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该书影响范围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广泛地运用在经济、生活、外交等各个领域之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注释】刚柔之际:见《易经•解》。这里指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之际。

【译文】如果兵力空虚,就故意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使敌人在疑惑

之中更加疑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运用这种策略会奇妙莫测。

【注解】此计是在形势严峻之时,为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险策。因此,

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且只作为缓兵之计。俗话说:兵不厌诈。空城计

就是攻心诈术中的一种。要深入揣摩敌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小心运用,定

能收到奇效。

此计虽属险策,但历史上不乏其例。诸葛亮的“空城计”,在民间已是

千古流传、妇孺皆知。在其后,中外亦有仿效者。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

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草庐经略•虚实》中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

敌。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空城计的核心就

是虚虚实实,示之无形。它通过虚实变化,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辨虚

实,不知真相,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本计的含义主要有两种:

(1)虚而虚之。本来是空虚的,又显示出更加空虚的样子。这种夸大的

做法和公开的态度,往往使敌人“疑中生疑”,做出相反的判断。

(2)实而虚之。本来是充实的,却故意装作空虚,诱敌人进入埋伏,聚

而歼之。这也是一种韬晦之策。为了长远暂时隐蔽自己的实力和锋芒,积蓄

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突然发动进攻,使敌人措手不及。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三十六计》: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