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明明是师范强校,校名却不带“师范”,这所大学有点东西

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我们都曾为之奋斗、汗水和梦想。其中,教师这一职业永远是备受赞美和尊敬的职业。而如今,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愈发明朗。这个受关注的话题引领着我们深入思考教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市场对教育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为师范类院校的学子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就业天地。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里,西南大学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雄厚师资力量的院校,其师范教育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学子而言,大学生活即将迎来新的转折点,这是人生中重要的启程,一个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起点。西南大学的学子们正如蓄势待发的燃烧火苗,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迎接更广阔的未来。这段珍贵而美好的大学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一部分,为他们追求梦想提供坚实的力量和支撑。愿每一位奋斗在教育事业前线的学子们,都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对教育人才的需求增加,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们的就业前景变得越发明朗起来。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设置符合市场的需求,教育行业的需求也逐渐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南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拥有着悠久的师范教育传统,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西南大学的前身是西南师范学院,后来合并成立了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师范教育实力不可忽视,不仅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更是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教育人才。每一位走出这所学府大门的学生,都将迎来人生中一段新的旅程。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是踏出人生里程碑的开始。在学校里,他们将收获知识、拓展视野、结交朋友,为自己未来的梦想提供坚实的支撑。

努力拼搏,刻苦学习,仍然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座右铭。西南大学的学子们将在这片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土地上,不断挑战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他们在这里学会坚强、学会拼搏、学会努力,为未来的精彩人生埋下了坚实的基石。

西南大学,作为一所承载着历史和荣誉的学府,不仅承载着师范教育的使命,更是承载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我们应该珍惜这段时光,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拼搏。未来的路,虽然会有坎坷,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2024年39所 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汇总

2024年39所试点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全部发布,报名随即陆续启动。请考生仔细阅读查看,并按时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相应入口根据高校要求办理网上报名。

39所高校强基计划简章汇总

院校名称招生章程报名时间
北京大学查看4月11日至30日,提交破格申请截至4月24日
中国人民大学查看截至4月30日12:00
清华大学查看4月11日至30日,提交破格申请截至4月24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查看4月15日至30日
北京理工大学查看4月13日至30日
中国农业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北京师范大学查看4月15日至30日
中央民族大学查看4月11日至30日
南开大学查看4月11日0:00至28日17:00
天津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大连理工大学查看截至4月30日
东北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吉林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查看4月12日至30日
复旦大学查看A类考生:4月15日至30日B类考生:4月15日至26日
同济大学查看4月11日至30日
上海交通大学查看第一类考生:截至4月30日24:00第二类考生:截至4月27日12:00
华东师范大学查看4月12日至28日12:00
南京大学查看第一类考生:4月15日至30日第二类考生:4月15日至26日
东南大学查看4月12日至30日
浙江大学查看第一类考生:4月15日至30日第二类考生:4月15日至27日12:0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查看截至4月30日
厦门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山东大学查看4月12日至30日
中国海洋大学查看4月12日至30日
武汉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华中科技大学查看4月11日18:00至30日12:00
湖南大学查看4月11日12:00至28日12:00
中南大学查看4月13日至30日
中山大学查看4月13日至30日
华南理工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四川大学查看4月11日至29日
重庆大学查看截至4月30日
电子科技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西安交通大学查看4月15日至30日
西北工业大学查看4月9日至29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查看4月11日至30日
兰州大学查看4月10日至30日
国防科技大学查看截至4月30日

突发:高考数学140分以上可以破格入985学校

突发:高考数学140分以上可以破格入985学校,数学单科为王的时代已到来!

单科定胜负,终于来了!

多所重点高校发布2024年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2024年的高考命题有大动作,突然一大波985重点大学通过数学单科140分以上就能破格录取了,包括: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国防科大大连理工北京理工西工大山东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新增了对于第一类考生的破格条件:

数学单科成绩145分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4-5倍之间的考生,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哈尔滨工业大学

新增数学、物理高考成绩加权入围分数计算。

入围成绩=数学、物理(非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为数学、理科综合)高考单科成绩之和*1.2+其他科目高考成绩之和。

北京理工大学

数学加权的基础上新增满分破格入围。

入围成绩计算方法为:入围成绩=高考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高考数学单科成绩*0.2。

