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烤鸭

  爹在小区门口摆了个摊儿,卖烤鸭。第一次出摊儿,生意马马虎虎,挨到晚上8点钟,还剩一只鸭子。
  一个男人过来问:鸭子怎么卖的?爹说:16元一只。男人摸了一下口袋,说:只剩10元钱,不买了。爹叫住他:你可以买半只嘛,8元钱。男人回了头。爹抓起烤鸭,从中间一分为二。
  一个女人靠过来:怎么卖的?爹说:16元一只,8元钱半只。女人说:剩下的这半只给我。
  爹把鸭剁成块状时,女人说话了:我这半只鸭子怎么没有头?爹一看,头连在男人那半只鸭子上呢,于是说:男士发扬风格,把鸭头让给女士吧。男人不依:我最喜欢鸭头,凭什么给她。女人也不依:我的鸭子没有头,我吃亏了。
  爹没法子,只得说:别吵了,我把鸭头从中间劈开,一人一半。他们齐说:要一样大。
  鸭头是圆的,沾满油,爹劈鸭头时,刀打滑,不小心把左手削掉了一块肉。男人女人不好再说什么,提着鸭走了。
  爹从诊所包扎回来,连抽三支烟,对我说:明天你替我出摊儿,把摊头往小区里挪100米。出摊儿前,先把鸭头统统砍掉,鸭子还卖16元一只,鸭头另卖,一元钱一只。我说:成吗?爹说:照做就是。
  第二天,我在小区里头支开了摊儿。有个人问:怎么卖的?我说:鸭子16元一只,8元半只,鸭头一元一只。那人说:头怎么和鸭子分开了?我说:就这么卖的。那人不再说话,买了一只鸭,还买了4个鸭头。
  晚上收摊儿回家,我对爹说:今天来买鸭的人没说一句废话,还多赚了20元。爹吸一口烟,吐出,很惬意。
  爹的手好得差不多了,可他不让我撤摊儿,对我说:你在小区里再摆三天,我还摆在门口。
  爹重新摆上摊头的当天,我的生意就清淡了许多;没多久,爹匆匆来到我这儿,说:把你的鸭全给我。我把鸭给了爹,收了摊儿,躲在角落里远远地望着爹忙碌。
  爹卖光鸭的时候,天还亮,也就6点钟的样子。我走过去,看到他摊头前挂着一块硬纸板,写着:烤鸭16元一只,8元半只,鸭头一元两只。
  我守着冷清的摊头,在小区里头又熬了两天,鸭头依然是每只一元;后来,我就撤摊儿了。
  现在,爹的生意很好。有一回,我去瞧热闹,听到有个人说:他这儿卖得便宜,先前小区里头有个卖烤鸭的家伙,穷疯了,一只鸭头竟然要一元钱。我听了,不禁暗暗佩服老爹:姜还是老的辣啊!

多说几句话

  1965年,井直薰担任日本三洋电机公司营业总部的部长,负责公司的产品销售工作。?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零售店,和老板寒暄了几句之后,就谈起了这个店的销售情况。谈话之间,有个住在附近的小孩子来店里买灯泡。井直薰中断了与老板的谈话,站在一边看着老板是如何做生意的:拿出一个灯泡交给孩子,老板收钱,找钱,孩子离去……
  “老板,刚才的孩子是谁家的?”
  “不知道,大概就是附近的吧。”
  “平常,你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这样的商店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井直薰忍不住说道。?
  “我不是卖给他了吗?连钱也收了呀!”老板有点儿不解地说,“部长先生,要是你的话,会怎么卖?”?
  “要是我就这么办。”井直薰对老板说,“在小孩儿来到店里,说‘叔叔,买个灯泡’时,如果我认识这个孩子,我就和他交谈起来,问他家住在什么地方,家里有些什么人,并说上几句客套话:小朋友,上几年级了,长得可真可爱啊!如果孩子面露喜色,就进一步问他爸爸从事什么工作,有几个兄弟姐妹。也许你还可以由此得知,他有两个姐姐刚从学校毕业,现在在银行工作。”?
  “在拉家常的过程中,我把灯泡卖给了他。等孩子走后,我换上衣服,到他家去访问。”?
  “见到孩子的妈妈,我就对她说:‘敝店是某某电器商店。太太,刚才令郎到敝店来买了个灯泡,不知好不好使?’回答当然是好使,由此便引出了话头。‘听令郎说,你家有位小姐正当妙龄。我们在给客户送货时,曾有人家托我们打听哪儿有品貌双全的小姐。不知令爱是否有了人家?’这话决不会使有女儿的父母产生反感。”?
  “如果她高兴地说:‘噢,还没有。掌柜的,要是有合适的人家,请多美言几句。’那么我就说:‘明白了。我留意打听打听。在令爱出阁时,我店可以提供洗衣机、彩电和电冰箱的销售。’”?
  “这样,虽说不会马上成交,至少我利用小孩子来买灯泡的机会,向这家大人进行了推销,他们就可能会成为本店潜在的顾客。”?

