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也是一种伤害

  明朝有一位叫刘大夏的大臣,在当时颇有声望和名气,不料遭奸臣陷害,被皇帝一道圣旨流放到荒蛮之地充军。
  
  当时,刘大夏已是73岁高龄的老人,头发花白,腰身佝偻,穿着粗布衣裳,步履蹒跚地前往流放之地。和他同行的,除了一个粗布包裹,只有一个和他一样年迈的老家仆,情景十分凄凉,观者无不为之落泪。
  
  由于刘大夏为官多年,且平日与人为善,门人和朋友众多。这一路走来,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大家纷纷赶来,奉上白花花的银子,希望可以尽一点绵薄之力,改善老人家的生活。可是,刘大夏始终拒收分文,让人很是不解。
  
  等他到了肃州地段,又有一大群门人蜂拥而来,送酒送肉送银子。刘大夏收下酒肉,却说什么也不肯收银子。门人们苦苦哀求,说:“这里离京城遥远,皇上他不会知道的,收下这些银子,让自己少受点苦,少遭点罪,有什么不好呀?”
  
  刘大夏连连摇头,说:“只要我不收下这些银子,就这样布衣芒鞋,吃糠咽菜,保证能平平安安地到达流放之地,然后再平平安安地回来。我若收下这些银子,恐怕就无法活着回来了。”
  
  众人万分不解,银子只会让人过得更舒坦,哪会要人命啊,他们趁刘大夏不注意,偷偷地把银子塞进了粗布包裹里。
  
  刘大夏背着装满了银子的包裹重新上路。这天,他投宿到客栈,突然染病,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呼唤老家仆拿碗水来。可是左喊右喊,始终也不见老家仆的身影,再一看身边的包裹,早和老家仆一起不翼而飞了。刘大夏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忍不住痛哭:“我说了不要银子,你们偏要偷偷地塞,以为帮了我大忙,实际上害了我呀。我一无所有,老家仆就不会离开我,因为离开我他就无法生活,可是有了这些银子,他就会见利忘义,甩下我这个包袱,一个人过好日子了!”
  
  由于年事已高,又病得突然,身边连个端水的人都没有,气急攻心,没过几日,刘大夏便孤零零地死在了客栈里。
  
  那些门人一直为自己送出的银子而沾沾自喜呢,却没想到,就是这些银子,最终要了恩人的性命。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帮助别人,却常常好心办坏事,帮了倒忙。帮忙也会害人,只有知道别人真正需要什么,才能给予最好的帮助。

人性的色板

  一个不能理解的事实是:有的人一边仇视有钱人,一边还笑话着穷人。
  
  好多人性上的事,从道理上是解释不通的。这是人性的复杂之处,不是深邃,而是捉摸不透。
  
  虚荣也许是唯一的解释。
  
  虚荣的人,对富有过于膜拜,对贫穷又缺少必要的惺惺相惜。于是,便恨其有,笑其无。
  
  虚荣的人,无论走到了物质世界的哪一个阶段,都会是人格世界的穷人。
  
  这个尘世,很难找出一个纯粹的好人,或者一个纯粹的坏人。只能这样说,人性的色板上,主色调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人。在好人那里看到一点人性的丑,或者,在坏人那里看到一点人性的美,都是极正常的。在这块色板上,允许有另外的丰富和芜杂。

不怕狮子

  一群信徒跟着圣人在沙漠中行走,突然,一头雄狮出现在他们面前,大家吓坏了,等缓过神来,便四散逃命。
  
  多年之后,圣人临终前,一位信徒问:“师傅,您还记得遇到狮子的那一次吗?那是我唯一一次看到您害怕。”
  
  “但是,我不是害怕狮子。”圣人说。
  
  “那么您为什么像我们一样逃命呢?”
  