拭目以待!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揭晓,人物+事迹+颁奖词+金句集锦+时评鉴读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已经揭晓!春华秋实,感动依然,十多位年度人物故事,是感动,更是感召。

202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
俞鸿儒、刘玲琍、孟二梅、张雨霏、杨华德、牛犇、穆言灵、张连钢、萧凯恩、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

俞鸿儒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颁奖辞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刘玲琍

刘玲琍是湖南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2023年中组部优秀共产党员榜样人物,她扎根特教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面对这群先天性听障儿童,刘玲琍是老师,更是妈妈。当并不标准的“谢谢你”“我爱你”从听障孩子的口中说出,这便是世间最好的语音。33年来,刘玲琍所教的80多名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让这些被命运抛弃的孩子,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

颁奖辞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孟二梅

孟二梅是北京市门头沟区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2023年7月30日,K396次列车被暴雨滞留在落坡岭站。孟二梅接到任务,积极救助滞留乘客,在断水、断电、断网的情况下,她带领社区300名老弱病残居民,想尽办法让近千名被困乘客在暴雨中免于冻饿。她的一句“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肚子”,感动了无数人。一场暴雨,一场灾情,让全国记住了一个地名和一群人,也让我们记住了孟二梅。

颁奖辞

安顿落难者,照顾乡亲们,一句话驱散冷雨,一握手温暖人心。是谁在偏僻的角落里,排布下如此可信赖的人?过去无缘相识,因为她平凡,危难中堪当重任,因为她不忘初心。

张雨霏

受父母影响,张雨霏3岁就开始游泳,在里约奥运会前,她曾自信满满,但结果让她认识到与国外选手的差距。之后,她决定改变技术,尽管风险极大,她仍选择从零开始。熬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她终于等来了涅槃重生的机会。2023年9月,张雨霏参加杭州第19届亚运会,并斩获六枚金牌,被评为“最具价值运动员”。张雨霏是赛场上的“劳模”,平均每四天一次比赛,如此高强度的赛程,如果为自己,可以不去,但是为祖国,她必须去。在颁奖现场,她听到观众唱国歌的声音,逐渐盖过自己的声音,不禁潸然泪下。

颁奖辞

宁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烧,不让情绪在失败中沉沦。哪吒,就是要脱胎换骨;蝶后,一定是蝶变之后。探索运动的极限,收割青春的金牌,冠军是胜者,更是逆境中崛起的人。

杨华德

在布隆迪的田间地头,有一位专家就像农民一样劳作,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水稻专家杨华德。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颁奖辞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著,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牛犇

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四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70多年来,他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我不用人扶,哪跌倒哪爬起来。”在作品中,他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见证了新时代的开启。牛犇劝告年轻人,爱电影的鲜花和掌声,也要为电影付出。

颁奖辞

流浪进电影的苦儿,依然在跋涉的老戏骨,赋予角色生命,带给人间笑声。人们忽略他的名字,但记住了他塑造的生活。他站在聚光灯下,坚守远超出银幕的边界。

穆言灵

谁能不思念一起长大的玩伴?谁又不思念童年的一草一木?割舍不下的乡情,总让人魂牵梦绕,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见证了绵延三代的故事。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颁奖辞

柳杉根深,鼓岭绵绵。跨越三代的情缘,岁月化不开,大洋隔不断。同行一条路,共饮一口井,蕴含友谊的土地,割舍不下的乡情。超越制度、文化和语言,承载友爱、情谊、和平。

张连钢

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是怎样炼成的?找到这个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走了10年。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动化码头技术,不信邪的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建设任务。张连钢也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后来,张连钢团队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并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颁奖辞

这一块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把买不来的做出来,还要做到最快,最强,最智能,天降大任于己,何惜筋骨体肤,唯心志所向,百折不回。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萧凯恩

萧凯恩是一个90后,出生三个月因眼癌摘除眼球。5岁的时候,她问爸爸:“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用?”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已经找到了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她是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20岁时她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多年来,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不怕艰苦去贫困山区当义工。而她的梦想,是开一些可以包容不同学生的音乐学校,为祖国不同的孩子作贡献。即使生活在黑暗,也要为世界带去光明,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却始终笑对人生。

颁奖辞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好好看父母,第二天她会登上山顶,眺望维港,从日落到日出。第三天,她要走更远,去看望她歌唱过的英雄和大好河山。

