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铃声中喜创业

从2003年夏天开始,当我们拨打朋友的手机时,越来越多的手机中传来的不再是熟悉的“嘟嘟”声,而是“您好,这里是7头猪电脑热线”、“对不起,您呼叫的机主已飞往火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听觉时代。
彩铃是手机业务中最新潮的服务项目,2004年创造的价值快要突破9亿人民币,今年,这个数字还会翻番。
捕捉商机先“声”夺人
4年前,肖乐刚走出北京广播学院校门,就应聘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频道一个小栏目做主持人。
2003年6月的一天,肖乐给一位同学打电话,电话拨通后却听到一个富有磁性、极为幽默的男中音:“喂,我是波斯狗,我的主人最近有点儿累,经常加班呀,非常需要你的关怀。你可以在电话中安慰安慰他,或者听他骂你几句,让他出出气……准备好了吗?我要接通啦!”
肖乐吓了一跳,以为自己打错了电话,惊愕片刻才传来同学爽朗的笑声。同学告诉他,这叫彩铃,是目前手机声讯中最时髦的玩意儿!
彩铃给肖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情烦闷或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时,他就给同学打电话,只为听同学手机里那些搞笑的彩铃声,所有烦恼也就在一笑中释然了。
不久,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盯上广播电台,合作开通《彩铃乐翻天》栏目。年轻时尚的肖乐终于明白了制作彩铃的整个过程。彩铃像手机短信一样,先由写手撰稿,再由音质有特点的人朗读,录音后再卖给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通信公司,然后设置在用户的手机上。肖乐想要做好这档节目,就必须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彩铃,但这些彩铃素材到哪里去找呢?
女友李倩鼓励他干脆自己做素材库。肖乐叫苦道:“别逗了,我连手机短信都没写过。” 李倩说:“你忘了上学时,你曾给《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配过音?还是播音员呢,你完全可以自己做彩铃啊。”
有了女友的鼓励,肖乐增强了信心和勇气。从此他开始搜集与彩铃有关的信息,并自己撰稿、录制彩铃。
娱己娱人声势渐大
到2003年底,肖乐制作了十条彩铃,节目也成功地完成了一期。这时候肖乐才感到,制作彩铃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写些搞笑的文字,然后朗读录音。他拿着自己录制的彩铃磁带,心想:我可不可以卖彩铃呢?
第二天,肖乐就专程到北京移动通信公司,找到有关部门负责人谈了合作想法。对方让他出示了作品,并请来几位业务专家一同听审,觉得他的彩铃作品创意非常好。负责人说:“我们现在急需建立彩铃素材库,你的彩铃作品我们都要了。”
肖乐非常振奋,回来后,他和女友商量成立一个专门制作彩铃的工作室。他买回了带刻录设备的二手电脑,租了间10平方米的房子,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2004年春节后,肖乐的第一批产品出来了:20条彩铃,加上原有的10条,共30条。肖乐拿着这些作品,与北京移动通信公司底下的一家虚拟运营商签订了合同。根据合同,一条彩铃手机用户每下载一次,肖乐就有0.4元的分成。
一个月后,通信运营商打电话通知肖乐来领第一个月的分成。肖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21000元。电脑打印下载清单显示他的彩铃在一个月内,竟然被手机用户下载了5万多次,其中最多的一条被下载了2337次。
高兴之余,肖乐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彩铃是手机的一项新业务,它时尚、前卫,一定会很快地流行起来。如果不抓住目前的空当大干一场,等其他人意识到了,自己就会变主动为被动。
2004年5月的一天,天津电信公司一位增值业务负责人通过北京市电信公司找到肖乐,听了他的彩铃作品后,当即与他签了约。这位负责人高兴地说:“你的彩铃做得不错,但作品不能单一,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肖乐感到他说的话非常好,自己的彩铃作品都是自己一个人录制的,未免有些单调,如果有女声、老年声音、童声以及各种有特色的声音,那就更加完美了。有声有色乐在其中
肖乐立即招聘了4位符合条件的员工,大家共同努力,新的彩铃作品很快就诞生了。
“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呀,我坐完奔驰添宝马,没事西方去吃龙虾……干吗哪,干吗哪,别唱了,说你哪!快来接电话吧。”
“波斯猫,我的手机没电;波斯猫,我的卡里没钱;波斯猫,既然好久没见,还不如请我吃顿饭聊聊天。喵喵喵,最好吃吃海鲜;喵喵喵,我最爱吃螃蟹;喵喵喵,如果没有意见,准备好我们现在就来接……”
从第一份合同开始,一传十,十传百,要与肖乐签约的公司越来越多,肖乐的彩铃生意更加红火了……
到6月份,不但电信公司找上门来,就是一些电信营业门市部也纷纷慕名而来。肖乐明显感到应接不暇,分身乏术了,他只好再次扩大规模。
此时,肖乐手里已经积蓄了30多万元,他决定再次招兵买马,把工作室注册成彩铃制作公司——乐乐声工场,并在北京朝阳区建国路SOHO现代城租了写字楼,重新购置了电脑设备,公司扩大到32人。
肖乐知道彩铃制作关键在两点:一是写,在创意;二是声音,在特色。于是,他发动所有的工作人员,让每个人都尽力发挥,发出有特点和搞怪的声音,并鼓励大家用各自的方言说话。
除了成人的声音,肖乐想到了童声。孩子的声音天真可爱,让孩子来念彩铃,效果一定很好。肖乐决定制作一系列童声彩铃,并起名“手机小强”。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周星驰的无厘头文化,这个虚拟的小强就是无厘头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形象——蟑螂。这一系列的彩铃时尚、幽默、自然。肖乐相信,谁听到这样的彩铃都会快乐地笑一把。
肖乐跑了几家幼儿园,不是被人拒绝就是声音不理想。一天,肖乐的一位朋友结婚,他被邀请主持完婚礼后,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过来,小男孩用幼稚、清亮、个别字发音不准的童音对他说:“叔叔,我听到过你的声音。”
肖乐笑着问:“在哪里听过?”男孩说:“在我爸爸的手机上。”肖乐一听这小男孩的声音甭提多高兴了,这正是他多日来苦苦寻找的声音啊!他立即说:“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声音放到你爸爸的手机上去!好不好?”小男孩高兴得一下子跳起来说:“好!好!太好了!”
于是,手机小强的彩铃就录制出来了,“喂,我是手机小强,我的主人最近有点儿累,经常加班呀,非常需要你的关心。你可以在电话接通后安慰安慰他,或者听他骂骂老板,让他出出气……准备好了吗?我要接通啦!”这个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的搞怪童音,就出自这位5岁的孩子之口。
“小强彩铃”一推出,达到了每月数万的点击下载:成为“乐乐声”的主打作品。单就这一条彩铃,目前已经创造了近20万元的利润。同时,肖乐还开展了企业彩铃业务,专门为企业制作宣传的铃音,供企业集团内手机用户使用,以此提升企业形象。
肖乐的彩铃快乐着别人,也让自己快乐着。一次,肖乐打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电话里居然传出自己的声音,原来身边不少朋友都用上了他制作的彩铃。这些意外的收获让肖乐忘记了工作时的辛苦,给了他更大的动力。
短短一年的时间,肖乐的公司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据业内人士估计,其公司有形资产超过了500万元。那些已经投放在市场上的彩铃,还以裂变的形式,源源不断创造着财富。
有市场的地方就会有压力,肖乐认为,不久后其他彩铃制作公司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这块蛋糕还很大。他相信,只要符合市场规律,用创意和声音制造出更多的欢乐和时尚,就会继续走在最前面。