  “我想,与其用一辈子的时间逃离虚荣,还不如用那个下午逃离狮子。”

树的启示

  一棵树就挺立在你眼前,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那苍劲的躯干爬满岁月的皱纹,镌刻着风尘的痕迹。
  
  一棵树就是一首诗,它用绿叶抒写春天,用枝条轻轻地描绘风的曲线;一棵树就是一个大自然的君子,花儿给它以清雅,果实给它以成熟。
  
  自从一粒种子植入土地,它便不再茫然四顾,而是一味地扎根下来,吸养料而发芽,沐甘雨而拨节。它甘于贫瘠的土壤,忍受着成长的艰辛,不因外面的世界而心旌飘摇。它的根须尽管还纤细柔弱,却欲达土地之下;它翠绿的枝叶尽管还稚嫩幼小,却欲与蓝天比肩,直到顶天立地,枝叶婆娑。
  
  风来了,树张臂逢迎;云来了,树伸手挽留。月在它的枝梢探头,鸟在它的杈上安家。树就这样平凡地耕植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之上,傲视雷的怒吼电的狰狞,承受雪的严寒骄阳的炙烤,不屈服亦不懈怠,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此时,那努力向天空伸展的枝叶,那日渐粗壮的躯干,还有那欲滴的翠绿,却已向天空昭示着他的浩然和伟岸。
  
  生活中有许多像树一样平凡的人,因为具有树的精神和品性而伟大。他们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扎根一隅,奋力勃发;他们如同一只离群的鸟儿,孑然独立,壮志凌云。他们的沉默就像一棵树,在沉默中吸收养料,在沉默中蓄积力量;他们从不妄自菲薄,更不沽名钓誉;他们笑脸迎风雨,始终不改初衷,上下求索,壮心不已……

  直到有一天,他们像树一样枝叶参天,大有上青天揽明月之势,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到那时,你不但不会因为他们卑微的地位而轻视他们,反而会被那不甘平庸和凡俗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伟大,正是因为他们能以平凡为起点,不断向深处探索,向高处拓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峰巅。

那就让它过去

  禅师挑着盛满绿豆汤的壶子,不慎掉落,壶子摔得粉碎,他不回头地继续走。

  路人疑惑地问:“你不知道壶子已经破了吗?”

  “知道,听到它掉落了。”

  “那为什么不转身,看看怎么办?”

  “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还能怎么办?”
  
  无法挽回的那就让它过去,继续往前走。

行善需要技巧

  有位义工给我讲了一个他认为值得深思的故事。
  
  几个月前,一个家住农村失去双亲的孩子与城里的一户家庭结对,城里人开着车,将孩子接到了城里,给他理了发,买了新衣,还给了一千多元钱。最后,又带他去了肯德基餐厅,美餐了一顿。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对新衣、钱没有什么概念,但对肯德基里的美味汉堡印象很深,回到家里与年迈的爷爷喋喋不休。
  
  后来,他爷爷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家里总是少钱,先是一元一角的零钱,后来是百元的大钞。爷爷长了一个心眼,发现这些钱竟然是小孙子拿的,更让他吃惊的是,小孙子买的东西是农村小店里的炸鸡汉堡。
  
  义工的感叹在于,一次结对,一次奢侈美餐,打开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之中孩子的享乐之门,这是幸,还是不幸?
  
  义工的逻辑,似乎有其道理。
  
  看到不少义工论坛里的讨论,一些城里人将农村的苦孩子接到了城里,让他们住进装修考究的家里,让他们品尝美味的食品,其实这些孩子不仅没有感到快乐,反而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他们的内心更加痛苦。
  
  不少义工的建议是,行善是需要技巧的,一次没有技巧的行善,几乎可以等同于一次伤害。许多义工坚持,当你无法彻底改变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孩子的命运,那么,请你不要用他们根本得不到的东西去诱惑他们,或许这是害了他们。
  
  更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不是用车子带他们进城,而是帮助他们有一天能够脸上带着微笑,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城来,靠自己的能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善往往出自于“恩赐、怜悯”,所以才有拙笨的善行。事实上,善远非如此,真正的大善,该是“平等、互助、友爱、共享”,是不分彼此,是一视同仁,以己之心,待人之诚。
  
  这才是大善、上善。上善往往若水。

蜣狼技穷,吃屎逞能

  自大屎克螂(一只爱自高自大的蜣螂的绰号)要和翠鸟在小河中比赛本领。
  
  翠鸟说:“无论是空中赛飞,地上赛跑,水中赛游,还是其它,我样样都比你优秀,你说我们怎么比吧?”
  
