多月后的今天才把全书翻完。也许是受了书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年初刚好去了一趟湘西,也许是,,,正好过了不可言状的“XX时间”,于是有了这篇读后感。

《湘行散记》是我拜读的沈从文的第一部著作,如果把作者名字隐去,随意把《湘行散记》中的任何一篇文章给我看,我绝对不会把这些文章和大师挂上钩的,可以说基本没什么吸引力。事实上沈从文15 岁当兵,21岁跑到北大旁听了一年后就开始发表作品了,然后28岁就成了武汉大学的讲师,45岁就混到了北大教授。但如果放今天,沈大师连在大学任助教的资格恐怕都没有,遑论当教授了。有些作品,适合在沙龙里无病呻吟,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有些作品,没有阅历就毫无感觉,譬如沈从文的作品。读了《湘行散记》,我真的有一种即刻动身的冲动,但一想到如今已不可能重复当年的水路,还能不能找到文中的景物时,又不免心灰意冷。现在的人,会赚钱的多,做学问的少。《湘行散记》的出版方为了方便读者,特别是作为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添加了一些注解。但是,许多没必要的地方有注解,例如“天方夜谭”就是“一千零一夜”,这基本上就是妇孺皆知的常识吧。“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里沈从文提到“我在武汉的一些好朋友,如顾千里、张采真……也从此在人间消失了。”有名有姓还是好朋友,但没有任何注解介绍这两个好朋友的情况。但在“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三年前,我因送一个朋友的孤雏转回湘西时…”,却注解说“一个朋友:指丁玲”。无名无姓也能知道是丁玲,这说明什么问题?十有八九是前人早已考证过,照搬过来而已。书中还有许多掩耳盗铃之处,就是每每遇到粗话脏话时用“XX”代替,这又何必呢?我不信沈大师当年是用“XX”的,那时又没有年审评审,大师在给老婆看的文章里都把许多不可言状的事都捅出来了,还会在乎这几个破字么?编者觉得不好意思大可不必向中学生推荐这些文章的。还有就是对“吃四方饭”的解释,书中是“吃四方饭: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此处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这明显就是南辕北辙的误导了,因为沈从文说的是“…沿河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当然,这含义在中学生面前还真不好意思开口说呢。所以呢,你推荐之前先动动脑子啊,脑子本是个好东西啊。当年的中国,旱路难走,水路发达,沈从文当年都是一个人包一只小船,十天15块钱。船上有三个船工,一个舵手一个撑镐的一个小帮工,舵手的年薪是240吊钱,算起来折合27块多钱,2角钱就可以上岸去找个暖被窝,,,(想一想沈大师是多有钱啊)。一个人优哉游哉,虽然青山绿水,一来一回二三十天,却着实无聊,也就只能写写文章了,原来好文章就是这么无聊出来的。想想也是,现在许多单位都是星期六不加班不正常,星期天不一定不加班,半夜领导通知第二天一上班交一份文案,外出年休下飞机第一条信息是马上回来。初读《湘行散记》,我就觉得沈从文似乎和军队有点瓜葛,及至读到书末作者简介时,方知他15岁即已从军,同时惊诧他混迹行伍多年,竟然没有成为一个兵痞,反而成为一代文豪。惊诧中感慨沈从文出污泥而不染,不!这何止是出污泥而不染呢,这分明是你撒下一筐萝卜籽,却长出一颗山东大葱的赶脚。其实细细一想,这和我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么。我混迹一帮大小官们之间许多年,也没混上个一官半职,然后又混迹于摄影圈许多年,但至今也没进入任何一个协会。世事无常。书中记述当年沈从文从军时,一次队伍被派遣入川,行前司令让许多人回家一趟。沈从文因为晚回一天,队伍已经开拔,于是只能留守湘西驻地无所事事。不料一年后队伍返回途中在湖北遇民变,一天多一点全部四千人几乎死光光,沈的8位好友名列其中,只剩司令和副官跑了回来,当地民众也死了七千多。这有点不合理啊,都说无湘不成军,这湘军也太那个了。据说是事发突然,猝不及防之故。若不是晚归,若不是没有去追赶队伍,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湘行散记》了。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三

