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是一本清朝时期李百川所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更多于志怪小说,成书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之前。全书以求仙学道为幌子,以冷于冰成仙事为线索,联缀连城壁救兄避难、金不换娶妻惹祸、朱文玮林润历难建功、温如意烟花场失意、周琏贪风月招邪、林润邹应龙参倒严嵩等几个现实故事,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明代嘉靖朝的社会状况,抒击了时政,表现了惩恶扬善的民主思想,有较浓厚的现实主义气息。虽时有荒诞的神怪描写和道术说教,亦掩不住积极涉世的倾向。整部小说结构较为严谨,行文流畅,情节生动,描写亦较细腻而风趣。人情关系很多时候影响了原本属于志怪小说的天马行空的特点。从文笔和批注来看,本书也很能反映古代小说的特点,也是明清小说的一个代表。
《绿野仙踪》第七十六回
议参本一朝膺宠命 举贤才两镇各勤王
词曰:
激浊扬清后,恩波自九天。离合升降有奇缘,相会在军前。
二竖埋头日,英雄奋志年。无分晓夜赴南川,指顾靖风烟。
——右调《巫山一段云》。
话说赵文华兵败镇江,在扬州闭门自守,写书字求严嵩与他设法。江南总督陆凤仪,本不敢将文华兵败事奏闻,怕得罪严嵩;只因失了苏州,并各处郡县,现今倭贼围困镇江,日日分兵在各县抢劫,去江宁省城不远,赵、胡两人老钻在扬州,水陆军兵还有十一万人马,凤仪遣官行文三四次,求他留一半后扬州,发一半兵来江宁,一则保守省城,二则分救各州县;再不然,统领水际人马救镇江之急,内外夹攻,未尝不是胜算。谁想他文书也不回,差官也不见,一个兵也不分与。陆凤仪怕祸连及己,不得已将赵文华兵败启奏。
此时文华的书字早到严府严嵩看了,着急之至,与世蕃相商,意欲保举河南军门曹邦辅替回赵文华,好卸这重担子。世蕃又怕邦辅不徇情面,将文华在江南诸款参奏,到是大不方便;着别人去,又恐怕不能胜任。父子正在作难之际,陆凤仪的本章也到了内阁,严蒿越发着急,惟恐送入内庭,圣怒不测,将凤仪的本暗行袖起。
此等兵败事,传闻最速,不知怎么,都中纷纷扬扬,乱讲起来。林润听知,与邹应龙相商,要藉此事下手严嵩。应龙道:“这事真假未定,岂可因人传言,便冒昧举行?”
林润道:“我今日去吏部尚书徐老师处探听探听,或者他那里有确见,也未可知。”
应龙道:“只怕他与我们一样,也未必有什么确见。”
原来这尚书徐阶是林润会试的大座师,为人极有才智,也是个善会钻营的人,明帝甚是喜欢他。他心里想做个宰相,只是怕严嵩忌才。林润是他最爱的门生,听见来,就请相会。林润请安叙礼毕,坐在下面。徐阶道:“数天也不见你来走走,我正要着人约你去。圣上留意青词,近日嫌阁臣做的无佳句,你们是翰林衙门,设或圣上考试起来,定须早为练习才是。我日前拟了几个题目,你可拿去做做我看。”
随吩咐家人取至,林润看了,打一躬道:“承老师大人关爱,门生照题做完呈览。”又道:“日前圣上遣兵部赵大人督师平寇,未知近日收功否?”
徐阶笑道:“贼势已成,赵大人恐无济于事。然系严中堂保荐,即不收功,亦无可虑。”
林润道:“门生闻得许多传言,说赵大人有阵前失机的话,想来也未必真?”
徐阶道:“这话是何人告诉你的?”
林润道:“刻下街谈巷议,已遍传都中。因老师大人日在内庭,定知其详,故敢渎问。”
徐阶道:“你是我的门生,非外人可比,就与你说说也不妨。昨与华盖殿大学士张璧闲谈,他说江南总督陆凤仪五日前有一本,说苏州、常州及各县,从此为倭寇残破,镇江府现今被攻。赵、胡两人领败兵退守扬州。陆凤仪请旨发兵救援。严中堂将此本拿回家去,迄今四日,尚未奏闻。这是张中堂与我的私话,你少年人须要谨密!”