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

从抗美援朝一战成名,到新时代上高原、跨远洋,不同的任务,相同的使命。十八大以来,飞行二大队深刻领悟统帅号令,结合使命任务,对接实战要求,锻造出制衡强敌的过硬本领,战巡南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快速成长为我军一支重要的空中战略性进攻力量,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被所在战区评为备战打仗先进典型,被空军授予集体一等功。在飞行二大队,队员们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航迹和里程,解锁着未曾到达的区域和距离。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

颁奖辞

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从前的孤勇者,如今是国之重器。苦练精飞,逐浪驱敌。南海、西太、绕岛,离弦之箭,射向深蓝。

【金句集锦】
◎“感动”是我们作为媒体人要传播的东西,但它不是我们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行动。《感动中国》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上的美德,都不应该是被观赏的,而应该变成每个人的行动。——白岩松
◎ 我对“感动”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能让人心里一热,浑身一震,是产生行动的欲望。感动可以很震撼、很宏大,也可以很微小、很温暖,是细细地下着的雨,是默默地流着的泪。感动,让我们看到,这世界除了硬邦邦的规则、干巴巴的关系、赤裸裸的利害,还有很多柔软的东西。——敬一丹
◎ 这些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忠诚、奉献、敬业、友善等宝贵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正能量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滋养。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精神”的凝聚,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也是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志。——大江网

来源 | 夜读、央视新闻

喜讯!广东9名学生已经提前被清华大学录取,全部出自同一所中学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着一个美好的未来,现在的家长们大多数都是经历过高等教育洗礼的,所以大家也都是深深知道高等教育带来的好处,所以家长们都是愿意给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希望他们都是可以考上一所重点高校的。

但是现在教育是十分“内卷”的,想要考上一所重点的高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是可以的,对于学子们来说竞争压力也是更大的,所以很多的人都是需要额外的时间来进行着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名校梦而在不断努力着。

喜讯!广东9名学生已经提前被清华大学录取

时间已经是到了4月份了,高三的学子们已经是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希望自己输在这个时候的,所以都是在加倍努力的学习着,但是目前也是有着很多的学生是十分轻松的,他们已经是开始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假期生活了,因为现在已经是拿到了重点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了。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顶尖的学府,一直都是很多学生的梦想院校,虽然说还没有擦家高考,但是现在已经是有不少的学生是已经被清华大学提前的录取了,这类的学生也是被称为“保送生”的,现在基本上保送生的名单都是已经敲定了,广东已经是有着9名学生提前获取了清华大学的保送生资格,已经提前进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名单当中了。

全部出自同一所重点中学

今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经是有9名学生提前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所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也是被确立为“清华大学优质生源中学”,从2018年开始至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经给清华大学输送了70多名学生,要知道每年清华大学的招生人数都是非常少的,能够进入到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定都是有着过人之处的,今年已经是有9人获取了入学资格,也是可以看出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有着很多优秀的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华南师大附中一直以来都是广东省内顶尖中学的存在,一直都是排在前三名的位置当中,每年都是有着很多的学生是进入到了清华大学还有北京大学当中,这跟学校的教育理念还有教育方式都是有着很大的关系,学校积极鼓励着学生们发展自己的优势方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培养出来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也是很多学生梦想当中的院校。

写在最后:

首先我们是恭喜提前进入到清华大学的学生,除此之外也是要告诫即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一定是要静下心来,这段时间用心学进去,相信自己可以在高考的时候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到一所重点的高校当中!

详解2024新高考“赋分制”

一、五等级赋分制辽宁、重庆、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第三批实行新高考的省份以及第四批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七个省份统一采用五等级赋分制。等级分是按统一规则,由原始分进行等级划定后,再由等级转换而来的分数。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 30 分,满分为 100 分。具体转换规则和步骤如下:第一步,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 A、B、C、D、E 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每省各不同。第二步,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

等级ABCDE
比例15%35%35%13%2%
赋分区间100~8685~7170~5655~4140~30

二、考生总成绩“3”:语文、数学、外语3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1”:物理或历史必选一科,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2”: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任选2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也就是说,涉及到“等级转换赋分”的科目,是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