让羊毛出在一只羊身上

  “阿尔迪”超市的所有者,是德国80多岁的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它是全世界公认的零售业航母,目前的身价已达400亿欧元。在美国,阿尔迪的年销售额现已达到48亿美元,它计划今后每年开40家分店,到2010年把总量扩展到1000家。同时,阿尔迪还在北美收购了那些被沃尔玛挤兑而破产的零售商。
  尽管年销售额达2000亿欧元的美国“沃尔玛”公司,销售额是阿尔迪的6倍,但阿尔迪每年经销的单件商品的总价值却超过4000万欧元,竟是沃尔玛的30倍。因阿尔迪只销售不超过1000种商品,比沃尔玛少15万种。
  德国人给阿尔迪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穷人店”。二战后,阿尔布莱希特兄弟从盟军战俘营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食品零售店。因为当时人们只想用最低的价格购买生活必需品,所以兄弟俩把价格定得很低。他们说:“我们的业务发展基础只有一个:最低的价格!”
  阿尔迪能从一个三流小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零售商,人们曾有无数个猜想,认为它一定有非常机密的营销方案,而且也会把它严严实实地隐藏起来。但出乎人们意料,它的制胜法宝只有两个字:“简单”!就是“简单”这两个字,令许多企业始终无法模仿。
  它简单到什么程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
  不做广告
  阿尔迪所有的商场,只有每周一期八开的《阿尔迪信息报》放在超市入口,对下周的新上柜货品作个介绍,由顾客随意自取浏览,便于顾客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商品。除此之外,绝不做其他任何形式的商品宣传。
  商品单调
  商场里只放着简单的600~700种商品。货品装在纸箱里堆在光秃秃的货架板上,价目表悬在头顶,而不是贴在商品包装上;瓶装芦笋和沙丁鱼罐头挤破了纸箱,手纸只有两种牌子,腌菜只有一种,每种商品只提供一种选择,即同类商品之中最好的品牌,每一种商品都只有一种规格的包装。商品都是能够迅速带出店铺的,包括罐头食品、纸袋包装食品、快餐食品、一些新鲜果蔬和冰冻食品等。除少量日用品、食品设有货架、冷柜外,其他商品均由店员打开纸箱包装,任顾客自取。
  员工人数少
  每一家阿尔迪超市的雇员都少于10名,他们都身兼数职。商场里没有现代化超市设备,没有使用条形码扫描仪和读卡机等现代化设备,坚持使用最简单的收款机,而且只收现金。没有人员为顾客提供装袋的服务,店员对商品价格倒背如流,他们心算和录入速度令人惊叹,整个顾客交款的过程非常快捷。
  不收尾数钱
  在阿尔迪,商品价格的尾数都是0或5。他们开始时经过测试,发现营业员找零钱的时间会影响销售,如果将找零钱的时间去掉,可以减少营业员数量,又可以多卖出为数不少的商品。于是阿尔迪决定,尾数0.05~0.09马克的商品,按0.05马克收款;而尾数0~0.04马克的商品,按0收款。这样做,既提高了商店员工的工作效率,又降价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不举债经营
  阿尔迪从不举债经营,扩张都是用已产生的利润来进行,因此风险很低。曾是阿尔迪的管理人员迪特•布兰德斯说:“阿尔迪的一个原则是:不仓促展开业务,而是先打好牢固的基础。基础一旦有了,它会行动得很快。”
  员工执行力强
  阿尔迪的用人原则是能力+高薪,非常注重员工队伍的精干和年轻化。与其他零售企业相比,阿尔迪的薪水要高出10%~20%。工作出色的员工有很多升迁机会,升任超市经理的即配给公车,升任部门主任的年薪可达到20万马克。因此,阿尔迪吸引了大批年轻的优秀人才加盟。
  有人这样形象地总结了阿尔迪成功的秘诀:只放一只羊!因为,无数个想放一群羊的人,到了最后,却一只羊也没剩下,原因就是他们被无尽的贪欲挤垮,而最后失掉了一群羊。所以,不管你做什么工作,在做事前,还是先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看看你到底适合放几只羊?

