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两个非常容易搞混的“双胞”生僻词语:
“龌龊”跟“龃龉”
这一对看上去十分相似的词语究竟应该怎么读?又到底是啥意思呢?是一个意思吗?
“龌龊”读作 [wò chuò],主要有三个意思:
1、拘于琐碎,气量狭隘。
如:
《文选·张衡<西京赋>》:“独俭嗇以龌龊,忘蟋蟀之谓何。”
薛综 注:“《汉书》注曰:齷齪,小节也。”
南朝 宋 鲍照 《代放歌行》:“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2、不净,肮脏。
如: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他见我风吹的龌龊,是这鼻凹里黑。”
《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赁房儘有,只是齷齪低洼,急切难得中意的。”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八:“不管什么衣服穿到他身上总不像样,也不大合身,不等两天,不是龌龊了,就是扯破了。”
3、卑鄙,丑恶。
如:
宋 方勺 《青溪寇轨》:“当轴者皆齷齪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
明 归有光 《亡友方思曾墓表》:“与其客饮酒放歌,絶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齷齪,必以气陵之。”
茅盾 《清明前后》第一幕:“这些政治社会上的黑暗龌龊,使得 赵自芳 近来更加常常动感情,更加躁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龌龊”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负面、贬义的情况,但在一些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它也被用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境。
例如在文学中,龌龊的街巷和贫困的生活常常成为表现社会底层生活的题材;在影视作品中,龌龊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败坏的人物形象往往成为探讨人性的突破口。
“龃龉”,读作[jǔ y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1、指上下牙齿对不齐,常比喻意见不合,思想互相抵触。
如,陆游《贺吏部陈侍郎启》:“然贤能之进,常龃龉而不合……”。
2、比喻不平整,参差不齐。
如,李必恒《铙歌·役者讴》:“辇粟陟砠,山石龃龉。”
3、指不相投合,或厌恶。
如汉扬雄《太玄·亲》:“其志龃龉。”范望注:“龃龉,相恶也。”
4、指不协调,有差失。多用于文辞。
如,明归有光《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5、指不顺达。多指仕途。
如, 宋 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庆元党》:“出而龃龉于仕,坎壈其身,几陷入于深文。”
6、指别离之意。
如,苏轼的《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们也常常用“龃龉”来形容人物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以此来突出故事的冲突和戏剧性。比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与其他人之间的矛盾就展现了一种“龃龉”关系。
总之,“龃龉”这个词语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以用于不同场合,包括医学、社会、文学等多个领域。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其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