三、案例【案例1】某学科原始分前15%的考生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95分,则该学科A等级的原始分区间为〖100~95〗。已知A等级赋分区间为〖100~86分〗(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原始分〖100~95〗的考生为A等级,赋分后最终成绩为〖100~86〗分。【案例2】某学科考试成绩最后2%的考生最高分为20分,最低分为5分,则该科目E等级的原始分区间为〖20~5〗。已知E等级赋分区间为〖40~30〗分(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原始分〖20~5〗的考生为E等级,赋分后最终成绩为〖40~30〗分。极端地讲,假设这个区间某考生原始分为5分,赋分后也能拿到30分。

四、等级转换的具体公式:

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T1、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Y表示原始分;T表示转换分。考虑到高考分数都以整数呈现,故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需要进行“四舍五入”处理。案例1

假设小桥同学政治学科原始分为75分,再假设政治学科B等级原始分区间为【82~61】,则小淘同学政治学科为B等级;

下面进行赋分换算:

B等级的赋分区间【85~71】(固定不变),

那么小淘同学赋分后分数为:

解得,T≈80.33;四舍五入后小桥同学政治学科最终赋分成绩为80

案例2

假设小桥同学地理学科原始分为75分,再假设地理学科B等级原始分区间为【88~75】,则小桥同学地理学科为B等级;

下面进行赋分换算:

B等级的赋分区间【85~71】(固定不变),小桥同学考了B等级原始分区间的最低分,所以小桥同学地理学科最终赋分成绩为71关于赋分制的其他问题
Q:为什么要采取等级赋分制?

等级赋分能够较好解决学科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如果以原始分呈现考试成绩,会带来学科间不公平问题;等级呈现方式则使得不同学科考生因等级划分而保持了成绩相对均衡,学科间试题难易差异等不公平因素可以被较好消除,使得不同科目之间成绩可以相加。
Q:高考选考科目可以知道卷面的原始分数吗?

高考公布的分数为赋分之后的分数。
Q:赋分和选考人数有关吗?选考人数越多越容易被赋分?

考虑赋分因素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类情况︰学霸选考越集中,成为炮灰的可能性越大;试题难易程度:试题难度越高,学霸区的炮灰就会越多。试题越难,学霸越容易和其他人拉开差距,考上名校。赋分模式下,选择人数越多,赋分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会越大。总而言之,赋分制度下不仅要求考生考虑自身的成绩,还要考虑本省其他竞争者的成绩。

Q:赋分制下,如果某一门选考人数特别少怎么办?

这一现象在首批试点的浙江省有出现,采取的措施为设置最低保障基数,当选考人数少于“基数”时,则按照基数人数进行赋分。
Q:新高考改革下,考生交白卷也有60分的成绩?

新高考改革采取赋分制,最高100分,最低30分,如果考生交白卷,实际卷面成绩0分,选科目成绩被排到E等级。那么在等级赋分后,任选科目每科最少也有30分会被计入总成绩,两门任选科目即60分。

Q:新高考改革,选择纯文组合,除了专业选择受限,赋分会吃亏吗?

纯文组合的专业覆盖率偏低,但是赋分的高低主要跟排名有关系,考生如果文科排名很靠前,也有被赋予高分的可能。
Q:新高考有赋分,大学录取的分数线会提高很多吗?

不一定,决定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因素是考生的投档人数,招生计划等因素,新高考中虽然实行了赋分,但是是所有学生都参与赋分,形成的高考总成绩是不影响录取分数线的。

Q:考生考多少分才能被赋满分?

新高考改革选择等级赋分制,赋分主要看排名,考生排名在前1%,基本上都可以被赋予满分。
Q:新高考实施赋分制,赋分制的合理之处体现在哪?

一是解决了选考科目之间分数不可比的问题;

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

Q:历史类考985 211的分数,会比物理类的高吗?

不一定,具体的要看每个学校的专业实力,投档人数,招生计划等因素。

Q:影响考生赋分成绩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考生赋分成绩的因素包括学生排名、选考学生层次、学科及试卷的难易程度、选考人数等。

Q:新高考后很多文科生考高分?

以往文科因此题目较主观的原因,很难得高分或满分,但赋分之后,将成绩分布在各个区间,成绩整体比以前高。
Q:选择冷门学科,在赋分上是不是更占优势?

