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美国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诫儿子:“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从中受益。
亲爱的约翰: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从未尝过失业的滋味。这并非我运气好,而在于我从不把工作视为毫无乐趣的苦役,却能从工作中找到无限的快乐。
我认为,工作是一项特权,它带来比维持生活更多的事物。工作是所有生意的基础,所有繁荣的来源,也是天才的塑造者。工作使年轻人奋发有为,比他的父母做得更多,不管他们多么有钱。工作以最卑微的储蓄表示出来,并奠定幸福的基础。工作是增添生命味道的食盐。但人们必须先爱它,工作才能给予我们最大的恩惠,从而获得最大的结果。
我初进商界时,时常听说,一个人想爬到高峰需要很多牺牲。然而,岁月流逝,我开始了解到很多正爬向高峰的人,并不是在“付出代价”。他们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真正地喜爱工作。任何行业中往上爬的人都是完全投入正在做的事情,且专心致志。衷心喜爱从事的工作,自然也就成功了。
热爱工作是一种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把绝望的大山凿成一块希望的磐石。一位伟大的画家说得好:“痛苦终将过去,但是美丽永存。”
但有些人显然不够聪明,他们有野心,却对工作过分挑剔,一直在寻找“完美的”雇主或工作。事实是,雇主需要准时工作、诚实而努力的雇员,他只将加薪与升迁的机会留给那些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外热心、花更多的时间做事的雇员,因为他在经营生意,而不是在做慈善事业,他需要的是那些更有价值的人。
不管一个人的野心有多么大,他至少要先起步,才能到达高峰。一旦起步,继续前进就不太困难了。工作越是困难或不愉快,越要立刻去做。如果他等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困难、越可怕,这有点像打枪一样,瞄准的时间越长,射击的机会就越渺茫。
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份工作的经历,那时我虽然每天天刚亮就得去上班,而办公室点着的油灯又很昏暗,但那份工作从未让我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很令我着迷和喜悦,连办公室里的一切繁文缛节都不能让我对它失去热心。而结果是雇主总在不断地为我加薪。 []
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做的事,理想的薪金必然会来。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那些头脑活跃的人拼命劳作绝对不是只为了赚钱,使他们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东西要比只知敛财的欲望更为高尚,他们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老实说我是一个野心家,从小我就想成为富人。对我来说,我受雇的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是一个锻炼我的能力、让我一试身手的好地方。它代理各种商品销售,拥有一座铁矿,还经营着两项让它赖以生存的技术,那就是给美国经济带来革命性变化的铁路与电报。它把我带进了妙趣横生、广阔绚丽的商业世界,让我学会了尊重数字与事实,让我看到了运输业的威力,更培养了我作为商人应具备的能力与素养。所有的这些都在我以后的经商中发挥了极大的效能。我可以说,没有在休伊特·塔特尔公司的磨炼,在事业上我或许要走很多弯路。
现在,每当想起休伊特·塔特尔公司,想起我当年的老雇主休伊特和塔特尔两位先生时,我的内心就不禁涌起感恩之情。那段工作生涯是我一生奋斗的开端,为我打下了奋起的基础,我永远对那三年半的经历感激不尽。 []
所以,我从未像有些人那样抱怨他的雇主,说:“我们只不过是奴隶,我们被雇主踩在脚下,他们却高高在上,在他们美丽的别墅里享乐,他们的保险柜里装满了黄金,他们所拥有的每一块钱,都是压榨我们得来的。”我不知道这些抱怨的人是否想过,是谁给了你就业的机会?是谁给了你建设家庭的可能?是谁让你得到了发展自己的可能?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别人对你的压榨,那你为什么不结束压榨,一走了之?
