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正文 二十四、涤亲溺器 (宋朝黄庭坚)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宋黄庭坚,号山谷,元祐中为太史。性至孝,身体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洗涤溺器,未曾有一刻不供人子之职。有诗为颂,诗曰:贵显闻天下,平生事孝亲。不辞常涤溺,焉用婢生嗔。

    【译解】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子女应尽的职责。

(全书完)

《二十四孝》:正文 二十三、哭竹生笋 (三国孟宗)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多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疾愈。有诗为颂,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保平安。

【译解】孟宗,是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很想吃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而哭泣。不久,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很多茎嫩笋。孟宗高兴地采回家,做汤给母亲喝了,果然病愈。可见孝心能感动天地,产生奇迹。后来他官至司空。

《二十四孝》:正文 二十二、刻木事亲 (汉朝丁兰)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有诗为颂,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译解】丁兰,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非常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父母双亲的雕像,像生前那样尽心侍奉,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凡事均和父母像商议,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二十四孝》:正文 二十一、闻雷泣墓 (三国王裒)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魏,王裒事母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墓所跪拜,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有诗为颂,诗曰: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译解】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后,他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其母在世时害怕打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哭着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二十四孝》:正文 二十、涌泉跃鲤 (汉朝姜诗)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有诗为颂,诗曰:舍侧甘泉出,朝朝双鲤鱼。子能恒孝母,妇亦孝其姑。

【译解】姜诗,是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都很孝顺。婆婆喜喝长江水,庞氏常到江边取水,其家距长江十几里之遥。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劳动所得的积蓄,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后来,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味道与长江水相同,而且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正文 十九、扇枕温衾 (汉朝黄香)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译解】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说法。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二十四孝》:正文 十八、拾桑供母 (汉朝蔡顺)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与之。有诗为颂,诗曰:黑桑奉萱帏,饥啼泪满衣。赤眉知孝意,牛米赠君归。

【译解】蔡顺,是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遇到赤眉军士兵,厉声问道:“你为什么把桑葚分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母亲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心所感动,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条牛腿,让他带回去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二十四孝》:正文 十七、尝粪忧心 (南齐庾黔娄)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礼拜北斗星),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解】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会好起来。”黔娄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发愿以自身代替父死。父亲的病情奇迹般地好了。

《二十四孝》:正文 十六、弃官寻母 (宋朝朱寿昌)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十有余。有诗为颂,诗曰: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译解】朱寿昌,是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二十四孝》:正文 十五、搤虎救父 (晋朝杨香)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原文】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颂,诗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译解】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那年随父亲到田间割稻谷,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了。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奋力跑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凶猛的老虎乖乖地放下父亲,然后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