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的当作差的

  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弗雷泽•多尔蒂,今年才19岁。但目前多尔蒂的个人资产已超过100万美元,成为英国年轻人心目中的新一代偶像。
  多尔蒂小时候就嘴馋,尤其爱吃果酱。14岁的时候,奶奶送给他一份特别的礼物——自己花费几十年研制出来的“果酱秘方”。这让喜爱吃果酱的多尔蒂如获至宝,为了吃到用奶奶秘方做出的果酱,多尔蒂去超市用2英镑买了一打橘子和一包糖,在自家的厨房里照着秘方熬出了橘子果酱。多尔蒂到邻居家推销,由于味道好,很快销售一空。
  面对着如此好销、口味极佳的果酱,多尔蒂并没有满足,他又想到“改良”的方法。多尔蒂每周要呆在妈妈的厨房里制作果酱。多尔蒂的父亲说:“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霸占着我们的厨房,要么在做实验,要么在做果酱。”多尔蒂终于制造出口味更佳的草莓酱。有了草莓酱,多尔蒂忙了起来。他甚至不得不中断一阵学业,因为他的果酱开始在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销售。
  草莓酱的生意越来越好,已经成为果酱佼佼者,可是多尔蒂仍没有满足,他注意到传统果酱的制作成分中80%都是糖,那些十分在乎身体健康的消费者对此类果酱十分排斥。于是,他采用含有很高抗氧化剂和维生素的水果来作原料,比如黑加仑、蓝莓、蔓越莓等等,他将这些称为“超级水果”。多尔蒂又花了4个月研制出用果汁来代替甜味剂的方法,使得产品符合健康食物的标准。这样既保留了果酱的甜美,又达到了100%纯天然果酱的要求,连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食用。就这样,由“超级水果”制成的“超级果酱”成了人们的新宠。此外,多尔蒂还决定针对特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开发另类产品。他研制开发了猕猴桃、柠檬口味的果酱,甚至还有红辣椒口味。
  在2/3的人超重或者肥胖的英国,不含人工添加剂的“超级果酱”一上市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目前“超级果酱”已经有13种不同的口味,在英国最大的两家连锁超市——特易购和维特罗斯都有销售。
  正在念大学的多尔蒂在校园里找了一个房间作为自己的办公室。除了公司日常的业务以外,还经常出席各种媒体活动,并获得多个“创新精神奖”、“杰出青年奖”,还为鼓励年轻人创业进行各种演讲。今年5月,多尔蒂又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闪耀年轻创业人奖”,奖品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一个价值8000美元、为期一周的商业课程。
  谈起成功,他掩饰不住兴奋,深有感触地说:“好的面前不止步,永远把好的当成差的。你要自愿地、主动地尝试新的事物,不断改变你的想法并且试着改进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哪怕这件事情看上去已经足够好。”
  多尔蒂的经验对渴望成功的人有所启示,假如当初多尔蒂在口味极佳的果酱面前满足,停止前进的步伐,那么,就没有多尔蒂的今天。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把好的当成差的,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 

多航行了9天

  在意大利热那亚,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向往着海上航行。少年时期,他偶然读到一本书,上面讲整个地球是圆形的。于是他就大胆地设想,一直向西航行也许可以到达东方的国家。
  24岁时,他移居到西班牙,随后向国王建议探索西行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经过艰苦的游说,最终这个年轻人得到了国王的帮助。一天清晨,他带领着87名水手,驾驶着3艘破旧的帆船,向蔚蓝色的大西洋进发。但是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大盘子,谁也不知道在茫茫无际的大西洋上一直向西航行,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
  海上的航行生活并不浪漫,相反,显得十分单调而乏味。水连着天,天接着水,水天一色,横无际涯。在浩瀚的大海中,人类显得那么单薄、渺小,甚至有些绝望。就这样,他们向西,再向西,漂泊了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1个月过去了,帆船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有的水手们开始沉不住气,私下里偷偷议论还要航行多少天才能到达陆地。
  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他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尽管如此,苦熬了将近2个月之后,还是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而当时2个月在当时被欧洲人认为是人类航海时间的极限。满面胡茬,衣服也被汗水浸、海水淋而结成板的船员开始公开抱怨,说这次远航是一次愚蠢的航行。
  2个月零6天之后,几乎崩溃的船员们声称继续西行就将策反叛乱。经过激烈的争论,他向船员们提议:再走3天,3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
  就在第三天晚上,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他发现海上漂来一根芦苇,有芦苇就说明附近有陆地。一位水手爬上桅杆,果然,看到了前面有隐隐约约的火光。次日拂晓,他们在海上航行了2个月零9天之后,终于登上了久违的陆地——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
  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年轻的英雄在这一刻诞生了,他就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那一天,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新航路的开辟,不仅给哥伦布本人和西班牙君主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美洲大陆是地球上原来就有的,并非哥伦布所创造,他只不过是坐着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这块大陆而已。其实,无论哪个欧洲人坐船一直向西航行,都会有这项发现。但是哥伦布之前,欧洲人在大西洋里向西航行的最长时间是2个月,哥伦布比他们多航行了9天。这个当年才24岁的年轻人用事实告诉后人:命运之船在未知迷途中航行时,重要的不是彼岸离我们有多远,而是我们有没有到达彼岸的决心、勇气与智慧。 