工作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了我们快乐与否。同样都是石匠,同样在雕塑石像,如果你问他们,“你在这里做什么?”他们中的一个人可能就会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个字就是“累”。
另一个人可能会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酬劳很高。毕竟我有太太和四个孩子,他们需要温饱。”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负担,在他嘴里经常吐出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 []
第三个人可能会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嘛,我正在做一件艺术品。”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嘴里最常吐出的一句话是“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天堂与地狱都是由自己建造。如果你赋予工作意义,不论工作如何,你都会感到快乐。自我设定的成绩不论高低,都会使人对工作产生乐趣。如果你不喜欢做的话,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困难、无趣,当你叫喊着这个工作很累人时,即使你不卖力气,你也会感到精疲力竭,反之就大不相同。事情就是这样。
约翰,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检视一下你的工作态度,那会让我们都感到愉快。
爱你的父亲
分类目录归档:作文
预见未来
1910年,28岁的他观看一场飞行表演,引起了对飞机的强烈兴趣。通过对飞机构造的仔细观察,他确信可以将当时的飞机改造成经济适用的交通工具。当时飞机只处于启蒙时期,驾乘飞机只是少数人用以娱乐、运动的一种昂贵消费。当时科学界对所谓“发展航空事业”嗤之以鼻。28岁的他也只是一个从耶鲁大学中途辍学的木材商人。
在他开始造飞机的十年之后,他觉得替美国邮政运送邮件将会是一门赚钱的生意。他决定参加“芝加哥——旧金山邮件路线”的投标。他把运输价格压得不能再低,许多专家认为他的公司必倒无疑,就连邮政当局也怀疑他能否撑得下去,要求他交纳保证金才肯签约。然而人们忽略了一个简单而明显的“漏洞”——飞机本身越轻,它所载的货也就越多。这是获得效益的根本途径。他着力减轻飞机的重量,不出所料,他的邮件运送业务开始获利,很快,他从运送邮件发展到载运乘客。
一次大战后,航空工业空前萎靡。他的公司停产了。他转为制作家具维持生计,仍另筹资金供养飞机公司的几个主要工程师,继续其进行中的研发计划。很多人认为他太过狂热,不切实际,而他深信航空业终究会柳暗花明。他说:“我可以预见未来……”
他就是这样我行我素,自行其道。今天,这个自以为是的人创立的飞机制造公司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商用飞机制造公司之一。他便是闻名全球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始人——威廉·波音。
“除了事实之外,再也没有权威,而事实来自正确的认知,预见只能由认知而来。”这是古希腊哲人希波克拉底的话,它也曾作为座右铭挂在了威廉·波音办公室的门上。
信心的力量
我坐在咖啡店的角落想事情。一位年约40岁的中年人轻声打断我,问我他能否坐下来,他想请教我有关创业的事。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倒是先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总共工作多久了?”他说快15年了。我再问他:“你能否举出这15年间,有多少次的表现是超出公司给的目标?”他思考良久,无法举出具体的例子,这时我建议他对于创业的事最好三思而行。“为什么?”他有些失望地问我。我回答说:“如果你没有成功的过去,有什么依据相信自己可以创造成功的未来?因为当你还是员工,所有风险都由老板帮你负担时,你便无法有特别成就;换成自己创业当老板,所有风险都要自己承担时,困难度提高,成功的机会更遥不可及!”
看他有些纳闷,我问他,如果他现在被公司开除,他有能力复制过去的成功经验东山再起吗?他再一次摇头。我对他说,如果他是苹果电脑的创办人乔布斯就可以了。
乔布斯第一次的信心,产生于他20岁时创立苹果电脑公司。他拼命工作,让苹果电脑在10年内从一间车库里的小工厂,扩展成一家员工超过4000人,市价20亿美金的公司,因为他推出了一个很棒的产品——麦金塔电脑。没有人要他冒险去创立苹果电脑,但他做到了,因此他在心中累积了一次相信自己的信心。这个信心在他30岁与苹果电脑分道扬镳时就派上了用场。因为与董事会对公司未来的愿景不同,董事会在乔布斯30岁时炒了他鱿鱼。乔布斯说:“曾经是我整个生活重心的东西不见了,令我不知所措。”但渐渐地,乔布斯发现,他还是喜爱着他曾做过的事情,被苹果革职的事件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兴趣。他虽被否定了,但他还是爱做那些事情,所以他决定从头做起。 []
接下来5年,乔布斯开了一家叫作NeT的公司,又开一家叫做Pr的公司,Pr接着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公司。然后,苹果电脑买下了NeT,乔布斯回到了苹果,NeT发展的技术也成了苹果电脑后来的技术核心。现在苹果电脑又创出音乐产业的革命性产品Pd。一次信心埋下另外三次成功的基础。 []
我向这位朋友提出我的观点,说明为何乔布斯可以不断成功。如果乔布斯不曾成功地创造苹果电脑,他不可能会有那么坚强的信心,在被革职的人生最低潮时刻,居然还可以连续创造出两个难度更高的Pr动画公司及NeT电脑公司。我告诉他:“因为乔布斯有过成功的经验,让他产生足够的信心东山再起;而你却没有成功的基础去产生所需要的信心,来度过成功前的漫长岁月。”