赋分的高低主要受考生排名的影响,选考人数越多,赋分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会越大,冷门学科选考的人数可能较少,但是能不能被赋予高分还是看考生的实际排名,是否有优势无法准确衡量。

2024年高考或将成为史上最“难”一届

根据网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53万,比2023年多出6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有被新出炉的2024年高考人数吓到!

【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令人瞩目的是,这其中还有大约413万的复读生(占高考人数的三分之一),而2024年本科录取名额预计为450万,仅比复读生人数多了37万。

2024年高考人数再创新高,录取名额却趋于平稳,大约有2/3的考生与本科无缘。

考生不仅要和应届生竞争,还要和三分之一的复读生竞争高考学额,升学压力更大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2024年高考或将成为史上最残酷的一届。
高考人数增加,高校招生也会增加?

从历年高考的报考和录取占比来看,报考人数超过1000万的年份主要有2007-2009年和2019-2023年,也就是说近几年报考人数持续增加。

从这几年的高考录取率来看,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20年录取率超过90%,2021年达到92%以上,2022和2023年稍许有所下降。

2024年若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各高校招生计划可能也会增加,录取率或将有所回升。

【图源网络】

根据23年高考的录取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出现了未招满的情况,同时,各学科的受欢迎程度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热门专业竞争激烈,而一些非热门专业却鲜有考生。

这导致在2023年度,一部分考生未能被录取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因此选择了复读。同时,一些考生距离录取分数线只有十几分的差距。不满意考试结果的他们,也选择了复读。这部分复读生也会相应地增加2024年的高考报名人数。

全国复读大省,河南不是第一

提起复读,很多人会下意识联想到前不久大火的“山河四省”。
以河南为例,据河南省省委宣传部消息,近十年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连创新高,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年均增长率约7%。“一骑绝尘”的高考人数、稀缺的高校资源、白热化的考录竞争,都让河南稳拿“高考大省”的名号。但复读率最高的省份,并非河南。据网易数读统计,复读率位于前列的是江西和安徽——拥有34.2万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江西,普通高考统考人数高达41.5万,复读率约为17.66%;“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坐落地——安徽则紧随其后,复读率约为16.50%。除此之外,四川、广西、陕西的复读率也超过了10%,每100个高考生中,至少有十个是复读选手。

(注:数据将普通高考统考参考人数中非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部分作为复读生,来估算各省份的复读率)

那么,复读考生如此之多,大家是否真的能在一年后“浴火重生、得偿所愿”吗?尽管从二本到985的顶级逆袭总是少数人的剧本,但数据也表明,大部分人多少都是能进步的。只不过,身处“没有最卷只有更卷”的社会大流中,高考分数的提升也很有可能追不上院校录取分数的提升。对于不少中等生而言,分数提升也很难实现“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美好愿景。他们可能需要一个更明显的分差,来弥补与梦想的差距。
中高考竞争,最难的是哪一届?

此前,还有网友根据出生人口数据做了一张中高考难度排行榜,如下图:

【图源网络】

从现在到2036年前,高考竞争依然十分激烈。甚至在2034/2035年达到顶峰,这波孩子在2016/2017年出生,刚好是二胎放开后的生育高峰。2023年江苏有44.5万人参加高考,比2022年增加3.9万,他们则出生在2004年前后。随着2004—2017年出生人数持续增长,可想而知,未来12年,高考竞争强度不会减小。
2024高考,如何破局?

2024年高考竞争难度已经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考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体现在考生数量的增加和选拔标准的提高上。在这个高考竞争如此残酷的时期,学生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24 年的高考无疑将成为近年来压力最大的一次,高考试题难度加大是一方面,志愿填报的混乱也是关键。本届高三考生的选科政策与上一届有明显差异,过去想要报考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选物理即可,而所有理科生都有资格报考。然而,对于 24 届高三学生而言,必须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才有资格报考这些专业,这无疑提高了报考门槛,同时也降低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理工类专业的分数或位次有可能会降低。
然而,有些专业如临床医学的选科要求并未改变,仍然是物理和化学。而一些特殊专业,如中医,过去文理科学生均可报考,现在则仅限选物理的学生,这导致文科的中医招生名额将转移到理科,理科的招生人数增加,分数可能会相应下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各位同学除了需要努力学习之外,更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学习规划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只有制定合理的学科规划,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来源:网络

教育部对2024年高考最新指示!