作为一名湘西生湘西长的土家族姑娘,从我记事起便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湘西之美在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声里。沈从文先生是上个世纪我国的著名作家,他年少投身行伍,随军辗转川黔湘边界。阅尽社会黑暗之后开始投身文学创作。沈从文先生虽学历不高,但是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喜爱以及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受人喜欢的文字。他的笔触浪漫而又细腻,描绘了一帧帧或恬静或充满生气的画卷,常常令人忍不住捧书遐想,沉醉其中。
本书选取了沈从文先生三个时期代表作的集子,包括散文和书信两部分。其中散文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着秀美风景的连轴画卷,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将那些我们生活中的普通小事,都归入了民族历史空间予以关照。初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湘西有清澈见底的河水,也有听过之后就再也无法忘怀的橹歌。在那个并不那么和平的年代里,光从沈从文先生的视角里,就有那么多居无定所的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因为战乱而死去,有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然后孤独地等待老去。也有那么多在悲惨命运里苦苦挣扎着求生的人们,在之后的某个平凡的日子里相遇,但却不再相识。我以为我是在读小说,但细细品味之后才能发现,这更是沈从文先生人生经历的缩影,斟酌体会之后不禁令人泪眼婆娑。在《水手们》一信中,沈从文先生写到: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也不缺少。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沈先生对妻子的爱恋如此真挚,可见其殷殷深情。如果远方的妻看到这几句,应该是嘴角含笑但眼中却带泪吧。描写沿河景色时,沈先生写道:两山翠碧,全是竹子,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现在的湘西,依然保留了部分文中描述的名为吊脚楼的建筑。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上面是房屋,下面由四根柱子支起。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河水。妇人们在河水边拿着洗衣棒拍打着衣服,小孩子们在旁边扔石子,大笑着跑来跑去。或许就是这如画的美景如诗般写意的生活造就了沈从文先生浪漫的性格和细腻的写作风格吧。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既描写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透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感悟人生的庄严,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青山绿水的画卷,令人心生向往,美哉!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四
看了《湘行散记》这本书,我感慨万千,这就是作者沈从文写的一部“湘西世界纯净唯美的写意画”。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有许多的人和物和景是你永远也忘不了的,就像一些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可怜妇人,不要认为她们是下贱的,人,何尝没有苦衷,就像那些爱说野话却勇敢慷慨的水手,他们又何尝不是贫穷呢?在水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七老”。 在故事中提到,七老和老水手还有小水手,在帮作者划船时,作者曾经大方地请七老他们上岸买点东西,他们就怂恿七老上岸去。七老上去了,作者以为他要是不去和那些宽脸大奶子女人在床上胡闹,就是又坐在火炉旁边夹杂在一群划船人中间向火,嚼花生或是剥酸袖子吃,就是作者以为他会得尽了好处在回来。此时,在别人误以为他要去同女人玩耍或是和别人胡闹时,他解下了那根腰带,一堆橘子“哗啦啦”的掉下来。去问道为什么,他却略带羞涩得说他知道“我”喜欢吃橘子,便买回来了。 请你们想想,这些水手在水上工作了十二三年,一天只能得八分钱,而这位水手把一个星期的钱用在了自己顾客的身上,而不是为了自己得好处。 我们不妨可以联系生活,就像你是一个贫穷的乞丐,别人一下子施舍了你两三白云,你不但一分钱都没花反而还全部报答了别人,而且还只是一个贫穷人。这些水手表面上虽然粗犷,但是他们的内心又何尝不存在一颗感恩、淳朴的心?水手并不是低贱的,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五

在暑假,我有幸读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一本普通的书却引发了我对纯朴生活的无穷向往。 这本普通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魔力:不必说里面山清水秀的桃园与沅洲,也不必说那寂静又有趣、祥和又温暖的鸭窠围的夜,更不用说那奇特的箱子岩。单单是那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足够吸引人的了。 这本书精选了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注重乡土的抒情氛围,突出优美的文笔,呈现另一个宁静悠然,纯朴自如的湘西世界。在他的笔下,自然生命生动形象,自然风光意境优美,充满了诗意,让我沉醉其中。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鸭窠围的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偏远的泊船处,那里的人都过着纯朴的生活。每当寒冷的夜幕降临,鸭窠围的夜就会显露出一种温馨而又热闹的场面,有的人正在嘱咐水手们捎带哪些东西,有的人正在与亲人进行关心的问候……每当读到这篇文章,我总会想起那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河南老家。我虽出生在老家,但是已经五六年不曾回去,脑海之中只有那时隐时现一点点回忆。记得上一次回去,我就像书中的水手,十分盼望那久违的温暖和那姗姗来迟的亲情,还有那最纯朴的生活。这些都时不时地让我感慨:未来的我何必要像王健林、马化腾一样享尽世间的荣华富贵,我只向往那纯朴生活。我希望拥有书中那样平凡又纯朴的生活: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如椽如柱的大竹子,只只纤细的小舟,纯朴的人儿……我只向往那纯朴生活。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六