智慧“推销”

  浅萌是一位刚从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女孩,对于设计服装的布料和花样颇有些研究,准备涉足这一行。只是,初入此行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论是服装设计师还是服装制作厂家,都有自己固定的供应商。
  一次,浅萌拿着一堆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作品,来到一家著名的服装设计公司。助理设计师本想打发她走,可是见她一副渴求的模样,便于心不忍地对她说:“好吧,我拿进去给我们的设计师看一下。”过了一会儿,助理设计师出来对她说:“设计师说,我们的设计图太多了,根本没时间看。”浅萌又跑到制造服装的工厂,结果也是一样。她四处碰壁,心情十分沮丧。但她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只要方法对了,不断地尝试,就一定能打开僵局。
  有一天,浅萌参加一位歌星的签名会。这位歌星拥有许多歌迷。浅萌挤在追慕歌星的众多歌迷之中,以十分崇拜的眼神望着歌星。好不容易轮到她和歌星握手时,浅萌从背包里拿出一些布料和自己的设计图,对歌星说:“我好崇拜你哟!我想为你设计一套漂亮的服饰。请您在这几块布上为我签个名好吗?”浅萌显出一副谦逊崇拜的模样。
  这位歌星看了这些布料和设计图说:“哇!好漂亮哟!请你和我的服装设计师联络,我想用这些布料做衣服。这是她的电话,就说我叫你去找她的。”
  浅萌开心地说:“好啊!我明天就去。”
  第二天一大早,浅萌又来到了先前被泼了一头冷水的著名设计师的公司。她拿出有歌星签名的布料来,对助理设计师说:“是她叫我来找你们的,她说要用这些布料做衣服。”
  助理设计师进办公室不到几分钟,设计师就带着满脸的笑容走出来见她。这样,浅萌很光彩地走进了这家公司,而且凭借她出色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客户的欢迎。
  浅萌的胆识和聪慧着实令人敬佩。她自知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但又了解入行的艰难。通过分析,她认识到必须寻找到一个中介进行“推销”,她不失时机地以歌迷的身份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从而为自己打开了成功之门。 