  不服气的自大屎克啷说:“我蜣螂样样技术都比你翠鸟优秀,不服?我们就先比一下飞行技术。”说着蜣螂就一指这个十多米宽的小河说:“我们同时起飞,谁先飞过这个小河就说明谁本领高强。”说着它便拍打着翅膀向对岸飞去。
  
  翠鸟哈哈大笑:“臭蜣螂呀,你飞不快,抢先飞也得败。”翠鸟展翅从飞到河中间的蜣螂身边一掠而过,等蜣螂感到身旁风声一响时,翠鸟已经飞过河面落到了对岸。
  
  自大屎克螂慢腾腾地飞过河落到翠鸟的身边面红耳赤地冲着对方大喊:“飞的快不算本领大,在地上跑的快才算有能耐,我要和你在地上赛跑,谁先跑到那棵10米以外的大柳树边,就证明谁比对方本事大。”说着它就撒腿向前跑去。翠鸟几步就超过了自大屎克螂,等蜣螂埋着头连滚带爬地跑到大柳树边时,早等在那儿的翠鸟说:“恭喜你!虽然你跑的很慢,但毕竟也跑到了大树边。”
  
  自大屎克螂气极了,大叫:“小翠鸟,你神气啥?跑的快算什么本事大?我们现在就比赛爬树,谁先爬上这棵大树尖,就算谁能力大。”自大屎克螂说着便抱着大树拼命爬。等蜣螂爬了几米高,翠鸟才开始往上爬,虽然它爬的很晚,但它却爬的很快,很快它就超过了蜣螂爬到了树尖上。自大屎克螂气喘吁吁地爬到了树尖上,一看翠鸟正坐在高树尖上等着自己呢,便又气愤的大叫:“爬树快不算能耐,我们从这高树上往下跳,谁先落到地下,就算谁的本事大。”说着它便一跃而下。翠鸟“嗖”地一声从它身旁落过,落在地上等着蜣螂。自大屎克螂正好落砸在先落到地上的翠鸟身上。“对不起,”翠鸟挖苦自大屎克螂说,“我的身体没在下面硌痛你吧?”
  
  “先落到地上不算本领强,”蜣螂气极败坏地一指小河说,“我们现在就比赛游泳,谁先游过河去,就证明谁有能力!”说着它便扑通一声跳进了小河里。游泳可是翠鸟的看家本领,只见它跳到河里,飞快地劈开两道“人”字形的水浪线,一会儿就游到了河对岸。等翠鸟上了岸回头再看蜣螂时,顿时惊呆了,这时候自大屎克螂正在小河里扑腾挣扎着快被淹没了呛着水花大喊“救命”呢。翠鸟立即飞过去,驮着蜣螂游到了岸上。
  
  一上岸,蜣螂就从翠鸟的身上滚了下来,打着喷嚏呛着水大叫:“游的快算什么能耐?我一点儿也不服你!有能耐就随我来。”说着它就径直跑到了一大滩人屎前大叫:“有本事就和我比赛吃屎!”它伸头就钻这堆臭屎,只见蜣螂前腿一扒粪,后腿一蹬地,就麻利地钻进了粪便中,在大便中它飞快的钻了几圈后,蜣螂就在屎堆的中间探出了头,然后它摇头晃脑挤眉弄眼地当着翠鸟的面啃了一口大便,眉飞色舞地一扬头缩脖,便把满口黄澄澄的大便给完全咽进了肚里,然后它又潇洒地张张自己的臭嘴傲慢地问满脸惊愕的翠鸟:“跑飞游爬落的再快都不算能耐,只有这钻粪吃屎才是真本事!请问翠鸟先生,你会像我这样吃屎吗?你有我蜣螂吃屎的本领大敢和我蜣螂比赛吃屎的能耐吗?”
  