林润道:“如此说,这赵文华兵败失机是实了!严嵩将此等本章隐匿不奏,老师大人何不即行参劾?”
徐阶将林润上下看了一眼,说道:“你平日人极聪慧,怎今日如此说?你可知近日海瑞下狱么?你可知当年杨继盛、沈练、郑晓么?”
林润道:“门生尽皆知道。”
徐阶道:“以上四公,我都不敢学,你敢学他四人么?”
林润道:“门生虽年少愚蠢,讲到‘胆气’二字,颇有!赵文华系严嵩力保之人,今赵文华兵败,门生就敢参奏他!”
除阶冷笑道:“我且问你:你要参他们些甚么款见?”
林润道:“门生参严嵩权倾中外,藐法串奸;赵文华丧师辱国,假冒军功,屈杀张经等语。”
徐阶道:“你是才动这念头,还是决意要做?”
材润道:“门生存心久矣!今既有隙可趁,这事是决意要做的!”
徐阶听了,复将林润上下看了两眼道:“我到看不出你!”又道:“赵文华兵败实而又实,你这本几时入奏?”
林润道:“今晚起稿,明早定行进呈!”
徐阶站起来说道:“好!难为你少年有这志气!”说罢,拉林润并坐。
林润道:“门生怎敢与老师并坐?”
徐阶道:“你只管坐下,我有话说。”
林润只得斜着身子,坐在徐阶肩下。
徐阶道:“你今志愿既决,听我说与你做法。严嵩圣眷未衰,前人多少志节之士,都弄他不倒;你一个少年新进,如何弄的倒他?你只可参奏赵文华一人,须如此如此,方能有济于事。是你不参严嵩,而严嵩已在参中矣!”说罢,拍手大笑道:“你以为何如?”
林润起谢道:“承老师大人指教,门生顿开茅塞!只是一件:若圣上问及本内赵文华在江南不法等事,门生亦难以‘风闻’二字回奏,必须有个指证方妥。”
徐阶笑道:“这有何难?圣上所重者,在近日兵败,失陷苏、常地方;今兵败属实,总所参赵文华句句皆虚,圣上亦必以为实矣!你明白了?”
林润又道:“圣上若再问起:江南总督既有本入都,怎么朕到未见,你从何处知道?”
徐阶道:“你到那时,就说是我和你说的,我临期自有回奏。”
林润道:“老师肯这样作成,真是天地父母!此一举荣辱祸福,听命于天可也!门生话已禀明,就此告别。”
徐阶道:“你且住着,我还有话说。上本不必拘定明日、后日,可将本稿先拿来我看看,再上不迟。”
林润道:“今晚起更后呈阅,明早还求老师设法代门生送入,不由通政司、内阁两处方好。”
徐阶道:“我与你亲送宫门,自无泄漏之患。但还有一说,假若圣上准了你的本章,将胡、赵两人革除,若问你平倭寇何人可用,你也须预备个回答。”
林润想了想道:“门生有人了。”
徐阶道:“你快说,我斟酌可否?”
林润道:“已革佥都御史朱文炜、门生叔父林岱,二人何如?”
徐阶连连点头道:“好!好!你参倒赵文华,我就保举他二人立功!”
说罢,林润辞回,急急的到邹应龙家,将前后徐阶问答的话,与应龙说知。
应龙瞑目凝神,想了一会,大笑道:“此本一奏,赵文华休矣!只怕严嵩也有些不方便!”
林润道:“不知大哥有何明见?”
应龙道:“文华兵败,全在陆凤仪本有本无;此本你原未见过,今徐大人既肯慨然承应是他和你说的,你总参虚,也是因他一言而起,你还怕什么?就是徐大人敢于承当,也是要往中堂张大人身上安放,话是从张中堂起的;总虚了,徐大人也不落不是。然徐阶是大有权术人,在圣驾前必有妙作用,只照他所嘱的话做起本来,十分中便有八九分稳妥。这件功让你先做,留下严嵩父子,我与他作对!”