2024年3月20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考招生和命题的2号文件,提出2024年高考命题将加强4个方面,下面咱们对里面的命题要点逐一解读:

一、注重考察学生必备的知识

所谓必备知识就是指试卷中有相当数量的基础题目,注意用词是注重,这部分题目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自考察,学生一定要抓好,这是高考命题的第一层次的题目,一般学生要抓[好,目前有相当多的模拟卷没有第一层的考题,没有基础题目或者也没有概念考察的题目,所以大家不要被模拟卷带偏方向,到时候这部分得不了分,后面的难题你不会,到时候就麻烦了。

1.直接考察概念

2.对公式的基本使用考察

3.对知识之间关系的考察

4.多个知识混合在一块解决一个问题

5.围绕基本概念,考察某些重点计算策略是否掌握

6.解决某一常见问题的基本方法

7.多角度考察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一般为多选题

二、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试卷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意义中的难题,这部分难题就是考察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注意用词是加强,这些难题的思路就是大家平时常见到的。解决这些题目不能靠单纯知识点,需要靠平时做题总结出的思路和各种思想来解决。

 高考中的难题与平时做的题目从表面来看肯定不一样,但是题目中的某些关键词是一样的,里面的方法也是学过的,但是需要总结平时的题目中常见的这些关键词是怎么处理的,这就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就是指解题中会用到某些思想和思维。

三、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

注意教育部的用词,对于试卷的试题形式是优化,不是全部推翻以前的考题模式,教育部在2023年高考结束后提出高考的命题是继承+创新,与这个思路是一致的,目前的很多试卷是彻底推翻以前的考法了

四、引导培养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高考会有探索性的,创新的题目,注意教育部的用词是引导,引导的意思是数量少,一般1至2道题不会太多,给以后的学生传递改革信号是用的不要把他当成复习重点。 

创新思维去年高考的命题里面是没有的,是今年新提出来的,预估是压轴题里面要有一些新的东西,目前教育部提出的是创新思维,也就是一个问题用常规思路解决不了,需要换个角度来思考比如一个函数问题,大家用函数的方法求解,它求解不了得切换到几何角度来求解,或者一个问题用平时课堂上讲的方法求解不了,要根据新问题灵活变通才能求解。

附知晓:

高考命题呈现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第一,以《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指南。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第二,紧扣“三线”逻辑,坚持命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素养导向,着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方向。

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其中,“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关键能力方面,高考命题将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当然,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且还需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的关键能力。

概而言之,高考试题要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第三、强化思维品质考查,引导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思维品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维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规范化三个方面。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包括过程、方法和技能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看得见。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思维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与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有可操作性的实在之物。思维规范化是思维品质的核心构成,要求思维必须是专业的、准确的和规范的,而非混乱的乃至错误的思维。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是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形式。我们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

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题整体平稳,科学设计试题试卷难度,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高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科学设计试题设问,优化试题呈现方式,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不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加大试题的区分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以考促教,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第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认为高考试题难度加大了,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命题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表面上难度的增加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

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这里提到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新高考。

附知晓:

高考命题呈现的主要特点或趋势

第一,以《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

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分省命题,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和核心指南。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高考的核心功能,准确把握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多维考查模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实现从“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

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贯彻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和备考效率,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第二,紧扣“三线”逻辑,坚持命题四项原则,重点考查五大关键能力。

高考命题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加强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素养导向,着重考查关键能力,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加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用结合,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是高考命题的逻辑主线。这在过去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将是未来高考命题遵循的基本方向。

以“三线”为基础,高考命题坚持“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命题原则。

其中,“无价值,不入题”是指高考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奋斗精神、爱国情怀等方面的引导和考查,将立德树人融入高考试题中。“无思维,不命题”是指高考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无情境,不成题”是指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任务,不立题”坚持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科任务为考查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关键能力方面,高考命题将注重对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方面的考查。当然,上述五大关键能力是相对于所有学科共性而言的,各学科在能力侧重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而且还需要结合学科属性和特征,来准确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的关键能力。

概而言之,高考试题要通过特定的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关键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第三、强化思维品质考查,引导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将考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思维品质考查形式上,主要包括思维过程化、思维可视化和思维规范化三个方面。

