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门关上

  小时候,我家借住在外村别人家的一个大杂院里。院子里住着共6户人家,除我家外,其余5家都是村里面当时很有些头脸和身份的人。其实,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很能干的人。丢下自己的房子不住而到外村来借居过日子,是因为我的父亲成分不好。

  兴许因为我们是外村来的孩子,兴许是院子里的孩子们从大人的口中隐隐约约得知我们很不光彩的出身,我和妹妹经常成为院里孩子们取笑和欺侮的对象。更让我们兄妹难以忍受的是,每日三餐时,他们都喜欢成群结队地端着饭碗坐在我家门前的石凳上,炫耀碗中喷香的白米饭和饭上油渍渍的肉片,引得我和妹妹口水直流。而往往这时候,母亲就会从屋里走出来,找个借口把我和妹妹领进屋去。

  “把门关上。”母亲注视着我,轻轻地但又不失严厉地吩咐着我———那是母亲第一次叫我关门时的情景。我没有反应。我的嗅觉和视觉里都被鲜美的饭菜占据着。“把门关上!”母亲的声音加大了,让人不容置疑。看得出,离门很近的母亲本可以自己去做那件极为简单的事,但她却把这件最简单的事有意留给了她的儿子。

  终于,我慢吞吞地关上了门。于是,屋里和屋外便变成了各不相干的两个世界。我津津有味地扒着母亲给我们煮的薯糠饭,夹着母亲为我们炒的无油花影子的野山菜。我忘记了我刚才看到和闻到的一切。

  关上了门,把不切实际的欲望关在门外,我那躁动的心开始沉静下来。学会了关门,就是学会了操守,学会了做人! 

向儿子学习

我儿子丹尼尔从13岁就开始对冲浪充满狂热,每天上学前放学后,他就穿上湿的泳衣,划到冲浪线外,等着接受挑战。有一天中午,他对冲浪的热爱受到了考验。

救生员在电话中对我先生麦可说:“你儿子发生意外了!”

“情况有多严重?”

“不大好,当他冲浪冲到浪的顶端时,冲浪板的尖端正对他的眼睛刺过来。”麦可赶快把丹尼尔送到急诊室,然后他们父子就被转到整形医师的办公室,丹尼尔眼睛旁至鼻梁的地方缝了26针。
当丹尼尔的眼睛在缝针时,我在飞机上,正结束演讲准备飞回家,麦可父子俩离开医院后就直接把车子开到机场,他在门口和我打招呼,告诉我丹尼尔在车内等我。

“丹尼尔在车内?”我问道。我记得当时我想到那天的海浪一定不小。

“他发生了意外,但他会好起来的。”

对一个必须经常旅行的职业妇女而言,最糟的噩梦成真了,我快速向车子奔去,以致高跟鞋的跟儿都断了,我打开车门,带眼罩的小儿子俯身向前,对我展开双臂,哭着说:“哦!妈妈,我好高兴你回来了!”

我在他的怀里啜泣,告诉他当救生员打电话来,而自己却不在时的那种内心的自责与难过。

他安慰我说:“妈,没关系的,反正你又不知道怎么冲浪。”

“你说什么?”我问道,真的被他的逻辑给搞混了!

“我很快就会好的,医生说我8天后就可以再下水了!”

他疯了吗?我原本想跟他说35岁以前都不准再靠近水,但相反的,我没有说,只祈祷他能永远忘记冲浪这回事。

接下来7天,他一直要我让他再回去冲浪,第八天我坚决地跟他说了第一百次“不”,他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我打败了。

“妈,你不是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吗?”

接着他拿给我一件东西以便说服我,那是一首兰斯登·休斯(Langston Hughes)的诗,诗框在画框里。丹尼尔买下来,“因为这首诗让我想起你。”

母亲致爱子

孩子,我要跟你说:
对我而言

生命从来就不是一座水晶的阶梯

上面有钉子

还有碎片

楼梯的木板也支离破碎

地板上也没有地毯

空荡荡一片

但我都一直往上爬

有时到达了,落脚了

有时转弯

有时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四处一片漆黑

所以,孩子,你不要回头

也不要坐在阶梯上

就只因为你发现很难走下去

你不能一蹶不振

因为亲爱的,我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还要往上爬

生命对我而言

从来就不是一座水晶的阶梯。

我屈服了!