林润道:“必须大哥巨笔代弟一挥,自可使权奸立败,小弟磨墨效劳。”
应龙也不推让,提笔写道:
翰林院编修臣林润一本,为权奸丧师误国,仰祈即行正法事。去岁春三月,海边疏防,倭寇深入,残破温州、崇明、镇海、宁波、象山、奉化、新昌、余姚数郡。圣上命尚书赵文华总督河南、山东人马,并江南水师,殄灭群丑,安靖灾黎;命佥都御史朱文炜、胡宗宪参赞军机。文华理合竭忠报效,仰副圣上委任至意。无如文华贪黩性成,惟利是欲,恐朱文炜不便己私,于未出都之前,遣文炜先赴泰安,饬河、东两省人马尽集王家营,守候月余,耗帑不可胜计。文华由直隶至山东,日缓行二三十里、四五十里不等,所至勒索地方官金帛,约四、五万两。至王家营,始文移江省,调集水师。又月余,在扬各商摊凑金珠、古玩相送,盐课为之亏折。未几,杭州失守,前巡抚张经屡催进兵,朱文炜备极苦谏;文华委靡退缩,无异妇女,反将文炜妄行参革。至苏,又藉饷军为名,搜剥绅士商民一百余万两。斯时倭寇所获,何止数千百万,竟席卷各郡脂膏归海。文华探知倭寇远飏,方督兵钱塘江,一巡而反,旋以大捷奏闻。张经苦战三越月,斩贼五千余人,此天下所共知者,而文华又以养寇纵敌,参劾正法。倭寇既退之后,若能于沿边要地,严行警备,亦可以无今日之虞。奈文华儿女情殷,视国家事如膜外,预行遄归,将善后重力付一庸懦无识之胡宗宪经理,致令倭寇重来,攻陷浙江数郡外,复波及苏、常二府。文华拥水路大兵数万,扬子江一败之后,退守扬州,为自固计。刻下镇江被围,江南总督陆凤仪恐江宁、淮、扬有失,遣官赍本于前六日至内阁,迄今未邀圣鉴,臣闻之无任骇异!以故不避斧钺,冒死渎陈,伏冀速遴智勇,尽歼穷贼!治文华欺君误国之罪,非仅江浙民幸,亦社稷之幸也!谨奏。
写完,林润看了,极为誉扬,亲送徐阶看视过,然后录写端正,烦徐阶替他由宫门送入。
午后,明帝见了此本,大为惊异,随即御偏殿,传内阁九卿并林润见驾。须臾,文武齐集,分班侍立。见天子满面怒容,着近侍官将林润本章宣读了一遍,把一个严嵩吓的面目失色。正欲上前巧辨粉饰,只听得明帝说:“着传林润来!”
林润跪在下面。明帝问道:“你是京官,倭寇攻陷浙江,并苏、常二府,赵文华兵败退回扬州,镇江目下受困,这话你从何处得来?”
林润道:“赵文华兵败逃奔扬州,满京城街谈巷议,人所共知,非仅臣一人知道。”
明帝又道:“你本内说江南总督陆凤仪有告急本章,于前六日已到内阁,怎么朕就没有见?这话又是何人向你说的?”
林润道:“这是吏部尚书徐阶向臣说的。”
明帝问道:“徐阶在么?”
徐阶连忙出班,跪奏道:“臣亦未见此本,是日前大学士张璧向臣说,江南总督陆凤仪有本,言苏、常二府被倭寇攻破,肆行杀掠,赵文华退守扬州,目下镇江被围,江宁一带地方只恐难保。圣上问张璧自明。”
严嵩目视张璧,张璧也不敢说无此本,只得替严嵩回护道:“此本原是前日午间到内阁的,大学士严嵩正票拟本章,误将墨汁泼在此本上面,他原说带回家中收拾干净,方敢进呈是实。”
明帝大怒道:“此系何等事件,严嵩敢带回私第,不行奏闻,是何意见?”
严嵩吓的心惊胆战,免寇顿首,奏道:“臣该万死!”
明帝道:“如今本在何处?”
严嵩顿首道:“还在臣家,未曾收拾干净。”
明帝大笑道:“军机重务,迟早由你送阅,你在内阁,也可谓有权!”
严嵩俯伏,不敢仰视。明帝亦怒目不言。
待了好半晌,明帝方说道:“你回家取来!”