做管道人,不做提桶人

  一小时的工作换一小时的报酬;一个月的工作换一个月的报酬;一年的工作换一年的报酬——你是否落进了“时间换金钱”的陷阱?
  
  柏波罗和布鲁诺一直渴望有一天能通过某种方式,让他们可以成为村里最富有的人。
  一天,机会来了。村里决定雇他们两个把附近河里的水运到村广场的水缸里去,村里按每桶水一分钱的价钱付给他们。
  布鲁诺大声嚷嚷着:“柏波罗,我们终于有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我一天可以提100桶水。一分钱一桶水的话,一天就是1元钱!我是富人了!一个星期后,我就可以买双新鞋。一个月后,我就可以买一头母牛。六个月后,我就可以盖一间新房子。我们有全镇最好的工作。我们一周只需工作五天,就足以享受生活了!”
  但柏波罗不像布鲁诺那么大喜过望。提了一天的大桶,他的手上已经起了泡。他害怕明天早上起来又要去工作。他发誓要想出更好的办法,将河里的水运到村里去。
  “布鲁诺,我有一个计划。”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抓起水桶往河边奔时,柏波罗说,“一天来回提水才几分钱的报酬,太不划算了,干脆我们修一条管道将水从河里引进村里去吧。”
  柏波罗白天将一部分时间用来提桶运水,另一部分时间以及周末用来建造管道。因为他的薪酬是根据运水的桶数来支付的,所以,他每天的收入很低,而他的管道要产生可观的效益,则要等到一两年以后。
  布鲁诺每天赚的比柏波罗多一倍。他买了一头驴,配上全新的皮鞍,拴在他新盖的两层楼旁;他买了亮闪闪的新衣服,在乡村饭馆里吃可口的食物。村民尊称他为布鲁诺先生。
  当布鲁诺晚间和周末睡在吊床上悠然自得时,柏波罗还在继续挖管道。头几个月,柏波罗的努力并没有多大进展。他工作很辛苦——比布鲁诺的工作更辛苦,因为柏波罗晚上和周末都在工作。但柏波罗不断地提醒自己“一英寸、又一英寸……”。他一边挥动凿子,打进岩石般坚硬的土壤中,一边重复这句话。一英寸变成一英尺,然后十英尺……二十英尺……一百英尺……
  “短期的痛苦换取长期的回报。”每天完成工作后,筋疲力尽的柏波罗跌跌撞撞地回到他简陋的小屋时,总是这样提醒自己。
  一天天、一月月过去了。由于长期劳累,布鲁诺比以前更加驼背,步伐也变慢了。布鲁诺很生气,闷闷不乐,为他自己注定—辈子提桶而愤恨。他开始花较少的时间在吊床上,却花更多的时间在酒吧里。当布鲁诺进来时,酒吧的老顾客窃窃私语:“提桶人布鲁诺来了。”当镇上的醉汉模仿布鲁诺驼背的姿势和拖着脚步走路的样子时,他们甚至对他哈哈大笑。
  管道终于完工了!村民们簇拥着来看水从管道中流入水槽里!现在村子里源源不断地有新鲜水供应了,附近村子的人都搬到这个村子来,村子顿时繁荣起来。管道一完工,柏波罗便不用再提水桶了。无论他是否工作,水都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他吃饭时,水在流入;他睡觉时,水在流入;他周末去玩时,水在流入。流入村子的水越多,流入柏波罗口袋的钱也越多。
  管道人柏波罗的名气大了,人们称他为奇迹制造者,政客们称赞他有远见,恳请他竞选市长。但柏波罗明白他所完成的并不是奇迹,这只是一个很大、很大梦想的第一步。
  柏波罗找到因管道而失去工作的提桶人布鲁诺,诚恳地说:“我想教你和其他人建造管道——然后你教其他人——然后他们再教其他人——直到管道铺满本地区的每条村落——最后,全世界的每一个村子都有管道。”“只要想一想,”柏波罗继续说,“我们只须从流进这些管道的水中赚取一个很小的比例。越多的水流进管道,就有越多的钱流进我们的口袋。我所建的管道不是梦想的结束,而只是开始。”
  两年以后,遍布的管道生意把每年几百万的收入泵进了柏波罗和布鲁诺的银行账户。