这位朋友听到这里,反过来提出一个问题,他说:“那乔布斯第一次创苹果电脑就成功的信心从哪里来?”他的问题听起来好像不大同意我所说的“想要创业成功,必须在员工阶段先有成功的职场表现”观点。我告诉他,乔布斯正式登记苹果电脑公司前,已有另外两项成功的表现记录,一是卖出50部自行组装的pple 电脑,另一次则是制造了一种防电话盗打装置,就是这些成功经验埋下乔布斯日后成立苹果电脑的信心。 []
从乔布斯的例子来看,一个人能否成功创业,从他还在员工阶段,能否不断超越一个员工应有的水准,应该就可以看得出端倪。因为每一次杰出的表现,最终都会转化成对自己的信心,埋下日后成功的线索。
正如乔布斯所说:“不要丧失信心。这是这些年来让我继续走下去的惟一理由。”
利用他人的思维
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曾有一段时期要在准点飞行方面成为欧洲第一,该公司的总经理简·卡尔岑不知该从哪里着手,便四处寻找,最后他发现了一家单位,认为由他们负责这件事情最适合不过了。于是,卡尔岑找到这个单位的领导,对他说:“我们想在准点飞行方面成为全欧洲第一,需要做哪些工作,多长时间?你过一两个星期来见我。” []
一个星期后,那个人果然来找卡尔岑,说能够做到,大约需要6个月的时间,150万美元。卡尔岑立即说“很好,那就开始干吧。”那人大为吃惊,说“我想向你汇报一下,我们打算怎样干。”卡尔岑说,“怎么干都行,我不在乎。”大约4个半月后,那人打来电话,向卡尔岑汇报了——他的工作已使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赢得了第一。他们只花了100万美元,还有50万美元的节余。 []
对于这件事,卡尔岑很有感触地说:“假如我去找他,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看,我希望你能让我们公司在准点飞行方面成为欧洲第一,给你200万美元,我要你如此这般地去做。’6个月后他就会来见我,对我说:‘我们已遵照你的指示做了,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还没有完成任务,大致还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还要再花100万美元……’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这不过是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却很耐人寻味,反观我国一些管理者习惯于事必躬亲,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做才能觉得放心,似乎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其结果是自己疲惫不堪,办事效果也欠佳。
骑单车的老板
出差到上海,我顺便去看望同学老谢。
老谢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公司开得很大。老谢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进了父亲的公司。老父年事已高,渐渐放权,于是老谢年纪轻轻,就当了老总。
老谢见到我很高兴,盛情相待。席间,秘书向他汇报,有个美国人上门联系代理广告业务。老谢一听对方是家中美合资公司,当即表示同意接洽,并安排副手,先摸一下那个美国人的底。
由于好奇,想亲身体验一下美国人的办事风格,我就留下来参加了他们次日的商谈会。
那个美国老总如约准点来到老谢的公司。这名老总是一个小伙子,看上去比老谢还要年轻,态度谦恭诚恳,操一口生硬的普通话,身上的衣服皱皱巴巴,像地摊上淘的便宜货。老谢同他谈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失去了兴趣,很快将他打发走了。 []
我问老谢,为何这么快就放弃了这笔生意。
老谢说:“他自称美国人,却分明长着一副标准中国人的脸,谁知是不是冒牌的?现在骗子遍地都是,不得不防。退一步讲,即使他是美籍华人,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钱多得花不了,回来寻求投资;另一种是在国外实在混不下去的窝囊废。这个人今天来公司,竟然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来的,显然他不属于前者。另外,据我的副手调查,这位美国老总,租住在一间阴暗狭窄的偏僻民房里。你也看到了,他穿的和打工的农民差不多。这说明他不具备任何实力,他的身份很可疑,我把那么大一笔广告费扔给他,搞砸了怎么办?” []
老谢的逻辑似乎无懈可击。当时的我,不由折服于他的老谋深算。
然而老谢错了。我们都错了。仅仅两年之后,老谢就不得不对那位美国人刮目相看。那位小伙子创办的公司迅速崛起于大上海,如日中天,年营业额突破两亿元。而老谢的公司,自他父亲亡故后,一天天走向衰败,与早年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位美国小伙子就是朱威廉,跨国集团联美广告有限公司的E,同时还是著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的创始人。朱威廉的确是在美国长大的,他父母是台湾人,在美国开有七家餐厅,月盈利五十万美金。
在最近一次同老谢的聚会中,老谢总结他商场失利的原因,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和朱威廉都同样生在有钱的人家,而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只会坐奔驰,不会骑单车。”
奇迹美分
他年轻时在杂货店工作。由于生性怯弱,不善言谈,进店顾客的询问都使他紧张得要命。杂货店老板常常叹气说:“弗兰克,你是我见过的最没用的售货员!”