那时候丹尼尔不过是个热爱冲浪的小孩,现在他可是身负重任的成人了,他在世界职业冲浪选手中排名第二十五。

我在远方的城市教导听众一个重要的原则,而就在我家后院,我受到了这个原则的考验,这原则就是“热爱某种东西的人会拥抱他们所喜爱的,而且从不放弃。” 

比尔·盖茨给毕业生的忠告

在比尔·盖茨写给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一本书里,列举了11项学生没能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对刚刚毕业的学子们列出11条忠告:

1、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

2、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3、高中刚毕业你不会一年挣4万美元。你不会成为一个公司的副总裁,不会拥有一部装有电话的汽车——除了你将此职位和汽车电话都挣到手。

4、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严厉,等你有了老板再这样想。老板可是没有任期限制的。

5、烙牛肉饼并不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烙牛肉饼可有不同的定义,他们称它为机遇 。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所以不要尖声抱怨我们的错误,要集从中汲取 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昧。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 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听你大谈你是如何的酷。所以,如果你想消灭 你父母那一辈中的“寄生虫”来拯救雨林的话,还是先去消除你房间衣柜里的虫子吧。

8、你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了,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区分。在某些学校已经废除不及格分,只要你想找到正确答案,学校给你无数次机会。这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9、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助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10、电视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实际上得远离咖啡屋去干自己的工作。

11、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头来你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

割草男孩的故事

  一个替人割草打工的男孩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

  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

  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

  男孩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

  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

  男孩便挂了电话,此时男孩的室友问他说:“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

  男孩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寓意:只有不断地探询客户的评价,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要萧规曹随,凡事想想清楚事出何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你自己成为珍珠

  有一个自以为是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失望。多次的碰壁工作,让他伤心而绝望,他感到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下,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他正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位老人从附近走过,看见了他,并且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没有人欣赏并且重用他……

  老人从脚下的沙滩上捡起一粒沙子,让年轻人看了看,然后就随便地扔在了地上,对年轻人说:“请你把我刚才扔在地上的那粒沙子捡起来。”

  “这根本不可能!”年轻人说。

  老人没有说话,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也是随便地扔在了地上,然后对年轻人说:“你能不能把这颗珍珠捡起来呢?”

  “当然可以!”

  “那你就应该明白是为什么了吧?你应该知道,现在你自己还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你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要别人承认,那你就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才行。”年轻人蹙眉低首,一时无语。

  有的时候,你必须知道自己是普通的沙粒,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珍珠。你要卓尔不群,那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才行。所以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

  若要自己卓然出众,那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一定要洗七遍

  上课时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为了醒瞌睡,教授使出看家本领,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课余为日本餐馆洗盘子以赚取学费。日本的餐饮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即餐馆的盘子必须用水洗上七遍。洗盘子的工作是按件计酬的,这位留学生计上心头,洗盘子时少洗一两遍。果然,劳动效率便大大提高,工钱自然也迅速增加。一起洗盘子的日本学生向他请教技巧。他毫不避讳,说:“你看,洗了七遍的盘子和洗了五遍的有什么区别吗?少洗两次嘛。”日本学生诺诺,却与他渐渐疏远了。

  餐馆老板偶尔抽查一下盘子清洗的情况。一次抽查中,老板用专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洗程度不够并责问我们这位留学生时,他振振有词:“洗五遍和洗七遍不是一样保持了盘子的清洁吗?”老板只是淡淡地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请你离开。”

  为了生计,他又到另一家餐馆应聘洗盘子。这位老板打量了他半天,才说:“你就是那位只洗五遍盘子的中国留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他屡屡碰壁。不仅如此,他的房东不久也要求他退房,原因是他的“名声”对其他住户(多是留学生)的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他就读的学校也专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转到其他学校去,因为他影响了学校的生源……万般无奈,他只好收拾行李搬到了另一座城市,一切重新开始。他痛心疾首地告诫准备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在日本洗盘子,一定要洗七遍呀!”

  “这就是WTO的规则!”教授厉声棒喝。我们不禁悚然动容,睡意全无。

能打开所有门的钥匙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所大学里当宿舍管理员,有一次聊天,她告诉我一件有趣的事情。

     她管理的那个楼住着一群男生,每个宿舍四个人,每个人一把钥匙。这些学生很爱睡懒觉,总爱拖到快上课了才匆匆忙忙地起来刷牙洗脸,然后直奔教室。等到下课回来,一摸口袋,坏了,钥匙忘在宿舍里了,于是只能等其他同学回来开门。四个人中总有一两个人带着钥匙。可总有那么几次,四个人全忘了带钥匙,于是全被堵在宿舍外了。没办法,只能来找宿舍管理员,也就是我的朋友,她保管着整个楼所有宿舍的备份钥匙。

  次数多了,朋友便觉得麻烦。她定了个规矩,每个宿舍每学期来找她要钥匙的次数不得超过三次,超过三次者,自己找工具把锁撬开,然后再掏钱买把新的。

  期末的时候,朋友把所有宿舍的情况做了一次统计,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5楼几个连在一起的宿舍,501到506,居然一次也没来麻烦她开过门!一次记录也没有的宿舍不是没有,可现在有六个宿舍,而且还是连在一起的。这引起了朋友的兴趣。