写好你一生的每一笔

  著名书法家姜东舒先生不久前因病辞世。姜老先生工篆、隶、楷、行各体,尤以小楷见长,曾担任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姜东舒先生师承书法大师、西泠印社社长张宗祥。他的拜师经历,颇为传奇。
  1958年,解放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曾为战地记者的姜东舒被打成右派,连工作都失去了。为了养家糊口,走投无路的姜东舒最后在浙江图书馆找到了一份临时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搞搞卫生,打打杂。看他平时喜欢写写画画,管理人员将图书馆内的指示牌、标语什么的书写任务也交给了他。正是这个额外的差使,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那个标语盛行的年代,墙上、路旁,甚至山坡上,到处都是标语,这些标语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美术体。与这些标语不同,张贴在图书馆内的标语,都是诸如“请不要随地吐痰”、“请爱护报刊图书”、“请勿大声喧哗”之类的提醒语,虽然图书馆内人才济济,但是大手笔们谁也没有兴趣书写这些张贴在墙上的标语,所以以前都是一般工作人员随手写几张,应付应付了事。现在,这个任务落在了临时工姜东舒的身上。
  姜东舒从小就爱好书法,接到任务后,姜东舒领来了纸、笔和墨水,一份一份,认认真真写起来。一笔一画,周周正正;一撇一捺,尽显锋芒。仅“请不要随地吐痰”这个标语就写了几十份,楼梯口、过道、阅览室,都要张贴。每一份,姜东舒都像对待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极认真,极细致,偶有一两个字写得不如意,一定重新书写。管理人员见他太过认真,写得太累,就劝他:“标语反正是贴在墙上的,大家看明白意思就行了,没必要写那么好。”姜东舒笑笑,仍然坚持一笔一画,埋头认真地书写。写完了,再一张张小心地张贴在图书馆各处的墙上。
  没有人注意这些标语,写得再好,它不就是条“请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吗?只有每天打扫卫生的姜东舒,偶尔会停下来,琢磨一下自己写的这几个字,还有什么缺陷。
  有一天,“请不要随地吐痰”却吸引了一双锐利的目光。
  那天,兼任浙江图书馆馆长的张宗祥大师偶来图书馆,主持建馆60周年大庆,在楼梯口,张大师时走时停,目光一次次落在墙上的那些标语上。在二楼阅览室门口,挂着的一则手书《阅览规则》前,张大师驻足,他惊讶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些字都是谁写的?他对身边的人说,自古以来,字的好坏,要看有没有神韵,是不是有书卷气。这些字秀丽飘逸,笔墨纯正,说明写字的人有学问。但字里行间的不足之处,也未能逃脱张大师的慧眼,他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才,只是用笔尚有不合法度之处,显然是缺乏名家指导。
  言谈之间,张宗祥大师竟然忘记了自己是来主持馆庆大典的,他急不可待地吩咐身边人,立即将写字的临时工找来。
  面容瘦削,头发纷乱,穿着清洁服的姜东舒,匆匆来到了张宗祥大师的面前。
  就这样,姜东舒有幸成了一代大师张宗祥老先生的关门弟子,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向一位临时工敞开了。
  如果说,姜东舒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源于他的勤奋、执著和天赋。那么他作为临时工所书写的那些“请不要随地吐痰”标语,就是他打开这扇机遇之门的钥匙。
  “请不要随地吐痰”,在有的人眼里,它只是一则随手涂写的标语,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它是有血有肉的字,有情有感的书法作品。有的时候,写好“请不要随地吐痰”,也就是写好你一生的每一笔。 

永远不能放弃

  1941年的一个清晨,他的母亲正在为他准备早饭,一群荷枪实弹的警察突然闯进了他的家,砸碎了房间里面所有能够看得见的东西,并且给他的母亲戴上了手铐。因为他的母亲是反战联盟的一员,写了大量反对德国纳粹的文艺作品。
  他哭泣着去拉母亲的衣角,希望能够和母亲一起被带走,可是蛮横的警察却推开了他。他的母亲对着他大声喊:“不要哭!男孩子需要的是坚强,记住了儿子!等着妈妈回来和你在一起,记住了,再苦再难都要等着妈妈。不能够放弃!记住了吗,儿子,活着就永远不能够放弃。”
  母亲被带走了,当时他只有4岁!4岁的他茫然地看着惨遭洗劫的家,他不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如何过,自己要等待母亲到什么时候?
  他开始四处流浪,寒冷和饥饿不时光顾他的身体,他只能蹲在街头的一个角落里,碰巧这天运气好的话,他能够乞讨到一块面包充饥,如果运气不好,他只能拼命地喝水。这些还不是令他最痛苦的,最让他痛苦的是那些比他大的乞丐经常找各种理由欺负他,每当被人打得发晕的时候,他就想到死,但这时候母亲那双看着自己的眼睛就在脑子里面显现。他就对自己说:“妈妈一定会回来的,妈妈一定会回来的,我不能够放弃!”
  晚上睡在桥洞里的时候,他就会在心里呼唤自己的母亲:“妈妈,你在哪里?”而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正躺在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里,已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他母亲的心里同样在想着他,并且也对自己说不能放弃,永远不能放弃!
  终于,美国大兵打开达豪集中营的大门,从成堆的囚犯尸体中发现了他的母亲,并且迅速送往医院抢救。一个月之后,他的母亲刚刚恢复了一些体力就固执地要求出院,并且对医生说:“我不能再住在这里了,我要去找我的孩子!”
  4年,整整4年!他的母亲不知道能否寻找到他,他的母亲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疯狂地找,最后在一个街头的角落,他和母亲同时认出了对方。但让母亲惊呆的是快9岁的他,瘦得已经没有了人形,而且正发着高烧,母亲抓住他的手,他从嘴角挤出一丝微笑说:“妈妈,我终于等到你了。”说完他就晕了过去。
  母亲把他抱到维罗纳的医院,医生都不敢相信,这个体重只有20多斤的孩子竟然快满9岁了。严重的营养不足加上发烧正在摧毁着他的身体,他的母亲天天都拉着他的手在他耳边说:“好儿子,妈妈回来了,我们不能够放弃,永远不能够放弃!”就这样他在维罗纳的医院躺了一个多月,终于缓过来了。
  他的母亲从他住进医院的这一天,就决定了要带着他投奔在美国从事物理研究的哥哥,因为母亲不希望他未来的生活再次出现颠沛流离。
  在美国,他对学习展现了极大的热情,并且在哈佛大学取得生物博士学位,开始了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也许因为幼年时那段苦难生活的磨炼,他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从来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他就是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与生物学杰出教授——马里奥·卡佩奇,人们在他获得诺贝尔奖后采访他,他笑着对采访他的人说:“我为什么成功?就因为我从来都不懂得什么叫做放弃!”