严嵩退下,满面汗流,正欲差人去取,不想内客官早已从严嵩家取至,严嵩跪呈御览。明帝看了看,还是干干净净,并没什么墨汁在上面,心里想道:“这必是严嵩收拾干净了。”
展开细看,上写着:
“去秋倭寇退归崇明,浙江抚臣失于防范,致令今秋又复分道入寇。浙江数郡,复受屠毒;苏、常二府,尽遭残破,仓库、人民,劫杀特甚!本朝自开国以来,倭寇之患,未有如此之甚者也!尚书赵文华、巡抚胡宗宪,于本月二十七日战于扬子江中,为贼所败;水军八万,并河南、山东人马二万五千余,俱随文华赴扬州。刻下,镇江被围甚急,贼又分道掠劫各州县,臣标下军马,于一月前被文华调去十分之七,余军保守江宁,尚且不足,安能解镇江之围,并旁救各州县也?仰冀圣上,速命智勇贤员,星驰救应”等语。
明帝看罢,拍案大骂道:“赵文华误国庸才!败逃扬州,尚有水陆大军十万余人,拥兵远避,惟恐为贼所伤!若将人马分拨各郡县,御堵倭贼,城郭、百姓何至受害如此!今与胡宗宪死守扬州,陆凤仪兵微将寡,刻下不但镇江,只怕江宁也要坏于二匹夫之手,真万剐不足以尽其罪也!”
随下旨;着锦衣卫堂官,速差提骑,将赵文华、胡宗宪锁拿人都,交刑部照林润参本内严刑审讯。所有财产,着都察院即行抄没,并详查有无寄顿,再将两家男妇老幼毋得轻纵一人,一总拿交刑部监禁。俟审明赵文华各款情弊,胡宗宪有无合同知情与否,再行具奏。
又向严嵩道:“你将陆凤仪本章隐匿,不过为赵文华是你保举之人。此等伎俩,与山鬼何异?”
严嵩又免冠顿首道:“臣保荐匪人,理合与赵文华同罪。但臣叨承覆育四十余年,仰报知遇之心,可对天地!今圣上疑臣与赵文华隐匿,臣存心至此,尚何以为人?尚何以偷生人世耶?”
说罢,顿首痛哭,触地有声。明帝信任他多年,见这般分说,心上早软了大半,降旨:严嵩着交部议处。又向林润道:“你小小年纪,到有此胆量,敢与国家除奸,自是上达之士,即日授为翰林院侍讲学士。”
又向众大臣道:“倭寇作乱内地,一刻不可容留,朕欲再遣大臣督师,尔众臣可举才勇兼全者,朕便委用。”
徐阶奏道:“臣所知才勇兼全之将,无有过南阳总兵官林岱、真定总兵官俞大猷。”
明帝喜动颜色,道:“林岱人去得。”
徐阶又奏道:“二总兵固勇冠三军,然出谋制胜,有昨岁被赵文华参革之朱文炜,实堪胜提调军马之任。昔年平师尚诏,多建立奇功,仰恳圣上开恩复用。”
明帝道:“非卿言,朕几忘之矣。人为赵文华所参,则其人不言可知,年来朱文炜大抱屈抑矣。赵文华以经拿问,其兵部尚书着兵部左侍郎沈良材补授;朱文炜即着补授兵部左侍郎,总督河南、山东、江南三省人马,与二总兵一同进剿。着吏、兵二部火速行文,知会该员等,驰驿速赴军前。”
又道:“林润本内言:前巡抚张经苦战三月有余,杀倭贼五千余人,想非虚语,可惜被赵文华参革正法!张经着追封原官,荫一子锦衣千户。还有给事中李用敏、御史阎望云,系保奏张经革职之员,俱着复用。”
徐阶、林润各谢恩归班。
这几道旨意一下,朝野称庆。京中大小文武,没一个不服林润少年有胆有智。惟有严嵩自入阁以来,从未受明帝半句言语,今日招此大辱,心上、脸上都过意不去,恨林润、徐阶入骨。忙忙的老着面皮,向刑部堂官替赵文华嘱托,说了许多感情不尽的话。若是素日,就硬行吩咐如何办理了。吏、兵二部,各发文书,调朱文炜、林岱、俞大猷星夜驰赴军营。
再说文炜自被参之后,回到虞城县柏叶村,不但不与外人交往,连本地父母官也不一面,止是到祖茔上拜扫,逐日家养花、吃酒、看书,顽耍他的儿子;家中事务,总付他哥嫂和段诚料理,自享清闲自在之福。一日,正与文魁闲话,家人们跑来,说道:“京报到,老爷升了兵部左侍郎。”
文炜听了,向文魁道:“这又是何说?莫非有人保荐么?”