老板不得不刻意锻炼他。一次,老板决定把他单独留在店里买货:“弗兰克,你看见这些盘子了吗?还有这些刀子和刷子!今天你要独自把它们卖出去。”
他被这个难题吓傻了,不得已,为了避免同顾客单独打交道的困窘,他想出了一个“笨”办法,他给每样商品贴上一张小纸片,上面注明老板要求的最低售价;小商品干脆就堆在桌子上,旁边立一块牌子:“一律5美分”。 []
结果,情况出乎意料,商品卖得非常走俏。这种意外的成功完全鼓舞了他,1879年,借了300美元,他在宾夕法尼亚州自己开了一家商品零售店,卖的全是5美分的货物。后来,他的5美分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1913年,他在纽约兴建了一栋楼高238米的大厦,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亲自参加剪彩仪式。这就是当时世界第一的高楼——伍尔沃斯大厦。 []
1996年,他创立的连锁店数量成为世界之最,达到八千多家。
这个曾一文不名而创造奇迹的人叫弗兰克··伍尔沃斯。他是现代商业的“鼻祖”,他的经营理念就是:明码标价、薄利销售、连锁经营。
奇迹的始末是——复杂能够简单,而微小可以宏大。
世界上又少了一对孤独的人
乔治·古希尔是美国一位以祝辞出名的演说家,他的明快与风趣往往会将宴会推向一个出人预料的高潮,使宾主尽欢。
乔治·古希尔一生不知为多少宴会致过祝酒辞,为多少婚礼致过祝福辞,但令其永为记忆的却是两次十分意外的致辞。
一次,古希尔被人强行请往芝加哥一家酒店,一位名叫洛伊·斯密斯的无赖在此举行宴会,他手下的无赖兄弟为给这位无赖大哥助兴,便临时拉了乔治·古希尔前为宴会致辞。
从这帮无赖口中,古希尔既了解不到斯密斯的生平,也了解不到这次宴会的动机与目的,他得到的惟一的回答就是:“他是一个重要人物”。 []
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就被推上了宴会厅。在聚光灯下,脑中一片空白地看着那些一个个开怀畅饮的陌生面孔由餐桌继而转向了他,古希尔强作镇定地猛吸一口雪茄,然后用力吐出烟雾,就在这团小小的雾中,古希尔开口祝辞:
“各位先生,这是一场我一生中从未经历过的别样的宴会,我是多么的蠢笨而荣幸,躬逢盛会,而且有机会向所有熟识洛伊·斯密斯的朋友再次介绍斯密斯先生!
“各位先生,你们知道吗?是谁,横渡了德拉瓦河?是谁,解放了黑奴?又是谁,发明了电?也许,这些都不是斯密斯先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坚信,假如给了斯密斯先生这样的机会,他是足以完成这些丰功伟业的。
“谢谢诸位。”
致辞完毕,掌声四起。 []
另一次永为记忆的演讲是在丁丁里一对新人的婚礼舞会上,古希尔与朋友偶经此地,看着两个幸福的年轻人,古希尔忍不住走向新人和新人的亲属,发表了他所有祝辞中最简短的一次: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世界上又少了一对孤独的人!”