天将破晓,微光淡彩,路上轻尘浅浸水露,一路行来,见惯暖日明霞,琼枝玉树,隔着溪山长远,一缕相思,谁诉?                                               ——题记

“三三,船已经到关上了,我半点钟就会上岸的”。“三三,请把这封信用你那体面温和眼睛多吻几次”。清澈的“湘”流了过去,活泼有趣勇敢耐劳的水手奔了过去,一封满载念想无比温柔的家书寄了过去,从“老伴”到“腾回生堂”的今昔,战乱无序,转徙漂泊,短短的廿天,浮于表面的平静下,是历史的洪流、人生的缩影,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但沉淀的却是无尽的哲思与叹息……这船上的时光好似度日如年,好似可以饱览天下事,沈从文将这些事一一谱出,看似,这一切都是如此淡泊、美丽,但这恬淡朴实的一切所展现的其实是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上层”的一种生活与享受自由的差距,实际上是十分沉重的,只是沈从文始终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活着,以至于他所传递也是褪去了灰色尘埃的又一抹天地。他只是纯粹的将那抹温暖放大化,那抹温情具像化。因为他明白,他并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的生活与命运,也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他能做到的,只是静静地看着,就如同书中写道的,“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因为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你瞧,这并不是远离世俗,不染尘世,他对家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祖国的爱只不过些许含蓄,只不过做到了肆意笑谈,不去深究,只不过是大爱无言。这短短的廿天里,他坐在船头,一边欣赏沿岸的风光,一边寄去摇曳在风雨里的家乡,无故增添了多少愁绪,诠释着绝对的自由和放荡的淡泊。这短短的廿天里,作者行过了一条道路……虽说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但在途中一路上的风光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去鉴赏、去思索,这一路上自然是有许多的苦难与艰辛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闭着眼,朦胧一生,那样你就始终看不到这世界了。“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他孤身浸没在黑暗里,漂泊着、漂泊着,他不断的向前去,划出一圈圈涟渏,残余着对故土、对社会的绵绵思绪和侧畔轻呢。这零零散散的书信,白纸黑字,未能成片,短短的廿天里,到底是谱出的历史的自由亦或是人性的悲哀?在我看来,如此一位被政治边缘化的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由,而这自由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未来期望的预兆,是一份纯真的希望,饱含着的,是一颗赤诚之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七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在读《湘行散记》的过程中,眼睛不知不觉定格在了这句话,毫无原因地,我的心脏就这么漏掉了一拍,无论如何克制,心中的那个声音还是走了出来,正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所描绘的那样,当阿里萨路过费尔米娜的窗前,仅仅只是一个照面,哥伦比亚的晴天,闪了电,阿里萨的眼中,有了光。真正喜欢一个人是根本藏不住的,尤其是在他的眼睛里,阿里萨所表现出的惶恐、不安、魂牵梦萦、不可克制,又多么的像初坠情网的少年,每日在费尔米娜的身边假装看书,只为得到她的关注,疯狂般地为费尔米娜写情书,只为了心中的挚爱,不得不说,西方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是像火一般熊熊燃烧的,是最原始而浪漫的。
阿里萨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费尔米娜的回应,然而在最没能力的年纪,遇到了最想照顾一生的姑娘,却也是他的不幸,两人阶级的差距,让费尔米娜的父亲无法接受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穷人,于是费尔米娜的父亲送她去旅游,试图用现实的艰辛,让她忘记这段宛若海市蜃楼般的爱情。原本以为分隔两地,时间会让他们彼此忘记,但阿里萨却凭借着自己的工作性质,再一次与费尔米娜取得了联系,艰苦的旅途就这样被一根无形的线联系着,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想到了仓央嘉措所写的情诗“在看得见你的地方,我的眼睛和你在一起,在看不见你的地方,我的心儿和你在一起”。
为了写尽世间的爱情摸样,马尔克斯的野心让费尔米娜错过了阿里萨,她嫁给了门当户对的医生乌尔比诺。得知费尔米娜结婚后,我能感受到阿里萨仿佛一颗黑洞般吞噬着他,他那单纯的心儿也随着前去马格达莱纳河流域的船只渐行渐远。即使如此,他依然守望着费尔米娜,直到半个世纪之后,乌尔比诺离世,他们两人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故事的结尾记忆犹新,“见鬼,那您认为我们这样来来回回的究竟走到什么时候?”船长问。
“一生一世。”他说。本该50年前说出的话,今日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说出了口,故事也在此时戛然而止。
我们第一次遇到喜欢的人时的摸样是否还记得?是姑娘红了脸,还是少年低了头?即使人声嘈杂,仍能听到那砰砰的心跳声,即使隔三千棵树,六百条河,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总是认为自己多么的勇敢,早就计划好了一切,但当真正见到她的时候,却变成了西蒙波娃的《越洋情书》。几日不见,心中的愁绪又似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也许就是青春最青涩的模样吧,正如村上所写的,我们每个人心中不曾去过的那片森林,开始寻找的时候,最是迷茫,但它一直都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重逢。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八