文魁乐的手舞足蹈,笑说道:“将来人叫人一问便知。”
文炜令家人唤入。那几个京报人叩贺毕,将报单呈阅。文炜问道:“你这信从何处得来?”
京报道:“小的们是吏部听差人役。如今兵部尚书赵大人同浙江巡抚胡大人,已奉旨锁拿入都,交刑部严刑审讯。大人是吏部尚书徐大人保荐。”
文炜惊问道:“为什么拿问他二人?”
京报人道:“小的等恐怕大人猜疑,已从吏部将林老爷参奏全稿并圣旨,尽行抄来。”
说罢,从怀中取出送上。文炜通行看完,大喜道,“我不意料林润贤侄小小年纪,能做这般大事业,真令我辈愧死!”
京报人又将严嵩隐匿陆总督本章,圣上如何动怒,京中哄传林润老爷少年有胆智,说了一遍。文炜大喜不尽,令家人们打发酒饭。京报人辞出,文炜将前后情由,细细与文魁说知。
文魁道:“如此真是天大喜事!只是你早晚又得起身到军前去。”
文炜道:“出力报效,乃臣子分所应为。兄弟到不喜超升这一官,喜得是林贤侄有此奇胆,又喜此行得与林大哥相聚,真是快事!只是这徐大人,我不过在公所地方一揖之外,再无别言,又从无半点交往,怎么他保荐起我来?实出人意想之外。我想军机事件,刻不可缓,早晚必有部文知会。行李今日就收拾,以便闻信起身。”
至午后,虞城县知县亲拿部文,到文炜家请安贺喜禀见。文炜着文魁留酒席,并赏发京报人去后。
第二日上间,接到林岱羽檄,传来书字一封,内贺升兵部,并想念情节。又言:“真定府镇台,有飞札约会。倭寇残破两省郡县,官民望救甚切。天子日深悬计。若带领本属下人马一同起身,未免耽延时日。已吩咐参游等官,押人马后来,约同驰驿先到淮安府,商议破敌之策。扬州现有赵文华所统水陆军兵,即可挑选应用。并着札商贤弟,愚兄已于某日起身,伫候星夜赴淮安”等语。
文炜看罢,向文魁嘱咐了些家事,发谕帖晓示沿途驿站,伺侯夫马。第三日,即带领家人起身。不过八九日,与林岱先后俱到淮安。两人相见大喜。言及林润参赵文华事,互相嗟叹。
又过了几日,俞大猷亦到,先差人与文炜投递手本。缘明朝不但一侍郎,便是兵部一司员,武官那里敢轻慢他?即至会面,文炜见大猷志节忠诚,语言慷慨,甚相投合。次日,即约同林岱,三人结为生死弟兄,大猷甚喜。序齿以大猷为长,林岱为二,文炜为三。私际让大猷中坐,官场办公,文炜中坐。
传问淮安文武各官,知倭寇已攻破镇江,目下大众俱攻围南京省城。陆凤仪鼓励大小文武、绅衿士庶并藩王府,各出丁壮守城,以待救兵。又问明赵、胡两人,在扬州拥水陆军兵尚有十一万众。众官退去,林岱道:“水陆军至十万余,何须等候我们属下人马?只用拣选精壮者十分之六七,破贼足矣!”
文炜道:“赵文华拥兵扬州,全是为保全自己身体,等候严中堂与他想开解妙法,那里知道林贤侄已将他纱帽打破?只是这提骑还未到扬州,不解何故。”
俞大猷道:“你与林二弟一日夜行四百里,我从真定一日夜驰行五百里。提骑至快,一日夜走二百里,便是极大程头,我打算也只在五六天内可到。”
又向林岱道:“扬州水陆军兵既足应用,我们理合先解江宁之围,以保全省城为重。”
文炜道:“大哥所见极是!此刻就与扬州文官并水陆军将,发谕单各一张,内言;我们系于本月某日,奉旨驰驿到江南,提调河南、山东并本省水陆人马,剿除倭寇。定于某日到扬州,文官修理船只,武官整齐人马,伺候讨贼,违者定按军法斩首!赵文华的话,一字不题。所发谕单,限明日已时到扬州。我们即于明日早间起身可也。”
至次日,三人一同赴扬州。
正是:
受命悬牌日,此身属国家。
征夫宜竭力,不必赋《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