只要奋斗,专科生的天空也精彩

在本科生多如牛毛的时代,专科生似乎总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何况是农林类的专科生。但我也有翱翔天空的梦想,尽管我除了自信和追求一无所有。
超低空飞行,让师生自豪的专科生
从踏进系里最后一届专科生的行列,我就成了第四类公民(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高考前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好多同学原本打算考研,但专科生考研必须等到毕业两年后,还必须提供“英语四级证书,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论文或与大学本科相关主干课程的成绩单”。这些离我太遥远了,真是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渺茫。
许多同学因此放弃了来校时的理想,过起了猪栏式的生活,酗酒、聚赌、泡妞、在网络里沉醉不知归路,能逃出大染缸的实在是微乎其微。没想到大学生活如此狼狈,我打电话给父亲准备复读。善意的班主任却劝导我:为什么三流的专科就不能出一流的学生?只有懦夫才会给自己堕落的理由!这催我猛醒。
我想脱颖而出,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于是,学校早起的队伍中从此多了一员,图书馆也开始频频出现一个苦读的小伙子。面对同学“书呆子”、“神经质”的指责,我仍认真听课、做笔记,其实那真是一种“破帽遮颜过闹市”的心态,我感觉自己就是被树阴遮住的苔藓,非常渴望阳光。国家计算机二级,我是在别人的讥讽中考过的,这让我感到,只要从阴霾里走出来,阳光仍能普照到自己。
大二下学期,学校组织专升本,录取后能随同级的本科生一起上课!我以为自己的春天来了。一个月的起早贪黑、食不知味,做梦还在背英语、做习题,但面对一次性要交纳逾万的培养费和学杂费,看着苍老的父亲和四壁徒空的家,我感到生命是那样不堪承受,在师生的惋惜声中我放弃了。
我特别想考英语四级。由于专科班不做论文,我借来本科英语教材,买来复习资料,在空荡荡的自习室里艰难备考,那情景就像一只吞吐泥沙的螃蟹。最终,我在学校组织的预选合格后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成为系里惟一在学校通过四级的专科生。
尽管有时没有掌声,大学仍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凭着自己的文字特长,我成了校记者团的采编部长、校文学社副社长、诗社社长兼社刊主编,在凌晨1点被人拉起来写新生军训检阅时的台词,各级领导满意了,才倒在床上空腹大睡。1999年我参与策划了“首届西北五省农林类院校人才交流会”采访活动,近距离接触了一些知名企业家,这些都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离校时,我连续三年综合测评全班第一,是校级优秀毕业生,获得了二十多本各类获奖证书。
逆风飞扬,在中法合资企业当高管
鹰隼的快乐在天堂,想做雄鹰就要搏击长空。
2000年全国就业形势十分萧条,过年回家,我曾四处推荐自己,但没有什么结果。返校后恰逢第二届西北五省农林类院校人才交流会,刚进会场我新西服的钮扣就被挤掉了一颗,就在我落魄地准备迈出门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东的一家中法合资企业,结果以食品工程专业惟一的例外被录取,当晚就签订了协议。我就这样来到了山东凤祥集团——肉鸡生产加工业界排名第二、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30多个子公司、13000多人。后来才知道那位主考官是集团办公室副主任,对文字的共同关注使他录用了我。
我很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在车间分组实习的时候,我在-18℃的温度下咬牙坚持了三个月,那种刺骨的冰冷至今令我心有余悸。更糟糕的是,被指定由我带的几个本科生因为我是专科生,对我有点不屑一顾,我极艰难地获得了他们的认可。实习结束时,当年引进的120余名大学生有四人获得A,我的小组占了三个,但我的一条腿从此患上了慢性关节炎。
年底集团组织竞争上岗,专科学历的我像找不到爹娘的孩子,但在接受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培训时的执著和最终成绩,使集团企业发展部经理向技术开发部经理举荐了我。我最终没从事自己梦想的技术开发,行政总监把我调入了集团办公室当秘书。个人在职场是没选择余地的,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我不得不以小学生的态度、老黄牛的姿态学习行政公文、待人接物和企业管理。在这个许多政要都指导参观过的公司里,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细心、富有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哪怕是加班到深夜,甚至凌晨,我也会全力以赴。2002年我被评为集团“劳动模范”,被直接任命为秘书科长、董事长兼总裁的秘书。我现在仍认为那几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几年。董事长是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他的经营理念和处世原则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跟随参加总裁办公会、中法合资董事会、高级经理经营分析会等等,我感觉自己的确学到了不少东西。协助接待许多部司厅局级领导,有幸聆听诸多国内知名专家的项目论证和分析,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但其间的努力也是常人无法想像的,连续的超负荷加班已是家常便饭,我没有真正体会、享受过节日的气氛,我强迫自己学习管理实务、商务知识和谈判技巧,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是奢侈。在空暇的时间里,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发表了专业论文6篇,打破了公司十年没人发表论文的局面;同时发表文章120余篇,并在去年被吸收为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2003年4月,集团斥资21亿元进军乳业,我被任命为子公司副经理,分管行政,参与新公司的筹建。此时距我毕业还不到三年,好多人羡慕不已。可我已经把自己都献给了公司!
奋斗不止,在没有鸟飞的天空翱翔
毕业已近四年了,我联系好学校,准备考研。虽然系里还没有在职专科生考入的例子,但我毅然辞去了副经理的职务。
家人很不理解我的举动,同事更是找不着北:一个发展潜力这么大的高管都要考研,可公司招录的硕士工资也就2000元月薪的水平。但我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我选定了一位西北著名的生物工程技术博导教授,导师对我的经历很感兴趣,增强了我的信心。但在单位我仅背了一遍英语单词,有门专业课我先前根本就没见过,其他教材连一页都没翻过。面对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我填鸭似地强迫自己消化吸收,把每天都当成星期一。
孤军奋战的寂寞、孤独常常吞噬着我的灵魂。我有时会在夜里回宿舍的路上问自己:放弃舒适的环境来这里经受磨难,值得吗?可苍穹中好像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只有懦夫才会怀疑自己。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蚂蚁,把碰到的骨头一点一点地吞进肚里,这是真正的透到骨子里的坚持。
我不得不拿自己的健康赌一把。由于殚精竭虑的学习,缺乏锻炼,我突然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快步上一次五楼就大汗淋漓,来回吃饭的路上,我最多的动作就是揉太阳穴和发酸的眼睛。但我能做的就是靠营养品来弥补体能的匮乏,并在晚上回宿舍前在凛冽的夜风中围绕400米的操场跑一圈。“人生能有几回搏”,毕竟想做事的人不少,可踏踏实实地做事的就很少了,把事情做成的就更微乎其微了。
考研痛苦的是过程,令人激动的是结果。分数下来了,我总分345分,分数线只有288分。可专科生复试还要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必须及格,否则不予录取,结果我在8天时间内又复习了3门课4本书,还准备了英语口语的一些基本内容,此外,我报的一门加试课没有指定教材,也没考试范围,全凭自己找书看。
全校共有5个过线的同等学力考生需要加试。专科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报名资格审查刷下去一部分考生,初试是又一次大浪淘沙,中间又冒出来加试,所有成绩都合格才能参加复试,但我已经过了鹰的历练。
现在返回校园重新做起了学生,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因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得到已是如此地不易,我怎么能主动放弃呢?我只是在天空里飞了一个圆弧,而我所准备的是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魏文斌:在迷宫一样的眼底穿行