随手翻开《湘行散记》,便被沈从文先生构建的亦真亦幻、淳朴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这部散文集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时所作的游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时光中,《湘行散记》依然能繁花尽开、向阳而生,令人惊叹。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花”,是盛开的向日葵,是永远保持的一种向上的姿态。文字中氤氲着烟火气、草木香和书卷气,令人初读时便心生愉悦。清新易懂的笔触中,透出沈从文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颗赤子之心;几笔传神的描写,便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眼前。且看《桃源与沅州》中的这一段:“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寥寥几笔,这桃源仙境的美丽便溢了出来。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开满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坚韧的象征。纤手老头儿对生活的努力执着、拉船人对生命的忠实庄严、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豪迈豁达等人物身上的顽强品质是令人赞叹崇敬的。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而沈从文先生又未尝不是呢?在沈从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优秀品格与志向、期望,蕴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思考和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与沈从文先生的交谈中,我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性情率真、喜欢字画、对湘西有着无限眷恋和热爱、身上不乏劳动人民勤劳的影子。看着沈从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为何还能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生活?”沈从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说:“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顽强的品格,有着属于中华儿女的那份坚韧不拔!”是啊,这些美好的品格多么难得,多么需要新时代人们学习传承!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执着坚定和勇气?考入海南中学,进入新的的学习旅程,起初我并不适应,遇到了许多困难:人际关系重新洗牌,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这一切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相信,努力不会白费,花开的日子不会遥遥无期。终于,在期末考试时,我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记》,回首那些闪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顶,贯注我的全身:面对困境,我没有任何的理由退缩和放弃,必须坚定目标,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开。在黑暗中,我们最需要的,便是那份执着坚定,以及信心和勇气。