思维可视化是指要将思维包括过程、方法和技能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让思维看得见。思维过程化是指要对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过程进行分解,严格界定思维的过程形式、关键方法与构成要素,让思维成为有可操作性的实在之物。思维规范化是思维品质的核心构成,要求思维必须是专业的、准确的和规范的,而非混乱的乃至错误的思维。思维品质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思维过程化、可视化和规范化是思维品质考查的具体形式。我们要通过可视化、过程化和规范化的训练来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有效应对高考综合改革,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四,坚持稳中求进,加大试题区分度,增强高考选拔功能。

一方面,保持高考命题整体平稳,科学设计试题试卷难度,在考试内容覆盖上保持平衡,在命题素材选择上保持平实,在试题设问上保持平和,在试卷结构设计上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高考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科学设计试题设问,优化试题呈现方式,降低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进一步加大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不断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加大试题的区分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让那些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脱颖而出,更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服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

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考教衔接,以考促教,对基础教育发挥良好导向作用。

第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进入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和教师认为高考试题难度加大了,一时难以适应高考命题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化。而这种表面上难度的增加往往来自命题逻辑的变革和试题形式的创新,也即高考命题理念由原来的“学科知识立意”转向了“学科素养立意”,由原来的“知识技能考查”转向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四维考查,同时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尤其强调了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题海战术的收益也越来越低。

正如我们反复分析和论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这里提到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新高考。

202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人数一览!一起来看看今年你所在的省份竞争有多激烈?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各省市参加今年高考的考生人数也随之浮出了水面。那么对比去年,今年我国各大省市参加高考的人数又有多少呢?竞争会更加的激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预计在1300万人左右,或又将创造历史!这无疑对今年高考的同学来说,又是“最难的”一届。而从历年高考的人数来看,我国基本上连续10年,也就是从2013年开始,基本上高考人数都是在逐年递增的,除了在2016年有一个2万人左右的回调之外,接下去的年份参加高考人数都是增长的,且部分年份涨幅十分明显!

同时,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的人口出生规律来看,真正的高考巅峰人数,其实远远还没有到来!毕竟受到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预计在2035年,或将迎来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巅峰。而从2035年往后,高考的报考人数将有比较大的回落,特别是在2040年左右甚至更往后的高考,报考人数甚至只有目前参考人数的一半,所以那时候的竞争压力,就会小很多了。

但是当下的考生,面对的高考竞争压力还是极大的,尤其是我国的部分高考大省。例如河南省,今年高考人数已经多达136万人!其高考人数占比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可见河南省的考生,在高考这方面的竞争压力是有多大!除了绝对人数河南省是最多的之外,参加高考的均次,个人认为河南省也是排在全国前列的。每年河南省都有很大一部分的考生是已经经历过至少一次高考洗礼的,这个比例甚至高达4成左右。所以为何河南省今年报考人数在136万这个数字?答案也是在这里!

同样拼命在卷高考的还有山东省,也就是我们的孔孟之乡。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山东省人民对于高考,对于考研,对于考公、考编的热情,或者说“执念”其实是比其他任何一座省份都要强的。所以直到今年,山东省的高考生也是突破了百万,跻身全国高考第二大省!这也是由历史因素所决定的。

除了上述2座今年高考人数破百万的省份之外,还有诸多省份今年的高考人数在大几十万。如河北省和四川省,其高考人数都在80万人以上,广东和湖南两省的报考人数也达到了70万+,接下去的安徽和江西省各自也有65万人以上的参考人数,50万以上考生的省份还有湖北省和贵州省。也就是全国高考人数前10的省份,每座省份的高考人数都在50万人次以上,这10座省份今年报考的人数就接近800万人,占到了全国31省市的高考人数的6成,可见这10座省份的高考竞争是有多么的激烈!

其余诸省虽然高考的绝对人数上没有上述10省这么多之外,但是其各自省份内高考人数的增加还是比较多的。部分直辖市的高考报考人数,甚至比去年上涨了20%,这个涨幅还是比较惊人的。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考的报名人数还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想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足够的努力之外,一定的运气也是必要的。在这里提前预祝各位考生们今年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公布

按照国家部署,2016年广东省出台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改革,当前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已进入规范化、常态化开展阶段。为适应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教育评价改革新要求,根据国家和省职称评审工作有关规定,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修订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以下简称《评审办法》)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条件》(以下简称《评价标准条件》),自2023年1月15日起实施,有效期为5年。


《评审办法》和《评价标准条件》有哪些主要内容?