魏文斌,眼底病专家。1965年生于安徽桐城农村。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医务部主任,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光明使者——魏文斌热爱并敬畏这个称谓,因为光明是他的信仰。
心底那巨大的充实感,被他“确诊”为幸福
太平间里真冷。魏文斌搓几下手,戴好手套,一一备好用具,拿起手术刀——开始工作。
他的工作,是从刚刚去世的死者眼部取下角膜,作为医院眼科手术的材料。这尚有余温的躯体,生前留有志愿捐献器官的遗愿,魏文斌动作轻柔,像是怕弄疼了他。
是魏文斌主动提出去取材料的,那时他毕业刚参加工作。这活儿挺苦,没人愿意干,但是,想到每取回一个角膜,这世界就又多了一个能看见光明的人,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取材料自然是没时没点,只要得到某医院志愿捐献角膜的人去世的通知,就必须立刻前往。因为病人死亡超过六小时,角膜就作废了。最苦的时候是午夜时分,睡得正沉,被电话惊醒,一边说“好”,一边穿好了衣服。近的医院就骑车去,大冬天的,冰天雪地里上身前倾,双脚奋力冲刺……
这样的工作他做了三年,共取了1000多副角膜。对他来说,1000多次的辛苦就是1000多人的光明。
取角膜前常常需要再与病人家属协商,等到正式工作时,时间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快、准、稳。直到现在,他15分钟取18个材料的记录,依然无人可破。那把魏氏“无影飞刀”,正历练于此。
“吃苦是多好的事情啊!”因为直到今天,他的全部梦想就是那三个字:好医生。有医术又有医德那样的——好医生。
除了在取材料的时候随叫随到,生活的常态是泡在病房里。白天出门诊,拿个小本,跟在老师和病人屁股后头,记下遇到的一切情况,遇到不懂的赶紧翻书;晚上吃过饭再拿个小本,去图书馆,记笔记。通常是在关门的时候被轰出来,月亮圆滚滚,仿佛自己周身都被它镶上一圈银边儿,心底那巨大的充实感,被他“确诊”为幸福。
五年后升主治医师同时选择主攻专业,他没有选赚钱多出活儿快的专业,而是选择了科研含量最高、最苦最累,却最不容易赚钱的“眼底病”,因为“要选就选最具挑战性的,这样发展空间才大,否则,只是个工匠”。
原来,光明就是在黑暗中修炼而成
直至真正成为一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时,他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
“无论医生怎么努力,无论手术多么完美,但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结构的特殊性,不少患者术后很难达到0.3以上的视力。那种做白内障手术时,患者的视力一下恢复到1.0,摘下纱布时患者雀跃甚至惊叫的神情,我很久没有看到了……”在一本叫做《同仁眼科手术笔记》的书里,魏文斌坦言。
他问自己,我每天在暗室里仔细搜寻着脱落的视网膜皱襞后掩藏的裂孔;每天透过镜头那一束光线,在手术室里一点一点将视网膜展平……这些繁复细碎的劳动,却常常无法提高视力,我所做的这一切,有意义吗?
直到有一天,他在给一位患者做检查后告诉对方:“你的眼底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但是0.03的视力只能这样。” 0.03,意味着他只能用放大镜并贴在上面才能看清。可是那位患者却突然激动起来,连声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有了这0.03,所有的事我都能干呢!”
这位高度近视的单眼患者,右眼已失明多年,左眼视网膜脱离。两次手术失败后,来到同仁医院,由魏文斌做了手术。
“大夫,我来北京就是怕左眼也像右眼,黑呀!那种感觉,您不理解,不知白天黑夜,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想,这回做不好就去死。现在看一切,亮堂堂的,我可以自己走路,自己照顾自己!高兴呀!”一瞬间,魏文斌顿悟,原来0.03对黑暗来说就是全部的光亮,原来,光明就是在黑暗中修炼而成!
那一小束光线笔直地穿越暗夜,像一句关于光明的预言
29岁,魏文斌被派往法国国家眼科中心国立眼科中心医院巴黎第五大学研修。留学的一年里,他一刻都不敢怠慢,拿着本子,跟在外国同行和病人的后头。那些日子,做梦都在迷宫一样的眼底穿行。
一年后,他回到了同仁医院。
归来那日,秋天的北京天高云淡,他下意识地握了握拳,这个一向冷静的男人竟也有几分激动——是,他不辱使命;只是,只有病人才能检验他是不是学成而归。
那是他一天里的最后一个手术,他已经在手术台上站了八个小时。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可是就在他为病人的眼球缝最后一针的时候,眼球突然鲜血四溢——这是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是临床最难处理的、内眼手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被称为眼科医生的灾难。
他没有片刻的迟疑,从容止血,指挥若定,半小时后,化险为夷。术后没来得及和同事说话,他就匆匆走了……
回到办公室,拧亮台灯,他迅速记下手术过程。那一小束光线笔直地穿越暗夜,像一句关于光明的预言。
此后,又成功进行了数例同类手术。那段日子,他激动、兴奋,向来安静的他有时也会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要知道,这项技术能给多少患者带来光明啊。
一年以后,在确认自己的成果是一次安全的革新后,他才在全国中青年眼科学术大会上,向同行作了汇报。那次会议评出了五个一等奖,他获得的,是五个第一里的第一。而他所在的同仁医院,几乎是最后一个得知的。
他的另一项成果是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显微手术技术,专门应用于葡萄膜恶性黑色瘤的治疗。这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是摘除眼球。在默默地做了几十例此类手术的三年后,他才将其公布于众……
1998年夏,来中国出差的美国亚美通讯公司总裁麦克先生,左眼突然视网膜脱离。更为糟糕的是,麦克患白内障青光眼等多种眼病,又是高度近视,手术难度足以令任何一个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望而生畏。为麦克做检查的医生建议他回美国手术,可是视网膜脱离属急诊,稍有延误,视网膜细胞就会变性,结果可想而知。最后,麦克投奔同仁。
手术开始了,局部麻醉后的麦克始终咬紧牙关,潜心手术的魏文斌依稀听到“嘣”的一声闷响,后来才知道麦克紧张得崩掉了半颗门牙。
手术相当顺利。第二天,魏文斌为麦克摘纱罩,他能感觉到麦克的忐忑,真怕他紧张到再崩掉另一半牙齿。就在纱罩被摘掉的那一刻,麦克小心翼翼地睁开眼睛,而后,惊喜地叫出了声——他的裸眼视力已恢复到0.5,矫正视力竟然达到1.0!
回国后,麦克到几家眼科中心复查,所有的国外同行都赞叹:手术做得棒极了!
你知道“仁心仁术”吗?
周五的“普通诊”,也就是挂号费最低、面向普通大众的门诊。比起300多元一位的VIP门诊,可是要累多了,因为全国的病人好像都在这天涌来。
下午3点,病人基本上看完了,助理正打算收拾一下,魏文斌问:“那个小孩儿呢?”
“什么小孩儿啊?”
“就是那个农村小孩儿……”出去一看,果然有个顶着肿得晶亮的大眼皮的孩子,被爸爸领着,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注意到的。
爷儿俩一大早赶过来,却没挂上号,他直接就给检查了。孩子本来想哭,他细雨和风的,那小孩儿就甩荡起两条小腿儿,吸溜一下鼻涕,一副很享受看病的样子。
他看病完全站在病人立场上,能省钱就省钱,可以吃药就绝不开刀。那些打农村来的眼泪汪汪的病人,他会给他们开既便宜又好使的药。护士范蕊问记者:“有个电视剧叫《仁心仁术》,你知道吗?我们魏老师才是仁心仁术。”这会儿,停下工作,胃就知道饿了,他去吃过了饭点儿的“午餐”,又觉得比较幸福:因为逢周一、周三手术,得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吃上“午餐”呢。

 

海岩:我是中国最勤奋的作家

  海岩每天能够开始写作的时间不会早于晚上22点,有时他困得意识模糊了,还能继续写一会儿。

  沉寂了几年的海岩忽然又热了起来。江苏卫视将他的旧作《玉观音》、《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打包改编,起名《生死之恋三部曲》,100集一起推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重拍了电视剧和电影版,他描写记者行业的新剧本《独家披露》也由高希希执导。

  面对与同期出道作家相比,依然屹立在潮头的现状,海岩的说辞有点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最好没人理他,同时他又有点得意地回忆起前些年媒体为他举办“海岩剧20年”的场景。“20多年了,我始终在一线编剧的位置上,文学这事儿是难过,不像演员,演个戏又红了,文学是原创,过了巅峰就会沉寂。当时很红的作家,现在都不红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

  海岩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两张面孔,在昆仑饭店,他是威严的董事长;对朋友对儿子,他会变得尖刻,曾有人建议他写喜剧。这缘于他的生父——一个知识分子型国家干部。“我父亲宁丢人缘不丢包袱,得罪了不少人。我吸取了他的教训,说话还比较有分寸感,但我承认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我就没有他的才华。”

  父亲讥笑海岩“聪明绝顶,不学无术”。天下大乱时,父母被关起来,海岩当了几年野孩子,因为生得瘦小,总挨揍。他崇拜力量,带着生存欲望强健体魄,成为游泳、篮球高手,又被单位领导评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上楼从来是一蹦四个台阶,第一次意识到身体不好,是只能跨两个台阶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便衣警察》的手稿藏在壁柜里,父亲发现后讽刺道:“你还能写小说?为了批判看看吧,我不是你爸爸根本就不看这种东西。”第二天晚上父亲敲他的门:“后面还有没有?赶紧拿过来。”听到平生第一个读者不肯说出口的表扬,海岩预感他可能成了。