锁住的冰柜
1990年我到美国某可乐公司在上海的投资企业担任人事经理。上班头一天,我就发现办公室里的大冰柜上挂着一把大锁,紧紧地锁着各种饮料,看上去有些别扭。于是我就问外籍总经理:“为什么要把冰柜锁起来?”外籍总经理告诉我:“饮料过去是放在冰柜里,供所有雇员和外来客人随时享用的,但每次我们将冰柜装满,一转身去看,冰柜就空了。这冰柜简直成了‘无底洞’。所以,只能把冰柜锁起来。”他说,全世界可乐公司的冰柜都可以不上锁,唯独在中国做不到。我本能地对外籍总经理讲:“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这是管理问题。”外籍总经理听了跳起来反驳我:“你讲什么大话?照你这么说,这不是你们上海人的素质问题,那么请你管理给我看看,好吗?” []
第二天一上班,外籍总经理就召集全体员工来开会,我对大家讲:“昨天总经理告诉我,在全世界,包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可乐公司的冰柜都是不上锁的,而在中国,在我们上海这样一个举世瞩目的、文明的大城市却做不到。有人认为这是我们上海人的素质差,而不得不这么做。但我认为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因为,如果大家不清楚公司对饮料饮用的全部管理要求,一定会在饮用时出现一些混乱。为了我们大家不被人瞧不起,我昨天主动向总经理提出让我与大家一起就公司的饮料管理问题讲几句话。希望大家配合我,支持我,把冰柜上的锁拿掉!” []
“从今天开始,放饮料的冰柜门不再上锁,大家可以在工作时间随时享用公司的饮料,但只能饮多少拿多少,禁止任何人将饮料带回家去。在头三个月里,如果发现有违反规定的现象,我们会提醒大家注意。”话音未落,我们的员工就异口同声地说:“不用从第三个月开始,从今天起我们就能做到。”
短短几分钟的沟通,整整锁了两年的冰柜从此永远打开了!直到今天,公司里由一个冰柜变成每个楼层都有冰柜,但再也没有发生过饮料异常短缺的事。
卖色
日本东京某咖啡店的老板,无意中发现了颜色与视觉之间的奥秘:
他请来几十位朋友,给每个人都端上三杯完全相同的咖啡,但是盛咖啡的杯子颜色不同,分别为红色、青色、黄色三种。
试饮结果,大家居然对完全相同的咖啡得出了迥异的结论:用红色杯子的人都说“太浓了”,用青色杯子的人则说“太淡了”,用黄色杯子的人则认为“不浓不淡,刚好”。 []
咖啡店的老板依据这个实验结果,想出了节省咖啡用料的方法:他将咖啡店的杯子一律改成红色,这样一来,咖啡的用量减少了,却给顾客留下了咖啡依旧香浓的印象,成了招揽顾客的手段,赚取了更大的利润。
日本还有一个小茶馆,生意本来很兴隆,可是店主人为了招徕顾客,特意把茶馆四壁刷成了浅绿色,并装饰了一些名人字画。不料这座粉刷一新的茶馆尽管终日座无虚席,但是月末一结算,收入减少了一半。老板迷惑不解,专门去请教学者。原来,茶馆的雅致环境意外地起到了挽留顾客的作用,顾客流动缓慢,从而卖座率大大降低。
于是,茶馆老板把墙壁又变成了赭红色,茶馆依旧门庭若市,收入额也恢复到了以前的水平。
而一个美国餐馆对于色彩的利用就更巧妙了: []
这家餐馆设在闹市区,价格便宜,服务热情周到,可不知道为什么用餐的客人却寥寥无几,生意一直不好。
餐馆老板只好去求助一位心理学家,心理学家来到他的餐馆视察了一番,便建议他将室内的红色墙壁改成绿色,将白色餐桌改成红色。前来就餐的顾客果然大增,生意也兴隆起来。
餐馆老板向那位心理学家请教其中的秘密,心理学家解释说:“红色使人激动烦躁,顾客进店后感到心里不安,哪里还有心情吃饭;而绿色却使人感到安定、宁静。”
餐馆老板忙问:“那把餐桌也涂成绿色不是更好吗?”
心理学家说:“那样顾客进来就不愿意离开了,占着桌子会影响更多的顾客来吃饭,而红色桌子会使顾客快吃快走。”
天使来信
1999年,唐娜大学毕业时,在一家药品公司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唐娜就在堪萨斯安顿了下来。
不久,爱情降临到她身上。比她大两岁的小伙科比是一个美术教师,在一所中学执教。科比对她非常体贴,惟一让唐娜担心的就是科比的母亲,这个身患癌症的老太太花光了科比筹到的钱,医生却说她最少还要接受3个月的化疗才能遏制病情恶化。唐娜发誓一定要让这位善良的老人活下去。几天后,唐娜将6万美元交到了科比手里,说是她向妈妈借的。科比的妈妈躺进医院不久,一辆呼啸的警车将唐娜带离了办公室。原来,公司发现一张6万美元的汇票被截留,那是唐娜干的。
唐娜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拒不交代钱的去向。唐娜最终被判三年的监禁。可是不久,科比的一封信告诉她,他永远不会见她了,他说唐娜身上有让他无法忍受的污点。