《评审办法》主要依据《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广东省职称评审管理服务实施办法》修订,分为总则、职称评审委员会、申报、考核推荐、评审、纪律、附则等7个章节29条,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程序、材料、责任和纪律等各项要求。
《评价标准条件》主要依据国家《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和我省现行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规范进行修订,分为总则、基本条件、正高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高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一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二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三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附则等8章128条。其中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教师评价标准条件等章节均按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其他教育机构等不同学段、类型学校再作细分。

《评审办法》和《评价标准条件》调整完善了哪些内容?

  • 关于《评审办法》的主要修订内容

1.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进一步下放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权限,规定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具备条件的地市经批准可由所在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民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平等的专业发展权益,规定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可参照公办中小学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设置,不低于或高于公办中小学的岗位结构比例。
2.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明确规定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可实行单列评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时事教育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可计入课时量,理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通道。
3.鼓励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结合国家乡村人才振兴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拓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规定长期在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教师职称可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审办法由各地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专业技术高级结构比例,可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取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的教师,限定在特定实施范围内聘任和流动,向其他地区或非基层单位流动的,应按程序进行重新评审。
4.进一步规范组织程序。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单列章节进一步明确职称评审委员会的管理规范。详细规定各等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人数、条件等,明确职称评审委员会按照分级管理要求由教育部门负责组建,对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备案。
5.建立诚信机制。完善教师失信惩戒机制,规定申报人员须客观、如实填报并提交申报材料。发现对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职称的,一律撤销其通过评审的职称,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 关于《评价标准条件》的主要修改内容

1.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明确规定教师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规定,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严格师德考核,注重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坚持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抵制申报材料“造假”的“失信”行为,压实基层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由学校负责对参加职称申报教师的师德状况进行严格把关。在申报职称评审中有关师德方面要求,规定了“未受到影响参加职称评定的处理或处分,或受到的处理或处分影响期满、不影响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方可申报。
2.为不同岗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有利空间。进一步完善学科设置。在附则中明确增设教育管理、德育等学科,为学校校级领导或市县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其他教育机构教职员专业提升创设条件,解决困扰职业发展的问题。规定学校专职从事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包括主管德育工作的校级领导,学校内设德育管理机构负责人、班主任、中小学团干、少先队辅导员等,可申报“德育”专业职称,并要求业绩更加突出育人方面的实绩。完善可比照认定为“班主任工作经历”条件。根据学校岗位设置情况,在以往定义“担任班主任工作年限”的基础上,增加“担任学校中层以上干部3年以上的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任现职以来的班主任工作年限可减半”,在鼓励教师积极做班主任、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中小学中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发展动力。理顺教研员及教师发展中心人员的专业发展通道。细化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量及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的专业条件,充分发挥教研和培训等专业人才在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3.突出评价教育教学实绩。将教师的评价重点回归课堂教学,回归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增加对课堂教学要求的规定,突出教师课堂教学实力及效果,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重考查中小学教师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及成效,鼓励教师坚守教育教学一线、潜心教书育人。按照国家课时量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各任课教师课时量,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及校内课后服务等合理计入工作量。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鼓励任课教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增强家校联系,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4.合理考查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坚决改变“唯论文、唯课题、唯获奖、唯荣誉”的教师评价办法,注重考查评价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在论文评价方面,侧重评估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论文质量,尤其是要考察论文对教学实践产生的推动作用和实践价值,相对淡化论文刊发期刊的级别。在正高级教师教研科研的申报条件中,增加了三项备选项,并删减了有关论文要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要求。
5.优化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师德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改变人才称号作为职称评聘的限制性条件,将荣誉称号调整为正教师职称评审的优选条件或加分项目,淡化特级教师、教育家、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荣誉称号。适当扩大列入“表彰奖励”的范围,明确为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等颁发的表彰奖励。
6.进一步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根据我省实际,在评审标准中明确“在职在岗的农村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不作课题、论文、专著、表彰等具体要求,突出实际教育教学贡献”,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对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或符合条件的援派教师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着力提升基层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激励人才扎根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通过持续的政策倾斜,有效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的专业提升,稳定基层人才队伍,鼓励乡村教师坚守乡村、奉献乡村。


来源:广东省教育厅

转自:广东教育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