与对手合作

  冰雪始融,春回大地。海洋里休眠了一季的动物们开始苏醒,并承担着养儿育女的重任。
  这个季节,是沙丁鱼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返回大海的时节。沙丁鱼是海洋中最有礼貌最守纪律的生物。在“迁徙”过程中,沙丁鱼数量庞大,多如天上的星斗,但它们非常自觉地排着整齐的队伍,似训练有素的大部队。浩浩荡荡,井然有序地向理想中的家园进发。海豚已经追随它们几天了,只等适合的时机、适合的水域“下手”。
  壮观、密集的沙丁鱼群跟着海水的“洋流”,跋过浅水,涉过深水。当它们又一次进入浅水海域时,蓄谋已久的海豚施了一个小小的“手段”,将其中的“一股”沙丁鱼截断。使它们从大部队里分流了出来。海豚们用超声波“误导”迷路的沙丁鱼群,将它们控制在“股掌”之间。可是,它们要想在短时间内吃到可口的沙丁鱼,却相当费力和困难。
  这是因为,海豚不能长期待在水底,必须每隔几分钟浮到水面呼吸一次。尽管海豚“捕猎队”团结一致,分工合作,轮流呼吸,轮流围追,可终究“一心不能二用”。在它们换气轮岗的时候,沙丁鱼不可能“坐以待毙”,而是更紧密地“抱”成一团,左冲右突、上蹿下游。这样的“战术”持续几十个来回后,海豚也会精疲力竭,功亏一篑,失去嘴边的一顿大餐。
  就在海豚们有些力不从心的时候,它们的死敌——鲨鱼不期而至。鲨鱼远远地嗅到海豚的气味,快速地朝它们的食物游来,准备进行一场生与死的搏杀。然而,当鲨鱼看到被海豚控制的沙丁鱼,如一个巨大的“鱼肉团”时,立刻自发地游到海水深处,也就是沙丁鱼群的下方,协助海豚合力“围剿”。瞬间,原本的冤家、死敌,精诚合作,目标一致:鲨鱼队“严守”沙丁鱼往下逃跑的路径,海豚队则分散在沙丁鱼上方水域的四周,进行包抄、夹击。沙丁鱼无路可逃,晕头转向,茫然无措地抱成一团,徒劳地左冲右突,却是掉进一张张“血盆大口”,水面上击起很大的声浪……
  箭鸟闻“讯”赶来,箭一样射进水里,大快朵颐。密集的箭鸟的身影,很快招来饥饿的毛水獭。毛水獭一见被包围、滚动的大“鱼肉团”,也顾不得箭鸟,一起加入“饕餮”的大军,分得一杯羹……等待沙丁鱼的,只能是“全军覆没”的命运。
  有位商界高手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今天的两个对手,为了生存而相互争斗、厮杀,但也许明天,两方就会携手共进,结为联盟。这,的确是聪明之举。