  翠鸟惊得半天没有说上话来。
  
  蜣螂技穷,吃屎逞能;蜣螂才尽,拱屎吃粪;飞的慢,游的笨,就和别人比吃粪。比不过别人诸多的大本事,就和别人比吃屎。本寓言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炫耀一些臭本领的无能者,在其不如别人时总会拿一些为大众所厌恶和不齿的臭本领小能耐来逞强唬人,殊不知自己所炫耀的这些自我作美的却为大众所不屑的丑小技臭本领,它们不但没能为自己增光添彩,反而却更加的暴露了自己的浅薄无知卑贱臭俗和低能。自我欣赏的低能者,别再“比不过别人游泳的本事就和人家比吃屎”了。

县令巧拆迁

  清朝康熙年间,邺城县令奉旨修堤,动员堤边百姓搬迁。告示一出,饱受水患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只有一户做豆腐的不仅不喜,反而当起了钉子户!
  
  正当县令一筹莫展时,有人来报,说修堤的工匠已报到不少,问县令按什么标准准备饭菜。
  
  县令一听,计上心来,说:“修堤辛苦,千万要保证工匠们吃饱吃好,尤其是这豆腐,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价格便宜,因此要多多购买。”
  
  从那以后,县令还不时到后厨出主意,变着花样给工匠们做豆腐,今日炸豆腐,明日豆腐汤,而且他点明要去河堤钉子户家采买豆腐。如此一来,豆腐的消耗非常巨大,自然原料也得多准备,堆放原料和成品的地方就成了问题,老板不得不寻找更大的作坊。
  
  可是因为做过钉子户,大家都不愿意将房屋租给他。正当老板发愁的时候,县令忽然登门,说是县衙后有一空地,可以卖给他扩大作坊。豆腐店老板因为这些天买卖兴隆,几两银子自然不在话下,当即将豆腐店按照官家修堤拆迁补偿标准折算成银两,又加了几十两银子,举家搬迁了。
  
  “迂回”,往往比“直接”更有智慧。

雨本无声

  一个雨天,小沙弥问老和尚:“师父,好些人的生活都磕磕绊绊,一点也不顺利,我想着就难过啊。”

  老和尚便带他来到屋檐下,问:“你说雨有声音吗?”

  小沙弥笑答:“当然有,噼里啪啦的好壮观啊!”
  
  老和尚却淡淡地说:“徒儿你错了,雨本无声,可它落下来时,砸在了屋檐、雨棚和窗户上……才有了声音。所以,你听到的不是雨声,而是它砸到东西后发出的回响。”

  小沙弥听了,这才点头称是。
  
  这时,老和尚又摸着小沙弥的脑袋说:

  “雨似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很平凡,就像雨本来无声一样,但当遭遇阻拦和挫折时,人生就可能像这雨一样,创造出巨大的声音,所以,我们的人生要感谢挫折啊。”
  
  小沙弥这才眼前一亮,悟道:

  “师父,人生只有遭遇挫折,才会发出掷地有声的回响,勇敢地面对挫折,人生也会像这雨,越来越响亮。”

《复活》读后感探讨托尔斯泰之《复活》中的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1.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 良的本质,诱惑 人要及时享乐。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这里,我们会注意到“自我”两个字,也就是说,道德的完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我”,《马太福音》的条条框框不足以约束我们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圣经》中的所有箴言必须与我们内心的神,或者说“精神的人”相对话,相联系,才能得到呼应,才能使我们由内而发的改变。对心中的神的触发,往往只在一瞬间,爱情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悔恨也能让人看到内心的神的可贵,甚至是罪恶也同样可以,只是在看到之时人们强迫自己把眼睛闭上,而纵身于罪恶给人们带来的片刻快感之中。