  从部队转业到公安系统,开始刮学历风,口才和笔头都不佳的海岩受不到尊重和重用,很自卑。参选北京市监狱团总支书记时,他在大会上只张嘴不出声,除非只有两个人,三个人他就紧张到不行。当他意识到领导就是“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又把自己锻炼得滔滔不绝,他的才能基本都是靠后天努力得来的。

  《便衣警察》发表后,海岩成为公安文学四才子之一,从没文化一下子变成了有文化。公安部搞了学历速成班,分初、高中和大学,海岩得从初中班学起,每个生字抄20遍。《北京市夜校作文逊把他写的《一件小事》选上了,公安部夜校校长亲自操刀修改,改得令海岩极其恶心,从此他再不让别人改他的文字。

  不久,***妈得了肾病,海岩没时间去夜校,作为公安部的“文豪”,同时又是第三梯队后备干部之一,他逃过了学历风。后来作协为解决知名作家的学历问题,在武汉办了作家班,需要住校两年。公安部批示:此人表现很好,只是工作走不开。于是,海岩到现在还是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

  海岩比书斋作者多的是一份生活体验。1976年“四五事件”,他作为便衣被派往天安门观察群众,如果有人写了“反动标语”要跟出场外。那天下着大雨,他们一直守着,领导后来问海岩为什么没有跟出去。他装傻说:“都是文言文,我看不懂。‘扬眉剑出鞘,我哭豺狼笑’,我还以为是革命群众写的。”

  三个月后唐山大地震,他是北京抗震救灾先遣队的第一批。这两次记忆都变成了铅字。在部队里他当过炊事员,转业后先后辗转于劳改局、前门大街派出所等部门工作,是白纸坊路口站过半年的交警,在公安部政治保卫处负责抓“反革命”,潜伏在竹园宾馆搜集情报,现在又在一个拥有17万员工的集团当老总。

  北京电影乐团团长王立平请他帮忙联系国际刑警,抓捕一名携带意大利小提琴出逃的工作人员。尽管案子没破,还是成了海岩的素材。“我创作的东西都来自于我的生活,只不过是我对生活的积累和记忆,不是对具体事物、人物和细节的记忆,而是对生活规律的判断,对生活情绪和情感、观念的积累。”

  在父母眼里,海岩是家中唯一没上过大学的人,干的也是炒菜、端茶的活儿。20多年前,海岩说过:“像我们这种中年人,你要照顾到老的感情,照顾到小的情绪,太累了。”

  “我没有宣泄的出口,就是忍着慢慢消化。”别人通过抽烟、飙车、购物来减压,这些方法对海岩都不管用,他也不向人倾诉,只能埋在他编织的故事中化解白天的烦恼。

  但他也承认,他得到的最大的尊重来自于他的企业,而不是文化。与其他领导吃饭时,人家夸他写得好。他问:“你看吗?”对方说:“我家保姆看。”从企业界到作家圈,没有人和海岩谈文学。

  相比本职工作,写作只占海岩业余时间的十分之一,尤其是近两年。他的写作工具更让人咋舌,他让记者看他的手机,新小说是以短信的形式,只要有一点空闲,比如吃饭时等上菜,他就写一条发给秘书整理。他不像别的作家辗转于灵感枯竭,体力够就没问题。海岩每天能够开始写作的时间不会早于晚上22点,有时他困得意识模糊了,还能继续写一会儿。因此,他常骄傲地宣称,他是中国最勤奋的作家,就像他总结自己的职场成功学秘诀:勤奋+忠诚。对写作,他也有这种本能的责任感。

我要上大学

  6年后,终回校园

  “每到开学前,我会列一个名单,一个个去借钱。”王志方说。从中学开始,他就是这样为自己和两个弟弟筹学杂费的。

  王志方的家境困难,他两岁时父亲得了精神病,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还欠了一大笔外债。于是,母亲和姐姐外出打工,赚的钱大多用于给父亲治玻王志方很早就告诉自己,他是家里的支柱,他要照顾好父亲和弟弟们。

  家里的墙上贴着姐姐上学时得的奖状,王志方清楚地记得姐姐辍学时哭得红肿的双眼。为此,他和弟弟们学得特别刻苦。“我们都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王志方坚定地说。

  2003年7月,王志方如愿考上了湖南大学生物系。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都非常高兴,熬了这么多年的苦日子,终于看到希望了,家里出了大学生了!但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很快被学费冲走,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学费6000元,再加上学杂费和生活费等,差不多一年要12000元,这对王志方来说犹如天文数字。亲戚们都不富裕,没有人能替他做担保申请到贷款。但是,王志方还是乐观的,他想到可以在大学里勤工俭学,可以申请补助。打点好行李,王志方揣着千方百计筹来的2500元,踌躇满志地去湖南大学报到了。

  到了学校,王志方找到学院领导说明困难,学校减免了他900元的学杂费,并同意他延期到11月缴足学费。后来,王志方申请到白沙集团提供担保的每年3000元的助学贷款,他又申请把大二的贷款提前支取,总算把学费凑够了。为了赚生活费,每到周末王志方就去做家教,业余时间收废品、刷盘子、搞推销,搬桶装水,只要能赚钱,不管多苦多累,他都愿意做。

  第一学期他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后来看到班上贫困同学多,就主动让出了机会。王志方在家教方面很有一套,如果一直能接到家教的活儿,生活费就好赚了,只是家教并不那么好找。

  大二开学,王志方没有钱交学费,二弟正在念高中。“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就一个想法,不能让我弟弟没学上。”最后他决定退学。当王志方打电话告诉母亲时,母亲在电话里大骂他不孝。母子俩在电话里大哭一场,王志方哭自己的大学梦,母亲哭的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离开学校,王志方先后到东莞、深圳、耒阳、长沙等地,做过搬运、基建、保安、样品研发、门窗安装等工作。打工的日子充满了艰难和辛酸。为了多挣钱,他玩命地干,不管活多重、多脏、多累,甚至一天工作18个小时;他省吃俭用,中午没吃完的饭菜就留到晚上吃。在建筑工地上,王志方每天挑沙、拉砖、砌墙,十个手指头和两只脚被石灰、水泥腐蚀,露出了红红的血肉。手指上每天要换胶布,每次连皮带肉地撕下来,疼得他浑身冒冷汗。

  王志方笑说自己是打工者的异类,他在哪里打工都带着大学课本。累得要命的时候就翻看课本,看累了,把课本一本本撂起来当枕头。常常有工友调侃他:“大学生就是不一样,连睡觉都是睡在书上的。”

  打工两年,赚的钱只够温饱。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收获的满足感太过悬殊,这让王志方倍感痛苦和煎熬。当得知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后,他艰难地作出复读的决定,回到家乡,插班读高二,他要重圆大学梦。

  “我在黑板报上写下自己的目标是:北京师范大学。班上的同学都笑我。”王志方说。从听不懂数学课的慌乱到每次考第一,王志方付出了所有的努力。2009年,他从容地以高分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再次上大学,王志方走进校园时,没有了当年的新鲜感,有的是对未来的确定:“回家乡,当老师。”

  三兄弟端一碗饭

  吃苦、流泪、受罪,当王志方说起来时,仿佛是别人的事情。但是,说到弟弟们,说到风雨飘摇的家时,王志方的眼圈红了。

  王志方很早就一边读书,一边挤时间打零工和短工,带着两个弟弟种地。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三兄弟很小就落下了胃玻有时亲戚邻居们看着三兄弟可怜,就叫他们一起去吃饭。王志方那时候脾气倔,宁愿饿肚子也不去。弟弟怕他饿着,就把饭端回家,三兄弟分着吃一碗饭。“这样的饭我每次都是和着泪水吃下去的。”

  王志方说当年他的退学如同一场地震,三兄弟都受到了冲击,留下阴影。“以前都是我扛着,这下二弟感觉到很重的担子,整个人都变了。”王志方退学后直接南下打工,过年回家才发现活泼开朗的二弟变得不说话了。2006年,二弟要高考了,王志方专程赶回家,为弟弟的高考志愿把关,兄弟俩为此大吵一架。王志方连续几天排队上网吧,查足了资料,他建议弟弟考军校。“我真的不想弟弟的大学路再断了,我是过来人啊!我跟他说,能上军校就去;上不了军校,拼死了我也让他把大学念下来。”二弟怀着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恨意听从了他的意见,高考后被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录取,学费、生活费全免,还每个月把部队发的300元津贴寄一半回家给父亲治玻二弟上大一时,王志方的一颗心始终是悬着的,怕二弟万一有点差池被学校退回来。二弟上了大二,他才松了口气。当日恨他的弟弟,也早就原谅并感谢他的决定。