珀金斯

  在1912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接近尾声时,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间任美国总统)准备进行最后一次角逐,他计划每到一站都向选民散发一本精美的小册子,以此争取选票。这本小册子封面印有总统神情坚定的照片,内部印有振奋人心的“信仰声明”。当大约300万份小册子已经印好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每本小册子里的照片底下都有这么一行小字:“芝加哥莫菲特摄影室”。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因为莫菲特拥有版权,如果未经授权就在宣传册上擅自使用照片的话,需要向莫菲特支付每册1美元的版权费。
  当时,已经没有时间重新印刷宣传册了。用,还是不用?这是个问题。如果将印好的宣传册继续使用,可能导致竞选丑闻,竞选委员会也很可能要赔偿一笔付不起的费用。而若弃之不用,又将影响罗斯福的竞选前景。工作人员很快意识到,必须立刻和莫菲特谈判。更糟糕的是,芝加哥私人侦探的调查提供了一则不妙的消息:作为一位摄影师,尽管莫菲特在其职业生涯前期被公认在这一新兴领域极具潜力,但现在却没有什么名气。此刻,莫菲特面临财务困境,正一心想多搞点钱后再退休。
  沮丧的工作人员找到罗斯福竞选委员会的总经理乔治·珀金斯,请示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珀金斯沉思片刻,马上叫来他的速记员,给莫菲特摄影室发了如下电报:“我们计划散发几百万份封面印有罗斯福总统照片的小册子,这将给提供照片的摄影室带来巨大的宣传效果。如果我们使用你们的照片,你们愿意付给我们多少钱作为宣传费?请速回电。”
  很快,莫菲特摄影室回复:“以前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交易,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愿意支付250美元。”当然,珀金斯接受了这个价钱,没有要更多的钱。

任务与结果

  在哈佛大学MBA课堂上,教授们做过这样一个课题:带上除了你以外的3个人,运两筐石料到山上去,每个人的经费只有100元,只允许在现场找人。
  第一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从开始发动群众到最后爬到山顶用了6个小时,他的方法很正规,用钱去招聘人搬运,尽量挑选一些身材比较强壮的搬运工,招聘工人用了3个小时,爬山用了两个小时,中途休息用了1个小时。
  第二个组织这个活动的人,直接给附近的劳务公司打电话,劳务公司很快调派了3个身强力壮的人去负责搬运石料,结果,他只用了3个小时就爬上了山。
  而第三个组织这次活动的人,却仅仅用了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爬到了山顶。首先,他找到该山的负责人,询问有没有缆车,在确认有缆车的情况下,他只需要找到3个旅游的人帮忙看管一下石头,然后坐上缆车直接到山顶。
  当然,课题的最后获胜者是那个坐缆车的人。虽然,另外两个人都表示不满,觉得他违反了规则,这个课题是训练你的组织能力,而不是投机取巧,然而,教授们最后把胜利判给坐缆车的人。
  教授们最后是这样说的:原因很简单,在任何公司里,你的上司只看中你的绩效,你的结果。
  如果你是一名员工,可能会常常听到上司抱怨:不要给我讲那么多的理由,我只要结果!请告诉我结果。
  是的,这话很噎人,但就像本案例一样,也有其实在的道理。上司老总们千方百计想让员工明白:做结果,而不是做任务;完成任务并不等于结果,结果最重要。