“我要过人的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真正的人是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住在他心里的上帝,已经在他的思想感情里醒过来。他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因此不但感到自由 、勇气、生活的快乐,而且感到了善的全部威力。”在俄罗斯宗教哲学中,上帝不是至高无上的外在权威,而是在人的内心深处揭示出来的,或者说是在人生的痛苦与悲剧中找到的。不经历痛苦,甚至不经历罪恶,或许未必能发现人们心中的那个沉睡的上帝。只有沉入到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才能“与活的上帝相遇”。所以,在俄罗斯观念中,“拯救”与“恩典”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在人的生命之中对上帝的内在把握,是对生命的精神改造。也许这种“拯救”不能带来任何外部利益,但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内部醒悟,有着不可磨灭的力量。

但如果认为忏悔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那么也就不是托尔斯泰的本意了。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只能是一个利他主义者,对自己的拯救是不能够抱着欣赏的态度,因为一旦如此,人就成为利用别人而使自己精神获益的人,况且这样一来,自己的内心也未必能够完全的净化了。

人的忏悔不能让人死后升天堂,避免下地狱。因为人的心里本来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上帝和魔鬼,甚至是包含着天堂与地狱。在这里,天堂和地狱不是死后才能经历的地方,而是在人的这一生,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就必定要经历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不同状况的表现。

别尔嘉耶夫精彩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地狱之悲剧不在于上帝不能为有罪者洗清罪孽,而在于有罪者自己不能给自己洗清罪孽;地狱不是有罪者在其中受苦的外在环境,而正是一种绝对的孤独,在这里,生命中被压低的良知的呼声,用可怕的不灭之火焚烧着罪孽者。”

2.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从革命者的角度看,以暴力抗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想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当代人的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种活的情感。可以从各国的历史中看到,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自己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人也要自我牺牲,如果不勇于牺牲的,就是怯懦,是对强权的惧怕。这样,革命者就演变成为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革命目标的人。革命者当然也追求人类幸福,但他所爱的以非活生生的人,而是思想,亦即全人类幸福的思想。

在托尔斯泰的心中,上帝和天国是在人的心中的,妨碍人间天堂的仍旧是人的心中难以摆脱的魔鬼,而暴力革命者认为,妨碍人间天堂之建立的原因不在人的内部,而在人之外——在于他的社会状况,在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由于这个外部原因,因此只能用外部的、机械的手段来消除。那么魔鬼从“自我”的内部被移植到外部社会机构,人与人本应努力创造的爱被改写成|人们对社会机制的恨。这样,革命就从本来意义上的建设性或创造性的事业,变异成为消除和消灭障碍,也就是破坏。

因此,从对未来人类的巨大的爱中产生了对人的巨大的恨,建立人间天堂的激|情变成了破坏现实世界的激|情。革命者的破坏的心理动机和伴随物永远是恨。革命者认为他们有恨的责任,恨在他们生活中起着深刻的和充满激|情的伦理动机的作用。

那么,从这一方面来说,托尔斯泰的不以暴力抗恶非但并不是所谓的反动说教,而相反是对人性的关爱,对人的善良和怜悯的催化。

3.博爱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我们也知道,虽然在很多时候,宽恕是不能让作恶的人醒悟,也不能使恶真正消除,也许还可能让作恶的人更加为所欲为,但至少,那些宽恕别人的人从此可以给世界带来更多更无私的爱,可以挽留住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友爱。反之,一旦开始报复,作恶方也不一定会善罢甘休,也会同样变本加厉报复,长此以往,所有的爱将会消失殆尽,那么地狱会降临在每个人的心中,那将是更为可怕的。

4.总结

毋庸置疑的是,人的精神的升华和人的成长,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恶的否定,也意味着对产生这种恶的社会根源的否定。小说的这一思想是深刻而积极的。在作品中,作者对沙皇俄国时代的一切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教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作者的这些否定与批判思想是积极的,而托尔斯泰主义是消极的,那么在我看来,否定和批判却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个世界只有否定和批判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否定和批判中建构一种新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复活》中的否定和批判让我们的思维明朗,而肯定和建构是让我们的灵魂感动。简单的宣称托尔斯泰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说教是对作者的不恭敬,不论托尔斯泰主义是否太过理想化,毕竟那是作者一生思想的沉淀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