  三弟得知王志方退学,死活从学校退学,坚持到外地打工,王志方差点动手打他。两年间,兄弟俩辗转四处打工。王志方总想劝三弟回去念书,比他还倔的三弟就是不答应。直到王志方回高中复读,三弟才跟着重拾课本。

  报恩心

  王志方一直很要强,是不肯低头的人。这些年来,他常常为了钱不得不去求人。少年时,他愤怒地攥紧拳头,愤怒自己改变不了现状;长大点,他不惜力气和汗水去赚钱。王志方从来没有恨过自己没有钱,在他眼里,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有价值。

  在湖南大学时,得知他要退学,班上的同学说:“我们每人每年出300元,够你把大学念下来的!”王志方拒绝了,他说,同学的钱也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这个人情承不起。

  2006年底,一直资助他家的三舅,在矿上打工受重伤,住进了长沙的医院。王志方正在长沙马王堆打工,得知消息后,当即请假赶到医院日夜陪护,直到春节后舅妈来接替。

  其实,去医院照顾三舅的时候,王志方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当时,他拿着刚结算的大半年工资2000多元,一心要帮舅舅渡过难关。然而交给他的当日医药费单子是4000多元。“看到病床上痛苦着的舅舅,我有心报恩,却无能为力,这让我很愧疚。”王志方更深刻地意识到:打工终非解决困难的根本,更不是生活的长久之计。要想报答亲人,要想实现更大的价值,还得继续求学。

  决定复读后,王志方更需要钱了。“距离9月份开学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就到工地打工,赚学费。暑假的时候,二弟也到工地来了。三弟则在一家工厂打工。”复读高二期间,王志方把落下的功课都补了上来,他继续利用假期时间做家教。王志方自身就是鲜活的个案,家长们都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让他自豪的是他辅导过的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王志方坦然地说,他没有雄心大志,是个很现实的人,他要在这四年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里好好学习,以后回到家乡当老师,不误人子弟就好。“刚来师大的时候,跟同学聊天,我们对未来都有些害怕,害怕自己当不好一个老师。我想这样的害怕是必要的,有所畏惧才不会放松。”

我的成长也不一帆风顺

  2011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甚至谈起了自己青年时期经历过的挫折。

  我不仅承受过不理解,甚至承受过挫折。我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没有一天屈服过。我总是想,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上地质学院,正赶上困难时期。第一个学期我就患上了肺结核,休学半年。学地质又患上肺结核,还要休学半年,那时又吃不饱,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为了怕传染给其他同学,我被隔离了。但是,住在小屋或病房里,我没有一天放弃学习。结晶学我一堂课也没上过,就是凭自学得到优的。五年中,医生不断给我放宽条件,能够四小时工作了,能够八小时工作了,能够全天工作了。我心里想,只要让鸟飞出去,它总会上蓝天的!

  我还是尊重科学的,每个月照常到海淀医院做结核病照射。但是,我又开始新的征程,几乎用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晚上人们都睡了,我还在自习室里,一直到深夜才回来。早上,同学们还没起,我又爬起来到自习室去学习。没有表,也不知道时间,就这样五年时间过去了,我的肺病也好了。我的学习,56门课有55门获得了优秀。

  当时,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到边远的地方去。在与一所大学学生座谈时,学生问我年轻时有过冲动吗?我说有过,我在毕业时曾经写过两份血书,要志愿到西藏去,但是后来学校留我做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以后,即使有留在北京的条件,我依然到了西北。开始在农村劳动一年,后来从事专业工作,第一年是淘重沙(这是一个专业名词,很多人可能不懂,就是通过淘沙把重金属物质分离),然后我开始接触业务。先是做小组长,后来做大组长;先是记录,后来能写报告。冬天整理的时候,有了空闲,我每年都要做一个计划,今年学力学,明年学数学,后年学英语,再有时间学点历史,我从来没有灰心过。

  我想青年人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缪钦:从服务员到副总裁有多远

  在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在记者们的闪光灯下,缪钦手捧奖杯,与台下的母亲泪眼相望时他知道,他足以让妈妈骄傲了:她的儿子虽然洗过卫生间、拖过地板,但他也可以成为“全球最好”!

  坚守的力量

  1993年10月25日,在厦门中山路美都商厦BI楼麦当劳的“M”LOGO下,汇聚着一大批求职者——这里是厦门市第一家麦当劳餐厅。一个单纯、青涩、瘦削的小伙子也挤在人群当中,他叫缪钦,时年20岁,福建省南平市人,五个月前才中专毕业。当时他已经应聘到南平市一家银行做财务,月薪八百多元。这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是一份既体面又有钱的工作,可缪钦偏偏觉得它缺少挑战,便辞职来到厦门闯荡。

  缪钦想应聘这家麦当劳的见习经理,用人方却告诉他见习经理已招满,是否愿从服务员干起,缪钦果断回答:“我愿意!”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他对麦当劳这样的跨国大公司非常向往,佩服它的管理和用人制度:麦当劳的管理层,很多都是服务员出身,不强求学历,只看素质和能力。

  就这样,缪钦和八十多个新伙伴一起开始了他们的“麦当劳之梦”。然而,不久很多人就“梦醒”了——虽然培训经理曾告诫过他们:从见习员工到见习经理必须经过员工、训练员、见习组长、组长这几个级别,而这些级别是没有定薪的,全是计时工资。要想闯过这几关,至少要半年,而且在这期间得轮岗,炸薯条、做汉堡包等都要学会。但缪钦他们这批人当中还是有很多没经受住考验,半个月后,就有人辞职;两个月后,就有十多人离去……

  缪钦仍在坚守,每月不到300元的薪水使他只能和另三个同事在郊外租一间月租70元的民房;舍不得花五毛钱坐公交车,他就早早起床,跑步去上班;每天,他早上比别人先到半小时,晚上下班比别人晚一小时。回家后,他还会仔细阅读麦当劳的《工作手册》,从没在凌晨一点钟前睡过觉……

  然而,三个月后的首批升职名单中却没有缪钦,而四个室友中,已有两个升了训练员。在木叶萧萧的街头,他一遍遍告诫自己:一定是我做得还不够好,那就再给我一段时间吧。他上班又往前提了半小时,下班又推迟了一小时。然而两个月后,他再次榜上无名!

  缪钦觉得再这样“耗”下去不行了,便开始利用周末出去找事做,并很快在一家酒店里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他立马写了辞职报告:“麦当劳不是一个公平的地方,我比别人做得多,做得好,为什么得不到升迁?我要辞职!”经理没有正面答复,只是请他帮个忙:“你已经告诉了我你做得比别人好的地方。那么现在,你能不能换到对方立场上,找出他们比你做得好的地方?给你一天时间,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仍觉得麦当劳不公平,那你再来辞职也不迟。”

  一换位,缪钦顿时就发现:阿刚虽然不加班,但做事效率奇高,阿群特别讨小孩子喜欢,而大刘永远不会跟客人发生摩擦……第二天,缪钦告诉经理,他愿意继续留下来端盘子。

  做个职嘲有心人”

  1994年4月,缪钦终于被提拔为训练员。5月底,他又晋升为见习组长,一个月后升为组长。9月,他成功通过升级考试,升任见习经理,次年3月,缪钦再次被提升为第一副经理。至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缪钦创造了连续升迁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缪钦始终坚持做一个职嘲有心人”,把对顾客的服务放在首位。缪钦记得在刚升任第一副经理后的一天,两位顾客的孩子在儿童游乐区打起架来,随即两位家长也开始互殴。缪钦赶过去劝阻,却被一家长一拳打在鼻梁上,顿时鲜血长流。但他却顾不得去医院,而是招呼员工给两个孩子各送了一瓶饮料,此举感动了两位家长,各自拉回了自己的孩子。

  由于在第一副经理的位置上,缪钦总能出色地化解各种危机,他很快就引起了高层的注意。1995年5月,他和另四名培养对象一起被选派到美国总部培训了半个多月。到了美国他才知道,参加此次培训的,还包括其他国家的中层管理干部——而他们,大都用了八年以上时间才到现在的位置。果然,缪钦一回国就被委以重任,去厦门莲花区负责第二家麦当劳店的创建。餐厅开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该店经理。

  1997年4月,缪钦被调到福州市做营运督导,同时管理着四家餐厅。员工们都担心他会大“换血”,一开始弄得人人自危。缪钦非常理解这种心理,所以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放火”,而是“浇水”——逐一找员工谈心,了解他们的特长,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此举让员工们打消了顾虑,凝聚力大增。他上任的头一个月,四家店的营业额全部增长!