琴弦上的一个个音符

  25李书不会弹琴,可他每天都跟琴打交道,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加工企业,实现了他成为“提琴之王”的梦想。
  28岁那年,出身农民的李书当上了江苏泰兴市溪桥镇镇办乐器厂的厂长,专门给上海提琴厂加工弓杆、琴头等零部件。为了更好地发展,他想方设法和上海提琴厂搞起了联营,借助对方的技术、资金、市场,乐器厂才渐渐能独立生产出整套提琴产品。要知道,小提琴的制作难度非常大、工序相当繁杂,一把琴做出来得经过180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有差错都会影响小提琴的质量,自己的小企业终于能生产出整套的提琴产品,李书感到很自豪。
  1993年,李书第一次走出国门到法国参加一个国际乐器节。就是这一次出国,他发现了一个十分震惊的现象:他们厂的小提琴定价是28元,而国外同样材料做成的小提琴,却能卖到一千多元。不用说,这是制作工艺的差距,导致了价格的悬殊。而在这之前,李书还一直以为自己厂生产的小提琴有多么了得!知道山外有山,他花了一千三百多元,买了一把韩国琴带回厂,和职工一起研究它的工序。
  目光投向了国外,李书对各部门的考核也非比寻常:他规定各部门每个月必须上交一定数额的罚款,同时对质量过关的给予翻倍的奖金。管理人员因为有“罚款”的考核任务,要不断在工作中挑毛病,是真正的“鸡蛋里挑骨头”。工人担心受罚,都会努力做到最好,尽管如此,管理人员依然能找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按照制度,产品一旦找出毛病,工人一天的活就白干了。
  那一年,李书好不容易拿到了加拿大一份大订单。可产品发出去不久,却出现了变形、开裂的问题。经过检验,是在材料处理上出了问题。这次失败,李书赔给了对方二十多万元,相当于他们当时厂里半年的收入。想赚大钱的李书,遭遇到了他办厂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
  挫折最易让人开悟。李书没有白白交学费,二十多万元为他换回一个心底明亮:厂里的职工大多都是些没受过什么培训的农民,他们虽然有精湛的手上功夫,却因为没看过好东西,而无法做出好东西来。要想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得请高人指点。
  于是,李书决定去找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郑荃。
  李书和郑教授联系上后,说自己想到教授的工作室去看看,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亲眼看到郑教授精刻细雕的小提琴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请到郑教授当技术总顾问。为此,他隔一段时间就到北京拜访郑教授。直到两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才鼓起勇气发出邀请,请郑教授到自己的企业去看看。
  郑教授欣然前往。一家小企业一年生产几十万把琴,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却因为一把琴只能赚一元钱,投入与获利完全不匹配。这样的现状令郑教授心绪难平,他破例答应了李书邀请他担任技术总顾问的要求。从此,因为有了郑教授坐镇,厂里提琴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细。
  2002年年初,一家美国公司传来一份订单,要订购95把琴,但95把琴要的是95种样式。这是一笔赔钱买卖:六十多个模具要新开发,很多新品种得边摸索边做,而且,一个品种只做一把琴,对于搞流水化生产的企业很不划算,所有人都觉得这份订单不能接。李书却力排众议:“做生意哪能宗宗不亏本?用亏本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满意,等于在为自己的未来开辟财路。”
  在李书的坚持下,厂里如期赶完了这宗亏本的订单。后来,这家美国公司果然主动与李书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而且,每年的订货量都在增加——到现在,李书创建的江苏凤灵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制造企业,小提琴的生产量占到了世界30%的份额,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提琴王国”。
  不是将弓放在小提琴上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小提琴的发音跟制作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大的关系,每一个零部件都可能对音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仔细想来,李书所走的每一步,都像是他做琴的一道道工序;李书所做的每件事,都像是他琴弦上的一个个音符——而他成功的旋律和人生的美妙正是源自他的每一步、每件事!

烂西瓜与诺贝尔奖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一万和十万

  夏日炎炎。骄阳下,一群筑路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他们在修理着破损的公路地面。这时,一辆新款气派的“宝马”车停在他们身边,车窗开了,一个热情的声音响起:“嗨,保罗,是你么?”这群工人中的一个愉快地回答说:“是我,大卫,在这里见到你真高兴!”大卫走下带有空调的车子,和保罗乐呵呵地交谈起来,他们畅谈许久,才友好地握手道别。
  看着“宝马”车绝尘而去,工人们都难以置信地围过来,好奇地问保罗怎么会认识公司的总裁大卫。保罗耸耸肩膀说,二十年前,他和大卫也曾在同一条公路上工作过。
  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保罗,为什么二十年后,你仍在烈日下劳作,而大卫却成了公司老总?”保罗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说:“二十年前,我在为1小时2美元的报酬工作,而那时,大卫已经开始为整个公路工作。”
  听到这话,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如果你是个业务员,赚1万美元容易,还是赚10万美元容易?告诉你,是赚10万美元容易!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的目标是赚1万美元,那么你不过是追求糊口就可以了。如果这就是你的目标和你工作的原因,请问你工作时还会有兴奋的感觉吗?你工作时还会热情洋溢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赚十万容易,赚一万难,这便是梦想的魔力、梦想的价值。 