半年之后,唐娜收到了一个地址不详的包裹,里面装了一些女孩用品和书籍。唐娜不知包裹是谁寄来的,因为出事后她对检察官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不要告诉妈妈。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头,以后每隔两三个月,唐娜都能收到这样的包裹,里面的物品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它让唐娜的监狱生活充满了希冀,也有了一些温暖。就这样日复一日,等到唐娜离出狱只有一个月的时候,那个神秘的谜底仍然没有揭开。
离开监狱的头一天,最后一个包裹送到了唐娜的手里,里面有一条漂亮的裙子和一些化妆品,还有一封信。信很简短,告诉她将自己打扮漂亮点,然后到俄亥俄州的巴柏镇上去,那里有一份工作等着她。信中最后还说,如果她能在巴柏镇一直呆到顺利地收到第二封信,那么后面还有新的幸运等着她。
在俄亥俄州的巴柏镇上,唐娜找到信中提到的辛蒂太太的“野云餐馆”。唐娜从此走进了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削土豆、端盘子、刷盘子的劳累世界。
两个月后,辛蒂将工资结算清楚,交给唐娜一封信,叫她上路再打开。唐娜坐上了开回堪萨斯的车,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信上说很高兴她能收到第二封信,要她去科比的家,那里有一个她最想看到的事实在等着她。阔别3年后唐娜再次来到科比家门前,远远地发现门廊里坐着一个老太太悠闲地看书晒太阳,是科比的妈妈,她神奇地康复了。唐娜快速地走上前,欢快地叫起老太太来。3年的监狱生活救活了一条命,唐娜一下悲喜交加,这真的是她最想看到的一幕啊!老太太告诉唐娜:“我经历了长达7个月的化疗。这期间,总有电话来询问我的病情,问我账上的钱还有多少,还有花店受匿名的委托送来的花。当最后一次检查确定已找不到癌细胞的时候,医生们认为这是一个医学奇迹,而我知道是那个陌生人的关爱帮我创造了奇迹。”老太太说完,交给唐娜一封信,“它出现在我最近收到的鲜花里,上面写着唐娜收。”
这是第三封信!唐娜迫不及待地将信拆开。原来是要求她到中央大道的一座老房子里去,那里有人需要她的帮助。
那是一栋非常气派的私人住宅。一个50多岁管家模样的人告诉唐娜,主人卧病在家,需要帮他执行一些生意上的事;她不能直接跟主人接触,也不能随便打扰主人,一切靠他来传递;除了主人卧室外,她可以自由活动。 []
唐娜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一份药品推销计划———那个神秘的“天使”甚至知道她曾经在药品公司工作过。两天后,唐娜交出了一份绝妙的计划书。管家的第二个指示是,根据她的计划做一份财务预算和利润表。10天后,管家拿出一张1万美元的现金支票,让唐娜外出按照采购清单采购生活必需品和支付一些账单。唐娜将钱兑现后先去支付账单,却被告知这些账单已被支付过了。唐娜采购完后回到房子里找不到管家。一大笔现金握在唐娜手里,她想敲门去问问主人是怎么回事。可是管家的警告又萦绕在耳边。唐娜来来回回转了半天,最后她还是离开了房门,准备一心等管家回来。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管家好像消失了一样,唐娜不禁担心起来:管家不见了,那病房里的主人怎么办呢?强烈的担忧使唐娜站在门外喊道:“尽管我被告知不能随便打扰您,可是我只想知道您需不需要帮助。也许您不能回答我的话,那么从现在起我开始计时,10分钟内如果您没有反应,我就认为您是危险的,不管我将受到什么惩罚,我要推门进来。”唐娜说完,默默地站在门外紧张地盯着时钟。10分钟到了,就在唐娜准备破门而入的一瞬间,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从外面走了进来。他原来就是当初把她送进监狱的药品公司老板汤姆逊。 []
汤姆逊给了唐娜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孩子,祝贺你通过最后的考试,成为本公司的副总裁。”原来,将唐娜交给警方后,冷静下来的汤姆逊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他觉得这个女孩也许有什么苦衷,汤姆逊决定追查钱的去向。
了解到了钱的去向后,唐娜的举动深深震撼了汤姆逊,他懊悔自己反应过激,就此断送了一个善良女孩的前程。了解到唐娜众叛亲离的痛苦,汤姆逊开始给她匿名寄包裹,以鼓励她。唐娜出狱后,汤姆逊想给她补偿,让她继续回到公司来上班。可是他担心唐娜不会接受,他还担心三年的监狱生活改变了唐娜的善良本质。于是他找到儿时的伙伴辛蒂,从巴柏镇开始,对唐娜进行了一连串的测试和考验。没想到唐娜变得更加坚忍和成熟。她身上所具备的素质,极符合汤姆逊寻觅继承人的要求。于是,汤姆逊决定任命唐娜为自己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