  1998年10月,缪钦再升一级,成了营运部经理。1999年4月,缪钦被调往湖南长沙开辟市常长沙人喜辣,但传统麦当劳食谱则偏清淡,新店开张一段时间客人的新鲜感消失后,生意一下就委靡了。缪钦于是和湖南员工琢磨适合当地人口味的配方,不断开发新品。截至2004年,他在湖南建了19家麦当劳餐厅。不仅如此,湖南的单店效益也成了全国最佳。

  2004年3月,缪钦调到杭州升任营运高级经理,负责浙江市常两个月后,他获得由麦当劳总部颁发的“全球总裁奖”。当年在中国,总裁奖获得者只有3个。获奖者可以带一位亲人赴美领奖,并享受几天观光旅游。缪钦带着母亲去了美国,在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在记者们的闪光灯下,缪钦手捧奖杯,与台下的母亲泪眼相望时他知道,他足以让妈妈骄傲了:她的儿子虽然洗过卫生间、拖过地板,但他也可以成为“全球最好”!与此同时,缪钦还得到了一万美元现金和500股公司股票的物质奖励,但他本人更看重的则是由此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创意和努力创造神话

  2005年4月,缪钦又被调往大连,负责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市常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用三个月时间考察完四省区五十多家餐厅,拿出拓展方案。

  这年冬天,缪钦又作出一个大胆决策:在东北地区推广“24小时餐厅”。决策一提出,马上就遭到同事们的强烈反对——要知道,“24小时餐厅”在南方还可以,在冬季天寒地冻的东北却有点近乎妄想,谁会在滴水成冰的深更半夜出门吃东西?

  但缪钦偏不信这个邪,他仍然坚持要拿两三家店出来做试验。刚开始,生意果然很差,但一个月后奇迹渐渐发生:越来越多的“夜猫子”在深夜光临麦当劳,为啥?因为在东北地区,整个餐饮业都有“畏寒”的传统思维,冬夜不营业,使得剑走偏锋的麦当劳钻了个大空子。把东北人冬天吃夜食的习惯培养出来后,麦当劳的业务量迅速提高。

  2007年4月,他又被调到北京任北二区总经理。与此同时,他又开始接受一个高级培训计划:麦当劳总部为培养后续高级人才专门开设的为期一年的“中国领导力发展计划”。由现麦当劳中国公司的首席人才官、原北区总经理陈麒亦(新加坡籍)亲任缪钦的导师,让他有步骤地接触和了解麦当劳各部门的工作状况。

  2008年4月18日,年仅35岁的缪钦创造了中国本土员工的一个神话——升任麦当劳中国副总裁兼北区总经理。这是麦当劳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国籍副总裁,也是中国麦当劳最年轻的高层管理者,同时还是第一位由普通员工成长起来的最高级别的高管。

  缪钦心里十分清楚,这么高的职位对自己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两个直辖市、七个省的直接管理,让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但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无论压力多大,必须坚持公司的价值观,把人选对,把管理架构理清楚,把方向定好,把后续人才培养好,分享他们的建议,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成功!

  2008年10月,缪钦获知一个重要信息:国外很多地方的早餐占到了全天营业额的25%,而中国眼下却仅占7%——8%.他下定决心要做大早餐蛋糕。刚开始做时非常艰难,但当他带领团队专注地做了一段时间后,效果渐显,如今每家推出了早餐的餐厅营业额都在大幅增长。2009年,他又在北京和天津加大了送餐服务力度,效果同样远超预期。

  目前,缪钦管理着麦当劳中国区一千多家餐厅和6万名员工,继续创造着奇迹!

中国打工妹成为世界顶级侍酒师

  世界顶级酒窖的清洁工不好做

  1982年3月,张海颖出生在河南省偃师市李村镇的一个农家。由于家贫,张海颖初中毕业后,便来到广州做服务员。

  2003年5月,张海颖到北京去打工。她听说到国外挣钱的机会多,便经过劳务输出,来到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一家清洁公司。每天,她都会被公司派出去扫大街。

  刚到意大利时,张海颖每天除了辛苦工作,就是跟同事学意大利语。2004年3月的一天,张海颖去佛罗伦萨市郊游玩,路过佛罗伦萨最出名的奇昂蒂酒窖。这个大酒窖的四周,打着招工启事,张海颖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报了名。经过一系列考核后,她被酒窖录用。

  奇昂蒂酒窖,是世界顶级的酒窖:纵深五百多米,这里存放着陈年上等葡萄酒。第一次来到酒窖门口,张海颖在上司帕尔格的带领下换上一套衣服,戴上帽子和鞋套后,保安才放他们进去。

  正式上班后,她才发现规矩竟然还有很多。酒窖里共有五班工人,每班六个人,每天一早他们上班后,都要在酒窖外的换衣间换上衣服才能进去。为避免酒液震动,对瓶装的葡萄酒进行清洁时,他们都是左手轻轻拿起瓶颈,右手拿着绒布从下自上慢慢擦拭。擦完后放置酒瓶时,还要注意放置的方式:软木塞的瓶,要横着放,因为酒液浸润瓶塞,可以隔绝空气,而蒸馏酒品的瓶子,则要竖放,以便瓶内酒液的挥发,达到降低酒精含量、改善酒质的目的……每次擦拭酒瓶时,张海颖都紧张得大气不敢出,生怕手发抖引起瓶身晃动。

  在酒窖里待的时间长了,张海颖也慢慢了解了葡萄酒的很多知识。业余时间,她不断向老同事请教,还买了大量书籍学习葡萄酒知识和文化。2006年7月,张海颖被帕尔格推荐到窖主开的酒店里做营业员和客户服务专员。

  丑小鸭偷师学艺

  2006年4月,张海颖在酒店做客服期间,认识了窖主开的一家高级餐厅的侍酒师奥里森。

  有一次,张海颖去餐厅给奥里森送葡萄酒时,发现他正在为贵客推荐酒水。奥里森推着一架精致的不锈钢小车,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颜色深深浅浅的葡萄酒,来到客人面前,一一介绍车上的美酒,并且根据客人的饮食习惯向他们推荐葡萄酒,并安排菜单。

  随后,奥里森轻轻拿起一瓶白葡萄酒,将有酒标的那面展示给客人,并向客人介绍酒的产地和年份。随后,他又用一把带木柄的螺旋钻开瓶器开瓶。他缓缓拉出木塞,又用餐巾纸轻轻擦拭瓶口,将酒轻轻放在桌上。菜品陆续上齐后,奥里森便拿起干净透明的高脚杯,将那瓶酒轻轻例入杯中,一一放在客人面前……

  张海颖看着奥里森投入地工作,感觉非常新奇。那天奥里森的工作结束后,张海颖跑到他身边,说要向他拜师学艺。奥里森默默地看看她,飞快地摇摇头。

  张海颖只好想别的办法。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在酒店不忙时,她便跑到餐厅玩,悄悄地站在奥里森或另一个侍酒师旁边向他们“偷师学艺”。通过两个月的观察,张海颖总结出一个规律,如果想做好侍酒师,首先就得对葡萄酒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向客人做介绍。同时,还要娴熟掌握餐厅的各种菜品,以便搭配着不同的酒向客人推荐。

  2006年7月,张海颖“进修”结束,刚回到地下酒窖,便向帕尔格提出了申请,说想到餐厅做一名普通服务员。帕尔格大吃一惊,瞪大眼睛问道:“你是不是搞错了?你在酒窖马上要升为银领清洁员了,还要加薪,为什么又要到餐厅做普通服务生?”