飞越疯人院

  南京某咖啡馆老板兼画家郭海平有一段时间对艺术非常痴迷,日子过得颠三倒四:别人睡了他醒着,拿着画笔狂热作画,别人上班他却倒床睡了,一直睡到太阳下山。画得不顺畅的时候,他会摔东西,关着门大吼大叫。
  邻居开始窃窃私语,看他的眼光,犹如他已经疯掉。
  郭海平却满不在乎:“你们知道割掉耳朵的梵高,在精神病院自杀的蒙克吗?他们都是大艺术家,画作惊世骇俗,我打算那样疯掉,还不够格呢。”
  同时,郭海平也觉得郁闷:“凭什么我的生活和你们不一样,就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就要被你们怜悯、俯视?”
  于是,这个42岁的男人突做惊人之举,关掉咖啡馆,决定搬到精神病院去住。他想走近精神病人,探讨那个异乎常人的世界。他甚至想教他们画画,探讨天才和疯癫之间的距离。
  带着画笔画架,背着被褥行李,郭海平来到了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却被拒之门外。哪有正常人要住精神病院的?
  郭海平的执著顽强超乎人们想象,10个月后,他终于走进了那扇大门,领到了一套蓝条纹的病号服,住进了精神病院。
   熟悉情况之后,郭海平在医院的支持下,开办了一间专门的艺术活动室。
   第一天,活动室来了一百多号病人。面对油画、水彩、彩色铅笔、油画棒、陶土等艺术工具,有的病人转身就走,有的则拿拿捏捏,大感兴趣。
  郭海平鼓励病人们拿起画笔,随便画点什么。一个小伙子每天只画三幅小画,解释说:“我喜欢‘3’这个数字。‘3’很有灵魂,甚至很有激情!”另一位姑娘自从爱上绘画,就梳理好乱蓬蓬的头发,穿戴漂亮,神采奕奕地赴约似的来活动室。
  就在这类人里,郭海平还发现了两个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叫张玉宝,32岁。他给自己的每幅画都取了名字:《怒吼》、《挣扎》、《分裂》……《挣扎》的底色是耀眼的橘红色,无数粗大的黑点环绕着中间表情呆滞的人头,让人印象深刻。他画得随心所欲,却能轻易传达出情绪。
  还有一个叫王军,无论画“第一次看见的火车”,还是“自家门前的三座大山”,都是画俯视图。王军说:“从天上去看,火车和山,就是这个样子的。”对此,郭海平目瞪口呆。他后来对记者说:“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真正自由。他爱画俯视图,因为他认为自己就在天上飞翔。”
  这群绝大多数不曾有过绘画经验的病人,在三个月里,共完成了三百多幅作品。这些作品让医生护士们叹为观止。郭海平最终离开精神病院时,很多病人与他拥抱告别,又让医生护士大为惊奇。
  去年年底,郭海平带着这些不同寻常的画作,出版了《癫狂的艺术》一书,并且在北京798艺术工场画廊举办展览。
  展览当日,郭海平遭受各种质疑:说他作秀,妄想炒作出名;骂他没事找事,拿精神病人寻开心;批评他对艺术的理解太浅薄,一群疯子的涂鸦之作也来开画展……郭海平始终平静,面带微笑。面对一位锋芒毕露的年轻记者的追问,他说:“我还将筹建精神病人艺术馆。我不在乎外界的争议和辱骂,我只在乎我所做的,是否能让他们真正受益。我只在乎我们能否摆脱偏见,重新审视精神病人群体——他们有时的确值得我们仰视,而不是歧视。”
  郭海平走后,艺术活动室一直开着,病人们仍然爱去那里画画,游玩,消磨时光。他们不时拿起画作自我欣赏,露出甜蜜满足的笑容——画室里留下的尊敬和理解,正如春花芬芳,温柔地吻合着他们的伤口。飞越疯人院——有时只需一支画笔,一个没有歧视的爱的眼神。