《湘行散记》读后感之九

1934年,沈从文先生顺沅水坐船回凤凰探母,沿途的景致见闻激发他的写作灵感,后有了这本散文精粹《湘行散记》。全书由湘行散记、湘西和湘行书简三部分组成。湘西的水在先生眼里清澈透明,湘西的山高大葱翠,湘西的汉子靠水吃水,湘西的妹子似水柔情。那一道道深浅急滩磨出了多少湘西汉子的掌中老茧,那一排排临河而建的吊脚楼伸长了多少湘西妹子的纤细脖颈,那一盏盏漂流的河灯淌去了多少湘西人的美好期望。湘行散记有篇散文《老伴》,写的是一个旧时好友年轻时追逐梦想,做个上尉副官,头戴金边帽子,斜斜配上红色值星带自以为十分写意,因此同家人吵闹了一次负气出走。后来还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女孩子,说:“将来若做了副官一定娶她做媳妇”。那女孩叫翠翠,也就是《边城》里翠翠的原型……一晃十七年过去了,先生站在船头,忆起几个旧人,突然想去看看这位老友。先生说虽然忘了长长岁月在人事上所生的变化,但城中的房子,城中的道路,住在房子里的人,甚至城中的气味都依旧是那么相熟。我想这就是乡情,这种乡音乡貌镌刻于心,至死也难忘。当先生再次看到那个阔别了十七年的人,一个被时间和鸦片毁了的中年人已满脸沧桑酷似老人……突然间陌生,突然间忧郁,突然间荒凉,突然间明白:自己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不感惆怅?十年前我去了湘西深处,有着“画乡”之誉的凤凰古城。为了看一眼那清浅而缓的沱江水,为了走一走屹立在沱江上的风雨虹桥,为了吃一口苗家酸爽顺滑的米粉,还为了无数次梦见的吊脚楼而匆匆赶去。七月的凤凰,骄阳似火花似荼蘼。沱江自西向东,穿城而过。距今600多年的虹桥横卧在沱江之上,长约百米,是两层的三孔石拱风雨桥,外形古朴敦实厚重。桥的左右两边是“凤凰古城”吊脚楼最集中的地方。桥上两层建筑称之为“虹桥风雨楼”,一楼叫卖着各种特产美食,二楼展示湘西的民俗文化。沿着虹桥下石阶,于沱江边顺水而下,沱江的水已然没有先生说的那样清澈见底,而是一片污浊,水草苔藓肆意滋生。一间间酒吧大门紧闭,只有孤独的阿猫阿狗慵懒的在阴凉处昏昏欲睡,偶尔一阵风吹来,屋檐下的酒瓶风铃会响起清脆的铃声。这里的白天一片寂静,夜晚却是年轻人的天堂。灯红酒绿,人声鼎沸,还有数不尽的呦呵声叫卖声,震耳欲聋,直至折腾到夜半三更。接着又回归到一片寂静,周而复始。河对岸一排排吊脚楼临水而建,几根木头柱子伸入水中,上面撑起木质的房屋。这种房屋基本都不大,但临河有窗,从前的陆路不通达,往来大多靠水路,因此临河的窗子意义就大了去了。晃晃悠悠了半小时走到了跳岩,不少的俊男靓女在跳岩上来来回回的跳着玩耍。这些跳岩的石面已被磨的有些光滑,可想而知有多少个脚步曾经在上面停留,驻足,离开。小心翼翼的跨过一个个跳岩。来到古城的正街,街道两边都是一些商铺酒家及我这样的外乡人,委实没有兴趣。遂逆流而上至虹桥,再下石阶去码头坐坐船,感受一下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你不怕山险水险,将来总得到内地看看,你所看到的也许比一生所读过的书还好。同时你还想写小说,从任何书本去学习,也许还不如你从旅行生活中那么看一次,所得的益处还多的多。”湘行书简中先生写给夫人的信如是说。我喜欢这段话,并理解成自己的意思:从旅行的途中去看遍自然中的美,可以是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从旅行的途中去发现生活的美,可以是一粥一饭,一笑一唱;从旅行的途中去邂逅内心真实的自己,可以是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去过湘西,才知道苗家的服饰是那样赏心悦目,苗家的米酒是那样清新香甜,苗家的阿婆是那样的眉目慈祥。不知道苗人谷的那个妹子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不会唱山歌只会喝米酒的姐姐?或许早已经忘记了吧,又或许压根就没记得过,风过无痕,雁过无声。时间的荒野里,谁又会去刻意的记着谁呢!凤凰的夜晚却是极尽清凉,江风习习,一个人在沱江边坐久了竟有寒冷。酒吧的阵阵噪杂声不绝于耳,有些心烦。抬头望了望夜幕中的天空,繁星闪烁。不远处有许多姑娘在放河灯,此时江面上的河灯也似天上的繁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一别湘西整十年,而今跟着《湘行散记》又重回了一趟湘西。记忆里的沱江,虹桥,米粉,还有吊脚楼一一浮现。先生说,“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说,“凡是我到过的地方,我对它总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眷念,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湘西,我想我还会再去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中国姓氏起源》全册在线阅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

《追忆似水年华》名言名句赏析

《追忆似水年华》(又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是20世纪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版于1913—19...

四大名著都提到的一个人,是谁?

一个?至少有两个。 第一个:关羽。 《三国演义》就不用说了吧。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

名著导读 |《骑鹅旅行记》走进作者+艺术特色+好词好句+习题检测

关注书评 它是一部畅销百年的鸿篇巨制。 它是一部在瑞典乃至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书。 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

《百年孤独》:作品赏析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

发表回复 取消回复

返回顶部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