  因为将张海颖培养成“银领”不容易,帕尔格怕她跳槽到别的酒窖,只好答应了。一个星期后,张海颖如愿成了餐厅服务员。每天,她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又快又好,还热心地去帮同事的忙。很快,领班和服务员都喜欢上了她。就这样,如果有侍酒师服务时,同事都将上菜的机会让给她,她顺便向侍酒师“偷师”。慢慢地,张海颖对侍酒师的工作程序也了如指掌。

  张海颖不会喝酒,但因为那段在酒窖打工的经历,她练就了善于察言观色的眼睛,以及嗅觉敏感的鼻子。只要她看到一种葡萄酒的颜色,再闻一下它的味道,便能大概猜出这种酒的年份和产地。但如果做专业侍酒师的话,这些还远远不够。

  为了锻炼自己,张海颖决定去品尝客人吃剩下的菜和喝剩下的酒。此后,张海颖每天中午和晚上下班时,都要替同事刷盘子,打扫卫生。此时,餐厅没人,她便专注地坐在桌前,品尝客人的剩菜剩酒。加上白天的“偷师学艺”,张海颖的侍酒水平很快就有了提高。

  我是世界顶级侍酒师

  2007年3月初的一天,奥里森家里有事请假半个月。这样,偌大的餐厅就只剩下一名侍酒师,客人多的时候,根本就不够。张海颖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果然,“三八”妇女节的那天,餐厅客人大增,有好几桌都要求侍酒师来服务,这可急坏了餐厅经理。张海颖说自己可以暂时顶一下奥里森的位置。经理半信半疑,让她到后厨去洗了手,为客人进行侍酒服务。当张海颖推着装满葡萄酒的不锈钢车子走到餐厅时,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不起眼的中国丫头,竟然也对侍酒师的工作轻车熟路。

  张海颖来到一桌点酒的客人前,看到他们还带着孩子,很恩爱的样子,便向他们介绍并推荐口味平和的葡萄酒和相搭配的菜品,客人非常满意。

  首次“出山”便大功告成,这让餐厅经理很意外,又惊喜万分。随后,他便向餐厅老板也就是酒窖窖主佩鲁斯汇报了这一情况。佩鲁斯专门将张海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询问情况。当了解到张海颖偷师学艺时,他非常感动地竖起大拇指说:“你们中国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看来你也非常好学上进啊,以后,你就在这家餐厅做侍酒师吧,我相信你会大有作为的!”

  就这样,张海颖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一跃成为了侍酒师。2007年4月,她考取了世界公认的顶级侍酒师——葡萄酒硕士。

  张海颖细致入微的服务和春风拂面的笑容,让她赢得了越来越多客人的喜欢。随着名气的提升,收入也在一步步攀高。到了2009年2月,她不但成了酒窖最出色的侍酒师,还陪伴佩鲁斯出席了不少高级酒会。

  更大的惊喜在后面,2009年4月,当地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弗兰克,拉了满满一架子红玫瑰跑到餐厅向张海颖求爱!2009年8月,张海颖接受了他的求爱。

  综观张海颖的打工经历,凭的是她的“丑小鸭”精神——即使只是一只灰头土脸的鸭子,也要有一颗天鹅的心,像高贵的白天鹅那样,展翅高飞!

“钢铁女孩”,爱里成长

  这是一场艰难却坚韧的生命接力。他们前赴后继,以爱之名,用生命延续和完美她的人生;她刚强乐观,从绝境中开出美丽的花来,只为爱的回报。

  母亲走了:记住女儿的学业

  1995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家住河北省阜城县崔家庙镇大曹庄村的蔡荣江一边抽着闷烟,一边望着门前的老杨树发呆。忽然,一只叼着木棍的喜鹊落在树桠上筑巢……正愁没钱盖房的蔡荣江眼前一亮,起身挥锹挖起了地基。没有钱,自己盖!

  媳妇患有肺病,身体虚弱,帮不上什么忙。深秋来临,四间新砖房已具雏形,疲累至极的蔡荣江却倒在了院子里。十几天后,女儿蔡鹏月出生了……

  冬去春来,门前树上的喜鹊飞走了一代又一代,小鹏月在母亲的咳嗽声中渐渐长高。在她的记忆中,父亲从不让母亲干重活,收种完庄稼,他就到外面打零工。

  女儿越长越高,不识字的母亲督促仅有小学文化的丈夫教她认字、算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鹏月每次考试带回来的都是满分。身受气管炎、肺心病的折磨,卧病在床的母亲最大的欣慰是看着女儿安静地在灯下写作业。鹏月的字稚气十足,却清新娟秀,在母亲的眼中是最美的图画。

  冬天到了,母亲的病更严重了,有时竟喘不上气来,甚至小便失禁。父亲便天天生火,耐心地将她的裤子一件件烤干。父母间的真情激励着鹏月上进,班上第一名雷打不动属于她。

  一晚,一家人闲聊时,母亲突然悲戚地说:“都怪我,连累了全家!我的病是个无底洞啊,害得鹏月连学习用品都没钱买。唉!”

  几天后,一直把苦埋在心底的母亲竟吞农药自杀了。临终前,她断断续续嘱咐丈夫:“以后挣的钱都用来给女儿读书、买衣服、买好吃的……”

  孩子别哭,有二娘呢

  妻子死后,蔡荣江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几岁。那些天,他语无伦次地对女儿重复着:“孩子,别怪你妈。她是个刚强的人,她是怕拖累你读书啊!”

  每天晚上,蔡荣江像妻子生前那样,陪着女儿挑灯夜读,从不肯提前入睡。在他看来,这是妻子生前最看重的事,必须继续下去。

  期末考试,鹏月又是全班第一名!蔡荣江哭出声来:“孩子,你真是你妈的好女儿!”

  春节到了,强撑了半年的蔡荣江却因思虑过重,卧床不起。鹏月趴在床头,唱歌给他听:“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都说养儿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这歌声,带着苦难中的从容和乐观,蔡荣江内心涌起一股子劲来:病得再重,也要为女儿挣钱!

  蔡荣江拖着病体,咬牙到几十里外的县城做工。不满9岁的鹏月每天下午放学后,早早做好晚饭。等到蔡荣江破旧的自行车嚓嚓声越来越近时,她就飞一样迎上去。

  蔡荣江手头宽裕了,时木时能给女儿买新衣服和好吃的,而且每隔几天居然能带回一包香烟。他美美地吸上一口,惬意无比,女儿见状也乐开了怀。就这样,父亲努力挣钱,女儿刻苦学习。2007年9月,蔡鹏月升入小学六年级。周末的一天,蔡荣江对女儿说:“孩子,咱们去县城照个相吧。”

  记忆中,家里还没有这样奢侈过呢,鹏月兴奋得跳了起来。路上,蔡荣江的言语比往日少了许多,脸色也是灰突突的很难看。照片取回来时,他倒在了炕上,原来他得了肝癌。

  癌痛折磨着蔡荣江,他日渐消瘦,可他舍不得用好不容易为女儿攒下的学费去买药。疼痛难忍时,他就用玻璃瓶口或尖状物顶住肝区。鹏月赶他去医院,他不肯去。鹏月只好拉来好心肠的二娘。二娘一边流泪一边骂他,他才勉强去了医院。可住了没几天,就又跑回来了。

  “爸得的是绝症,治不好的。”蔡荣江平静地说,“我要是死了,你是跟二娘过还是跟姑姑过?”女儿哭了:“我谁也不跟,我就和你过!”女儿不肯上学,要在家照顾父亲,蔡荣江发脾气了:“记住,不管家里出什么事,你都要坚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妈和爸啊!”

  夜深了,父女俩难以入眠。蔡荣江说:“二娘说她会帮爸妈把你供到大学。”女儿一下哭出声来。蔡荣江接着说:“二娘这个人刀子嘴豆腐心。你二伯是个做不了活儿的病汉,她从不嫌弃……”

  几天后,蔡荣江带着未竞的梦离开了人世。二娘把鹏月接到家里,对她说:“孩子别哭,有二娘呢!”