错出成功

  换一种思维,从错误中看到成功,那么错误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师。
  很久以前,据说去黄山的鱼贩都是千里迢迢徒步去的,等到把鱼送到目的地,鱼已经开始腐烂。黄山人死马当作活马医,把臭鳜鱼腌制一下,再入锅烧煮。烧好的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却异常香。这以后,鱼贩就索性用一层盐一层鱼的方法储存鳜鱼,再运进黄山。于是,便有了闻名遐迩的黄山臭鳜鱼,不知有多少食客被这独特的滋味所倾倒。臭鳜鱼歪打正着,成就了人间美味,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日本的清酒与我国江南的黄酒较类似,都是深受欢迎的普及型大众米酒。但据说日本的米酒在明治之前是比较浑浊的,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很多人想了各种办法,却找不到使酒变清的法子。那时候,在大阪有一个名叫鸿池善右卫门的小商人,以制作和经营米酒为生。一天,他与仆人发生了口角。仆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在晚间将炉灰倒入做成的米酒桶内,想让这批米酒变成废品,叫主人吃亏。干完了这个小勾当,这个卑劣的仆人就逃之夭夭。第二天早晨,善右卫门到酒厂查看,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现象,原来浑浊的米酒变得清亮了。再细看一下,桶底有一层炉灰。他敏锐地觉得这炉灰具有过滤浊酒的作用,立即进行试验、研究。经无数次改进。终于找到了使浊酒变清的办法,制成了后来畅销日本的清酒。
  生活中出现错误,这很正常,难能可贵的是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换一种思维,从错误中看到成功,那么错误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师。 

为人生修剪

  黎明,年轻的园丁来到他的果园修剪果木。他有一蓬质地上等的醋栗树丛,令人遗憾的是,这蓬树丛却光长枝干了,而且长势疯狂,眼看就要长成木材了。年轻的园丁非常担心,担心它会减产甚至不结果子。
  于是,他对这蓬醋栗树丛精心修剪。当他修剪完以后,这蓬树丛的枝干也所剩无几了。蓬醋栗树看起来好像受到了很深的伤害,显得那么悲伤。因早春的勃勃生机而萌生的枝条,此刻只在主干处剩下了一个个的断肢,而在每一个刀口处,似乎都还挂着泪珠。那情景就好像是可怜的醋栗树在向他诉说自己的不幸:“哦,您怎么能如此残忍地对待我呢?难道您没看到我正在拼命地生长以回报您的关照吗?可是,您现在却把我的枝条全都剪掉了,那些漂亮的绿叶也没有了,只剩下这光秃秃的树干,害得我在伙伴面前颜面尽失。”
  看着泪流满面的醋栗树丛,听着它伤心地啜泣,年轻的园丁心中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于是,他满怀温柔与仁慈地说:“我这样做对你来说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样做你才有可能成长为果园中的珍品醋栗。如果我允许你继续像以前那样生长的话,你就会把你所有的力量都用于生长树干和树枝,最终成长为木材。你结不了果实,那么你的地位就会被别的醋栗树所取代。等有朝一日,你的枝头结满了甜美的果实,你就会明白这一切。到那时,你将会非常感激我。你会对我说,‘哦,他可真是一位明智和充满爱心的园丁啊!他知道我生存的目的,尽管当初我曾抱怨他对我太残忍了,但是,现在我非常感激他为我所做的一切’。”
  多年之后,年轻的园丁离开他的果园参加了工作。这些年,他不断地成长着,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一天,他所工作的部门里空出了一个领导职位,凭他的才能完全有资格获得这次晋升的机会。
  不知道是为什么,这次晋升的机会并没有如他所愿降临到他头上,单位里的另外一个人得到了提拔,而他则被调到了一个不太重要的岗位上,他的朋友们都觉得他非常失败。
  年轻人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住处,失声痛哭:“哦,上帝啊,您怎么能如此残忍地对待我呢?您说要好好地培养我,激励我成长。但是现在,我却被无情地排挤掉了,害得我在朋友面前颜面尽失。”
  想到这里,一种耻辱的感觉直冲向他的脑海,他的心中充满了辛酸。就在这时,他好像听到了一个来自过去的声音。“我以前好像在哪里听到过?”他很纳闷。
  这时,记忆在他的耳畔轻轻地说:“我是这儿的园丁。”
  他顿时屏住了呼吸:“是那蓬醋栗树!”
  记忆又用这位年轻园丁曾经说过的话说:“哦,请不要哭泣,我这样做对你来说是必须的,因为,你还没有为你所要追求的目标做好准备。等有朝一日,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一切的。那时,你将会非常感激我,你会对我说,‘哦,他可真是一位明智和充满爱心的园丁啊!他知道我生存的目的,尽管当初我曾抱怨他对我太残忍了,但是,现在我真的非常感激他为我所做的一切’。”
  想到这儿,他恍然大悟。于是,他虔诚地祈祷:“您是园丁,而我就是那蓬醋栗树丛。让我经受住人生的修剪吧,让我找到人生的位置吧!”
  40年之后,从前的园丁已经成为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每当他和家人在一起谈心的时候,他总是喜欢给他们讲起醋栗树丛的故事,讲起他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