  为了解开心里的疑团,朋友特地敲开了504的门,终于知道了他们的秘密。原来,他们每个宿舍都另外配了一把新的钥匙,存放到下一个宿舍中。这么说吧,把六个宿舍和六把钥匙分别编上号,他们的办法就是:把钥匙一存放到宿舍二,把钥匙二存放到宿舍三,依此类推,最后把钥匙六存放到宿舍一。这么一来,二十四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带了钥匙,那所有人都不会被堵在宿舍外,因为只要有一把钥匙,就能先打开一道门,然后取得第二把钥匙打开第二道门,就这样,一直到打开所有的门。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拿出笔来算了一下。假设每个学生忘记带钥匙的几率是50%(实际上应该小于这个数字),那么会不会出现二十四个学生都不带钥匙的情况呢?理论上是可能的,由概率论可以算出,这个几率应该是1/16777216————几近于零!

  我不禁佩服起这一群聪明的小伙子来。他们互相信任,彼此合作。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时,每个人都有手忙脚乱的时候;而只有并肩站到一起,共同面对问题,才能挖掘出最大的潜能,这时候,问题往往变得不堪一击,因为这时候,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所有门的钥匙。

迎接挑战

  十年前的那个周末舞会,女孩子是绣发披肩、亭亭玉立的大二学生,她象一朵六月的新莲在沸腾的舞池中,裙

  裾翩翩飞,飘逸而芬芳。

  在目光的包围和午休无止地旋转后,她累了,坐在一隅休息。

  这时,一个男孩走过来  向她微微鞠躬,伸出手:“我可以请你跳一曲吗?”他彬彬有礼,像一个古代的王子,

  让人不忍拒绝。

  带着一丝疲倦,她站了起来。当两个人面对面地站在舞池中,静等音乐响起的片刻,她突然发现:那个男生竟

  然比她似乎还矮一点点。也许并不真的比她矮,但是女孩子觉得,如果哪个男生与她等高,那就已经是很矮了。

  “我比你还高哪!”女孩子轻轻悄悄地说,笑着,像小时侯与小伙伴比高矮时得胜后的高兴的样子。其实是心

  无城府的,因为她从小便比身边所有的朋友长得高,已习惯了在与他们的比较中骄傲地笑。但眼前的男孩子并不是自

  己的朋友,只是舞会上偶尔邂逅的舞伴。女孩子立刻为自己的口无遮拦而后悔了。她的脸刷的一下红了。

  一切发生得太快了,男孩子有点 不及防。稍稍愣了一下,脸上的笑还来不及褪去,新的一波笑意竟浮了上来。

  他不愠不恼地说:“是吗?那我迎接挑战。”

  后面四个字稍稍有点重。 女孩子无语,歉意地笑,躲过他的目光,但却有点紧张地捕捉来自他的信息。就见他

  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胸,轻描淡写的说:“把我所发表过的文章垫在我的脚底下,我就你高了。”

  原来,他也有他的骄傲。

  舞会后,他们成了恋人。

  后来,因为阴差阳错,他们并没能走大一起,但是,女孩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没有忘记当年在舞会上的那一

  幕情景,尤其是那两句不卑不亢的话:“我要迎接挑战。”“把我所发表的文章垫在我的脚底下,我就你高了。”

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真实的故事

    姐妹3个,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7岁。在一次车祸中,她们的父母不幸丧生,只剩下身体有病的爷爷带着3个孙女一起生活。这年夏天,姐姐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却无钱就读。这件事在当地一家报纸上披露后,女孩儿收到了500元钱的捐款。除去学费,还富余出200元做生活费。

    时间一晃就是6个月。要过春节了。姐姐回到家里过年。爷爷告诉她,你的两个妹妹没钱上学了。姐姐犹疑了一下,从兜里掏出一张百元钞票,递到爷爷手中。爷爷问:“学校免你的费用了?”孙女摇头。“那你是从哪里来的这100元钱?”“就是人家捐的那些钱中剩的。”也就是说,这个女孩子,半年的生活费只用掉了100元。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捐款的那个人是我的一个朋友;这年年底,他应报社的要求,对受助者进行回访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半年,100元。一个月平均16元钱,每天就是5毛钱,一天3顿饭,一顿饭…

    我的朋友无论怎么算,也算不出这些钱是怎样维持了这个孩子半年的生活。

    那么多城里人在一掷千金。但是,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个未成年的孩子却在以我们想像不出的方式计算着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