  没了二娘还有姑姑在

  二娘快人快语,脾气也急,可自从鹏月到家后,她变得温柔多了。紧紧巴巴的日子里,二娘总是先顾着鹏月,后考虑儿子,鹏月一直被温暖与爱包围着。

  可是,对父母的思念,时时占满鹏月的内心。她的成绩下滑了,起初掉到第三名,后来又掉到第七名。二娘这次真急了,她把鹏月骂成了泪人:“你天天惦想他们有什么用?你保住成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想念!”

  鹏月的眼泪簌簌流下…她什么也没说,安安静静地看书去了。二娘悄悄升起灶火,又给她煮上了几个鸡蛋……

  在父亲的遗物中,鹏月发现了自己用过的一个日记本。因为那上面记着《父亲》的歌词,父亲在病中对其爱不释手。鹏月翻过这一页歌词,意外发现了一段父亲的遗言,错字连篇却情真意切:“鹏月,你真是个好孩子,聪明灵利(伶俐),勤学好问,长大后(你要)成为一个有用人才,别辜负爸爸的一片苦心……鹏月,你知道吗,爸爸这一辈子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真不容易!爸爸的愿忘(望)就是盼你能自强、自立、出人头地,能为爸爸争光争荣!”

  懂事的鹏月每天都把这个日记本带在身边。日记本如同父母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她。

  2008年7月小学毕业时,鹏月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营盘中学。可是,中学开学不久,二娘就倒下了。她被查出患了牙龈癌,且已扩散。家人把她留在医院,她却说什么也不肯:“欠一屁股债,你们还怎么帮鹏月读书?”

  从医院回来,二娘每天都早早赶鹏月上学。经历了父母的生离死别,鹏月身上有了同龄人少有的平静。看着她背着书包昂首挺胸走出院子,二娘脸上有了笑意……

  二娘病情急转直下,说不出话,她吃力地用双手对着鹏月来回比画。半晌,鹏月明白她想要那个日记本。二娘的手久久地指着蔡荣江的遗言不肯放下来……“二娘,你放心吧,我一定给爸妈,更给二娘争气!”鹏月把二娘的手拉进怀里,泣不成声。

  生生不息的生命接力

  二娘入土的第二天,59岁的姑姑蔡荣阁就陪着鹏月上学了。看着鹏月边走边背英文,姑姑悲喜交集。姑姑也是文盲,又病痛缠身。困顿的日子里,家里的收入连她的药费都不够。但她牢记对自己的承诺:再苦也不能少了鹏月读书的钱,就是卖房子,也要把鹏月供上大学!

  为了了解鹏月的学习,姑姑去了学校。校长对她赞不绝口:“这孩子乐观、坚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将来一定能成才。”姑姑心里宽慰了许多。每天,姑姑也一定要陪鹏月熬夜读书。安静的夜晚,看着鹏月的笔在本子上勾勾画画,听着笔尖摩擦纸面沙沙的声响,她心里就特别踏实。鹏月催她休息,她总说:“我头疼睡不着,看着你还能打打岔……”有时鹏月熬得太晚,姑姑就给她热饭补身体。

  2008年期末全县统考,蔡鹏月获得第一。年底,姑姑肺部出现癌变。就在这时,她的女儿——鹏月的表姐和表姐夫坚定地接过了接力棒。贫困又善良的表姐把鹏月接到家里,对她说:“今后,供你读书就是姐姐的事儿了。”

  苦难生活让鹏月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早饭就是一个馒头和一根“辣条”,一共才花三毛钱。午饭、晚饭也是这样,很饿时晚上才会喝一碗稀饭。尽管如此,鹏月并不觉得悲苦,她的一句话让老师和同学动容:“我不怕贫困。我贫困,但不潦倒。”

  许多好心人听说了鹏月的故事,纷纷为她捐款。感恩之余,她竟拿出一部分善款,捐给了同校的一位残疾同学;还有一位同学,因母亲多病,家庭困窘,也得到了鹏月的资助。她说:“我不会因为别人的资助而贪恋索取,忘记了自食其力,我要把爱的接力棒不断传递下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知情懂爱、无畏无惧的“钢铁女孩”,一定会得着亲人们爱心的庇佑,好好地走下去。

孟小燕:打有心工

  16岁时,孟小燕成了孤儿,乡亲们凑钱让她考大学。那天晚上,她思量到半夜,拿定了主意,给村长留了封信,出走了。1996年8月29日,她从嵩县最穷的后山村来到了洛阳。

  小燕打的第一份工是当保姆,做一家六口的饭,洗衣杂活全包,月薪300元。雇主家有一个女儿与小燕同岁,从没做过家务,愣是和小燕成了好朋友,并学会了不少活儿,学习也好了许多,胜过爸妈给她请的家教。到第一个月月底,雇主夫妻主动给她加了200元,为了让小燕长期干下去。雇主女儿跟小燕学家务,小燕跟她学高中知识—看她的书,抄她的听课笔记。雇主女儿又佩服又不解,多次惊叫:“不要命的小燕,你究竟想干啥呀?”小燕笑:“和你一样,考大学呀1

  1999年8月,小燕考上了洛阳大学自费特招班,一年学费两万,她报的是企业管理。小燕一边上大学一边打工—钟点保姆、车站搬运、定时保洁、专项文秘、手工计件、周日家教、顶工替工……几年中一共打了三十多种工,打工笔记写了二百余万字,没人知道她究竟想干什么。

  2001年4月,深圳宝安龙信电子公司来洛阳招工,小燕详细询问了公司的发展全程,又调查分析了这种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心头有了惊喜。她毅然报名,面试过关后就去了深圳。小燕开始是组装工,但她除了干好本职之外,又业余钻研公司的各种技术,购买电子类书籍自学,向老师傅虚心请教,还参加了“ISO9000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学习班”,并开始自学英、法、日语。她在车间干活的拼命架势和在宿舍里的苦读模样,让所有工友都心疼,也疑惑。别的女工干了多年,还不知道手中安装的小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她不同,学习和研究已经走出组装车间,走进所有车间乃至决策管理的职能科室了,有人问她:“你这是打工吗?”她笑:“我这是打有心工1

  三年,小燕对公司的一切了如指掌,从生产及经营决策到产品的手工细节,都可以轻轻松松全盘拿下。才二十出头的小丫头,公司上下无不惊叹。她的传奇惊动了从未露过面的总裁,专程来看她,看到她写下的几十万字的专业自学笔记和车间动态分析时,激动得掉泪,当天破格提拔她当了公司策划部经理。

  就在总裁提出让小燕做她的贴身助手时,小燕在微笑婉拒的同时,交给总裁一份建议书和一份申请书。建议:为拓宽龙信电子公司发展空间,在洛阳设立分厂加工半成品。附创意理据及洛阳市场的调查分析报告,申请:公司提供起步保障,由她担任洛阳分厂厂长,全面负责。总裁同意了。

  2004年5月,小燕带着价值上百万元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和练就的一身功夫回到了洛阳。政府对小燕回来办厂十分欢迎,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小燕不分昼夜地奔波劳碌,安装设施、设备,设计、制作生产车间都是自己动手。在招工方面更显出了她的宏愿与魄力—对员工实行免试用、免费培训、免餐费、当天兑现工资、两周兑现奖励。短短三年,员工猛增到1200人,交货额每月达400多万元。小燕成了“打工名人”,“十大创业先锋”、“劳动模范”、“科技致富女能手”、“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等荣誉称号一个接一个地接踵而至。

  2007年5月,小燕带着价值二百余万元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回到家乡,嵩县电子分厂扎盘动作起来了。仅一年多时间,全村家庭最低年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

  小燕的每一步都比同行人多了一种圈子之外的心志,正是这种心志引领她一步步走向成功。有人说成功是需要条件和机遇的,但在小燕这里,她对成功的设计是在一无所有的16岁,那时,她是孤儿,出走时文化水平是初中,对山外的世界见识为零,而她留给村长的信中是这样说的:“等我几年,我一定会成功,我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1

  一无所有的小女孩,在零线上起步时所想到的,数年后都一一做到了。一条道上的同行人,是心在脚下还是心在前方,是为前方的梦想而战还是为眼下的卑微而沉陷,这才是成功与失败的分道定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