自己教练

  闲聊时,小张说:“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每天把小孩送去上各种强化课程——现在的孩子真幸运,如果以前我的爸妈懂得学前教育,不让我输在起跑点的话,我一定是个大人物。”
  我笑说:“不一定。如果大家都太早就往前跑,起跑点还不是一样?先跑不会变成大人物。而且,先跑不一定赢。”
  “怎么说呢?”小张问。
  “你没看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天生跑得快,但因为半路贪睡,还是输给乌龟。”
  “拜托,别讲那种老掉牙的寓言。”
  “才不是老掉牙呢,”我说,“让我们回过头去看,以前小学时前几名的同学,现在未必都很有成就。我倒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成功元素,并不是父母或师长怎么训练他,而是他怎么训练自己。”
  是的,不管别人如何发掘、激励你,如果自己不肯训练自己,还是很难在胜利之路上长久地走下去。
  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的教练,永远不会让自己怠惰下来。就算是同一父母所生、受到同样的训练,成就还是大不相同。书圣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和他并称“二王”,在书法上成就齐名。为什么呢?在王献之七八岁时,他爸爸早就知道这儿子有出息。王献之曾问父亲:“怎样才能写好字?”爸爸指着院子里的十八个水缸说:“如果你能够把水缸里的水写完,字写不好也难。”
  从此,王献之每天都从水缸里打水出来磨墨写字。几年后,水缸里的水用完了,王献之书法已不同凡响。
  再好的教练也只能担负启蒙工作,只有懂得自我训练,才会越来越出色。成功从来不是从被迫吃苦耐劳而来,而是从自我训练而来。前者压力太大,后者成就感与自信才会与时俱增。

谁没点蒙尘的时候呢

  ●年轻的伊内蒂·比萨从按摩学校毕业后,想在加利福尼亚美丽的蒙特雷地区见习接诊。当地的按摩机构告知该地按摩师为数众多,但却没有那么多的病人。于是在4个月中,比萨每天用10个小时挨家挨户地毛遂自荐,上门服务。他总共敲响了12500扇门,和6500个人谈并邀请他们到他未来的诊所就医。作为对他的毅力和诚挚的回报,在接诊的第一个月,他就医治了233名病人,并创下了当月收入72000美元的记录。
  ●开张的第一年,可口可乐公司仅售出了400瓶可口可乐。
  ●超级球星迈克尔·乔丹曾被所在的中学篮球队除名。
  ●赛拉·霍兹沃斯10岁时双目失明。但她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登山运动员,1981年她登上了瑞纳雪峰。
  ●瑞弗·约翰逊,十项全能的冠军,却有一只脚先天畸形。
  ●赛乌斯博士的处女作《想想我在桑树街看到的》被27个出版商拒绝。第28家出版社——文戈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并售出600万册。
  ●里查德·贝奇只上了一年大学,之后接受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的培训。20个月后他羽翼初丰,却辞了职。后来他在一份航空杂志社任编辑,旋即破产。失败接踵而至。当他写出《美国佬生活中的海鸥》一书时,他仍然觉得前途未卜。书稿搁置8年之久,其间被18家出版社拒之门外。然而出版之后即被译成多国文字,销量竟达700万册。里查德·贝奇也因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受人尊重的作家。
  ●当艾利斯·赫利还是一个尚未成名的文学青年时,在 4 年中他每周都能收到一封退稿信。后来艾利斯几欲停止写作《根》这部著作,并自暴自弃。如此 9 年,他感到自己壮志难酬,于是准备跳海,了其一生。当他站在船尾,看着波浪滔滔,正欲跳海,忽然他似乎听到所有的先人都在呼唤:“你要做你该做的,因为现在他们都在天国凝视着你,切毋放弃!你能胜任,我们期盼着你!”在以后的几周里,《根》的最后部分终于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